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覆盖了澳大利亚被殖民前的三百年到今天,中国文化遗产对澳大利亚本土的多方面影响。
本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早期来澳的华人在淘金热下的艰辛生活状态;
影响澳大利亚发展的华裔澳大利亚人,以及一些有趣的人物,如1865年被送上绞刑架的新南威尔士丛林游侠波山姆;梅光达,1850年出生于广东,他去世时,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和西方人哀悼他;
对当今来自各行各业和不同社会阶层的澳大利亚华人华裔的采访与透视;
全书包含数百个有趣的中澳文化小知识,涉及历史、经济、植物、动物、饮食、教育、体育、风俗文化等多方面内容,带领读者走进中澳文化的前世今生,了解华夏文明对大洋彼岸的澳大利亚带来了哪些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
序
我和在中国出版社工作的朋友聊天时,被问起是否有写过关于中国的书籍。“什么?让我来写?可是你们才是中国人啊……你记得的啊,我是澳洲人啊。”后来我问:“你想让我写什么方面的书呢?”他们回答:“一本有关中国人在澳洲生活以及他们的影响力的书。毕竟,澳洲和中国是近邻,中间只隔了一片汪洋罢了。”我当时只说了一句“噢”,但心里已经有了主意。
当然,肯定有人会记得,中国人来到澳洲的时间比白人要早得多,有人说最早可以追溯到15 世纪。他们来到澳洲与原住民做买卖,同时也寻找一些矿物。
官方记录的第一位中国移民是在1818 年来到澳洲的,名叫麦世英。和其他很多中国移民一样,他成为了一名富商。然而,很多其他中国移民也有可能是通过非官方渠道来到澳洲的。即便到了现在,中国依然是澳洲最大的贸易伙伴,2017 年为澳洲贡献了将近32% 的贸易总额。贸易并不仅仅来自中国的出口,澳洲也提供给中国很多商品作为交换,例如煤炭、铁矿石、农产品和机器设备。2017 年,中国购买了澳洲70% 的羊毛。除了产物的输出,澳洲同时也向中国提供知识产品,比如两国之间在电影行业的合作交流。澳大利亚电影制作人的指导和帮助,令中国大规模发展的电影业(很快将跻身世界上最大的电影行业之列)受益匪浅。
人员往来是我们两国之间最大的贸易交流与合作。2017 年,光北京一座城市就有160 万游客来到澳洲观光。这一贸易是双向的,因为中国是澳洲游客的第二大出行目的地,所有人都会想去看看这个了不起的国家。另外,每年有50 万的国际学生来到澳洲留学,其中中国学生占了10%(许多人最后成为了澳洲公民),而且这个数字还在持续增长中。
有趣的是,在澳洲学习的国际学生(不单单是中国学生),以及他们支付的生活费用和教育费用,构成了澳洲的第三大产业。
当然,为了撰写本书,我了解了所有有关在澳华人的故事以及他们对于这个国家的贡献。在本书中,你将会获悉澳洲华裔参与了澳洲所加入的战争——许多人都是勇猛果敢的英雄。在我与澳洲华裔或与在澳华人的访谈中,他们都分享了各自的故事和见解。早年淘金热时期的历史很吸引人,这是肯定的,其中华人的参与和贡献也一样。本书还介绍了众多澳洲华裔的生平:一位时尚设计师、一位舞蹈家、一位科学家、多名流动工人、一位教师、一位心脏移植医生、多名政客和许多在各自领域取得成功的人士。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是英雄或会被人称赞,比如一位早年臭名昭著的丛林土匪山姆·普,或者嗜血冷酷的三合会。
这是一本为中国读者而写的、涵盖了众多话题的书。书中介绍了许多让澳洲大陆焕发生机的动物,这些动物让早期来澳的中国人感到害怕;还有早期中国人和原住民(澳洲土著居民)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在友谊、商业和婚姻方面的联盟……另外,当然,我们会看到一些中国的改革家。书中还会提及种族主义和同情心,贫穷和财富,但最重要的是这本书与人有关——澳大利亚人、中国人、澳洲华裔。我们不能忘记华人父母们起早贪黑地工作以便子女们有机会接受教育,还有那些中国学生和开店的华人——这些都是下定决心为自己和家人在澳洲谋生的人。
任何研究澳洲发展的历史学家(我并不是历史学家,我只是对此着迷),如果他们没有写到中国人对于澳洲的贡献的话,那他们的成果将会是不完整的。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你将会读到早期的中国人造访澳洲,以及在过去整整300 年里中国劳动力进入澳大利亚的情况。
本书涵盖的部分话题有:淘金热时期、白澳政策、澳洲的唐人街、华人有组织犯罪、澳洲华裔的艺术作品、澳洲的中国新年、中国人在澳洲的投资和中国企业在澳的投资、中国人对于澳洲的贡献、中澳体育交流、在澳洲军队服役的澳洲华裔、王彩的故事(19 世纪50 年代的一位移民)、五十年后的澳洲、中国人与澳洲原住民之间的关系、对在澳华人们进行的采访以及很多很多内容。
我的生活就是云游四方,这点或许在我写这本书的时候就有所体现。即使我尽可能地按照逻辑顺序和连贯性来写作,但书中的内容无疑会涉及看似无关的主题。这本书不是文学著作,也不是学术大作,而且大部分内容基于当时的纸媒报道。当我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把我自己想象成一位研究中澳关系的专家,并且当我写完书以后,我依然没有把自己视为专家。此书是基于娱乐和阐述信息的初衷而创作的。书中没有章节,只有不按重要性划分的主题。
我喜欢写这本书,而且当我开始写作的时候,我从未意识到通过研究来阅读和学习会吸收多少或会有多少乐趣。我爱这本书是因为它着重的是人,而不是事物。我写的越多,或我做的研究越多,
我做的访谈越多,我就对它越着迷。也许你会和我一样对此着迷。
作者Pat Grayson,中文名雷攀。新晋汉学家,澳大利亚Heart Space出版社社长,有很多华人朋友,热爱中国文化。
作者一生热爱写作,已出版12本书。正如本书所述,作者非常喜爱中国,并且去过多次。目前正在创作一部有关中澳过去两百年来文化交流的一部小说,近期还参与了特别为西方市场打造的15部有关中国文化的图书项目。同时,也担任写作老师,帮助了40多位作者出版他们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