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数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成原始社会至西周中国数学的兴起,春秋至东汉中期中国古典数学框架的确立,东汉末至唐中叶中国古典数学理论体系的完成,唐中叶至元中叶中国筹算数学的高潮,元中叶至明末古典数学的衰落与珠算的发展,明末至清末西方数学的传入与中西数学的融会等几个阶段。本书作者郭书春是研究中国古代数学发展史的专家,作者通过
本书为“十三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建材,参照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理工科类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23年版),在第二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全书分为十二章,涵盖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量子物理基础等内容。本书以二维码的形式内嵌了微课视频,微课内容涵盖了“基本要求”的核心内容,
本书从岗位工作要求出发,采用“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学编写方式,体现“基于工作过程”、“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和实践特点。它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将岗位需求的技术技能分解成一个个项目、项目下的一个个任务,“必须、够用”的知识贯穿其中,让学生在“做中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提升职业素养。根据分析工作
本书汇总了在半群代数结构研究中发展出来的双序集理论和系统采用的范畴论方法。作者希望能为半群与范畴的结构、分类及相互关系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和范例,供年轻学者进一步研究参考。前八章是作者所著《半群的双序集理论》(科学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一书的修改和补充:改正了若干错漏,增补了一些新习题,有利于读者更好地掌握双序集及相
本书共八章内容,包括绪论、样品前处理、光谱分析基础、原子光谱分析、分子光谱分析、核磁共振谱分析、质谱分析、电化学分析、色谱分析。既注重仪器分析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科学体系,又融入该分析方法最新进展,注重创新性的培养。为便于学生学习,本书还配备了大量的重难点讲解和拓展内容,学生可以扫描二维码进行观看。本书可作
"本书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理念,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由实际案例引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对学生数学素养、职业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特别在每个模块里编写了用数学软件MATLAB解决数学问题的内容,突破高职院校学生数学计算困难的瓶颈。 全书分为上、下两册共十个模块,上册内容包括:
本书为高等院校本科基础课教材,本教材按照《线性代数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编写而成。 全书共六章,即行列式、矩阵、向量组与向量空间、线性方程组、矩阵对角化、二次型。书中精选典型例题,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和内容。 每章均配有难以程度不同的习题,自测题及近1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线性代数真题,适用于不同程度的学生需求,书后附有3套模
本书稿语言精练,重点突出,同时注重线性代数与计算机的结合,易教易学。全书内容包括6章内容:第1章行列式(约3.7万字)、第2章矩阵及其运算(约3.9万字)、第3章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约2万字)、第4章线性方程组(约1.9万字)、第5章方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约3.9万字)、第6章二次型(约2.4万字),在每章安排有应用
本书是以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理工科类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原则,结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历年来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经验编写而成。本书的实验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理论部分,包括“测量与误差”、“基本实验方法与技术”等内容;第二部分为基础综合实验,每个实验都安排了观察和测量的内容,第三部
本书为化学“101计划”物理化学课程建设成果,由美国加州大学Davis分校DonaldA.McQuarrie和杜克大学JohnD.Simon两位教授编写,南京大学侯文华教授等翻译。全书包含31章,强调通向物理化学的分子途径。首先讨论了量子力学的原理,然后在随后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内容中广泛使用这些思想。本书的一大特点是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