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海内外对于中美早期交流的研究也有非常丰厚的成果。但以新英格兰为对象从地域文化角度来考察近代中西文化交流还是具有创新性的观照视角。在此历史背景和前提下,《问西东:新英格兰游学记》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考察和梳理近代中国与美国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地区跨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和内涵,从这一视角主要对新英格兰现象加以探讨,具有一定的文化传播价值和学术意义。
二零一四年十月,我被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到美国马萨诸塞州州立大学安城校区(Umass Amherst)访学。
学校坐落于十九世纪美国女诗人艾米莉·迪金森生活过的小镇安城(Amherst)。这个宁静优雅的新英格兰小镇实际上是个大学城,周围有好几个历史悠久的美国著名文理学院围绕,如安城学院、史密斯学院以及曼荷莲学院等。诗人、学校为这个小镇平添了许多人文气息,连夕阳的余晖洒落在那些校园的建筑、普通的民居上时,看上去都似乎多了些惹人怀想的诗意。
访学的一年里,随着季节更替,饱览了新英格兰种种令人陶醉的风景,红叶似火,白雪飘飞,繁花满树,旷野荫绿,还有光影绰约里的瀑布、深林里澄净的湖泊……不仅仅是这些,我还惊喜地发现,这些历史悠久的文理学院以及周边坐落的朴素宁静的小镇,从十九世纪以来,竟然不少都和太平洋彼岸的新东方缔造有着深厚的渊源。
我大概注定了要和一百五十多年前在新英格兰学习西学、有“中国留学生之父”称誉的广东人容闳先生相遇,和近代中日几乎同时起步、开始西学东渐的那段历史相遇。
容闳少年时求学所在的孟松镇(Monson)离我访学所在的安城(Amherst)只有四十分钟车程。当年他从耶鲁大学本科毕业回国后,经过18年的不懈努力,推动“中华创始之举”——大清留美幼童计划的实施,其中就有几个留关幼童被分派到安城小镇上的人家里寄宿学习。而著名的文理学院——安城学院历史上的第一位中国学生正是当年留美幼童中的一位——何廷梁,后来他成为大清国北洋海军里的一名默默无闻的军医。而接下来影响深远的庚子赔款留学计划的实现又得力于容闳的好几位留美幼童出身的学生——梁敦彦、梁诚、唐国安等。
历史环环相扣,彼此牵系,正如同容闳经历世事之后得出的体会和感慨:“世上之事,殆如蛛网之牵丝”。身处历史花园之中,深沉的历史与明媚的现实交错的魅力让我怦然心动。
记得二零一五年的春天,我带着女儿咪咪到了哈特福德市的西带山墓园。好不容易寻到容闳墓地,初见之下,便被那清朝小帽式样的方形墓碑静穆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所震撼。
墓碑朝向东方,似乎到今天依然在无声倾诉着一个葬于异国他乡的中国人的赤子情怀。那时就觉得应该将容闳所牵系的那段中国与新英格兰东来西往的历史往事一一写出来。这些大部分被人们已经遗忘的往事,如同时间之流下被砂砾掩埋、水草遮蔽的珍珠。没有理由,不写下它的动人之处。
访学期间,从探访容闳先生墓地开始,我一个个学校、一个个小镇地走访,追溯了那张以他作为关键节点人物编织而成的历史之网,写下了一段段彼此隐伏着关联的历史事件,从而有了这本书的形成。
翻阅资料时,美国传记作家吉瑞德在其著作《朝觐东方:里雅格评传》中的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他说:“真正的美德,始于人类交往中知识和道德上的互动互惠”,这也许是我追溯这段近代中国与新英格兰地区文化和教育交流历史的最深感受。
我深信,正如这些近代往来于太平洋东西两岸的人们一样,向世界传递希望和爱的微光,是我们在这个世界最值得去做的一件事情。
罗维,笔名:咪咪妈妈。湖南警察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出站,美国马萨诸塞州州立大学安城分校传播系访问学者。已有《百年文学匪类叙事研究》、《湘西王陈渠珍》出版。
序
前言
第一部分
(关键词:新英格兰New England)
新英格兰:“山上的城
女巫小镇、中国老宅和驶向东方的船
“瓦尔登湖的风景是卑微的
孔子、梭罗与海子——一次中国古典思想力量的回流
之旅
道一风同问西东——胡美医生与长沙
第二部分
(关键词:安城Amherst)
Amherst,Massachusetts 01002
“Boys,be ambitious!”(年轻人,应该胸怀大志!)
安城的白衣女尼与呼兰河的女儿
日落之前爱上你
美国农夫凯文印象
第三部分
(关键词:容闳Yung Wing)
落地的麦子不死——“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
一九零三年旅美的梁启超在美国看到了什么?
容闳如何评价三位晚清名臣——曾、李、张
从“留美幼童”到“帝制余孽”——梁敦彦的命运死结
太平洋上的摆渡人奥立芬
第四部分
(关键词:文理学院)
“让他们光耀世界
一个偷渡客的理想和一百二十分之一
荷莲曼曼人如玉
曼荷莲学院里的江南女子
湖心之石——威尔斯利学院的中国女学生
(其他)
被革命党人砍头的两位清末能吏
豪门里的女人:曾国藩之女曾纪芬
美国华人博物馆小记
美国警察学院掠影
寻墓记
附录
咪眯之美国小学见闻(四篇)
后记
主要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