本书主要研究了特质焦虑者对威胁性信息的认知加工偏向及其潜在的认知机制。本书通过问卷法与实验法,分三部分进行研究。研究一关注特质焦虑者在工作记忆编码及维持阶段加工情绪面孔刺激时的注意控制功能。研究二考察特质焦虑者在加工情绪面孔时的视觉工作记忆资源水平。
本文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发展史的线索,在详细梳理马克思、普列汉诺夫、列宁、阿尔都塞、奈格里等主要思想家评论斯宾诺莎文献的基础上,研究了斯宾诺莎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传承关系。本书认为,斯宾诺莎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返本开新”的重要方式,为深入理解辩证唯物论的要义
本书以道德本质论为研究视域,通过重点讨论非自然主义的道德实在论与非认知主义的道德表达主义在道德随附性方面的争论,表明随附性在解决道德本质问题中所扮演的角色,展示了建构一种新的道德本质理论的必要性。在分析道德表达主义的发展演变、当前困境、理论优势和未来走向的基础上,本书尝试提出一种新的观点——认知主义的表达主义(cogn
心理世界是个极其复杂的神秘地带,而怪癖心理学则是心理学的最后一块隐秘之地。怪癖心理学让我们看到了某些人怪异行为背后的那些心理隐秘,为我们打开了通往另一个心灵世界的大门。这扇大门之后的世界简直可以颠覆我们的以往认知。学习怪癖心理学,会让你读懂人性、看清人心,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当我们不了解时,我们就意识不到,当我们了解了
面对令人丧气的状况,你习惯问为什么还是如何?面对需要解释的不利局面,你习惯找借口还是说真话?普普通通的一天,你是等待快乐的时机出现,还是主动选择创造快乐的心态?本书是英国家喻户晓的企业家、畅销书作家迈克尔·赫佩尔的经典作品。这里详细讲述了作者在过往的人生经历中一直实践并助他成功的反向思考理念,帮助读者从自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在一个人生活,伴随而来的也是越来越重的孤独感。提到独处,人们好像都避之不及。然而,独处不是寂寞,更不是不幸,而是让我们自由生长的机会。 本书由100篇讨论独处的短文组成,探讨了由独处引发的各种孤独,如亲密关系里的孤独、家庭里的孤独、职场里的孤独,等等。这些感悟像是良药,治愈着我们的“心灵感冒”,作者用
德国心理学家、“自尊之母”斯蒂芬妮·斯塔尔写给不自信人士的自我养育指南! 这是一本带你超越自卑、激活自我天赋的疗愈之书! “内在小孩”代表我们童年时期的感受、记忆和情体验,承载着我们未解决的童年创伤、未被满足的器求或未表达的情绪。他可能是不自信、敏感、玻璃心的,他总觉得自己不够好,有不配得感,活得疲惫、忧郁,对生活感到
思考整理术是一种“不必给出解决方案,却能轻松消除对方的烦恼和困惑”的全新沟通方法。只需帮助对方厘清混乱的思维,对方就会迅速对你敞开心扉。该方法所做的并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引导和梳理对方的思路。通过思维整理,对方能察觉到之前未能察觉的问题,也能意识到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思考整理术的4个步骤:◎确定主题;◎了解现状;◎描绘理
本书以“儒学超越性”的现代论争为主题,考察现代新儒家之代表牟宗三、台湾新士林学派之代表罗光、夏威夷儒学之代表安乐哲对儒家生命超越论的现代诠释。本书分析了“内在超越论”、“外在超越论”和“非超越论”三个理论典型的基本观点、形上基础和思想来源,比较了“内在超越论”与“外在超越论”、“内在超越论”与“非超越论”,在此基础上揭
本书基于人伦的概念界说与哲学阐释,梳理人伦的历史脉络和发展变迁,勾勒不同时期的人伦风尚,揭示中国传统人伦观在几千年历史进程中的“变”与“常”,钩沉人伦何以成为中华民族“百世可知”文化基因的历史合理性,思考健全的人伦关系和健康的人伦观念对建设和谐社会、构筑精神世界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