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结束后,科技、教育、文化等软性内容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社会文化关系成为国际关系中继政治、经济之外的第三个维度,成为各国博弈的一个重要软性领域。针对中国与国际体系的互动,目前,关注较多的是中国参与国际政治与安全、国际经济体系的研究,但很少对中国参与国际社会文化体系进行系统探讨。本研究旨在对中国参与国际社会文化体系进行系统研究,探讨中国参与国际社会文化体系的独特方式与过程,以及该过程对中国与国际社会文化体系产生的影响。
孙吉胜,法学(国际关系)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外交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秘书长。主要从事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政治语言学等领域的研究。曾在《世界经济与政治》等处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参与多项科研项目。
第1章 国际社会文化体系的基本特征、规范体系与运行
一、国际社会文化体系
二、国际社会文化体系的运行
三、中国对国际社会文化体系的认知
四、中国对国际社会文化体系的参与实践
五、中国的参与实践对国际社会文化体系及中国的双向影响
结语
第2章 中国参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实践
一、世界卫生组织的建立与职能发展
二、中国参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实践进程
三、中国参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实践类型
四、中国的参与实践对中国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双向影响
第3章 中国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实践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二、中国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实践进程
三、中国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实践类型
四、中国的参与实践对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双向影响
第4章 中国参与国际人权机制的实践
一、国际人权机制的形成与发展
二、中国参与国际人权机制的实践进程
三、中国参与国际人权机制的实践类型
四、中国的参与实践对中国与国际人权机制的双向影响
第5章 中国参与亚欧会议机制的实践
一、作为国际机制的亚欧会议
二、中国参与亚欧会议的实践进程
三、中国参与亚欧会议的实践类型
四、中国的参与实践对中国与国际社会文化体系的双向影响
《互构与变革:中国参与国际社会文化体系进程研究》:
《国际卫生条例(2005)》要求各国根据国际交通运输量在其领域内指定若干机场为卫生机场。1999年4月29日,原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以《关于开展创建国际卫生机场活动的通知》的形式在全国开展创建国际卫生机场的活动,发布了“创建国际卫生机场总体方案”、“国际卫生机场卫生要求及执行标准”等指标体系,明确了“国际卫生机场”对组织机构、实施步骤、申报批准程序、基本要求、法律法规等的具体要求。创建国际卫生机场的要求采纳了《国际卫生条例(2005)》《航空卫生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及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考评项目增添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具备的细化为206个核查项目的7方面能力要求。在严格的考评体系下,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海口美兰国际机场、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和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分别于2000年、2001年、2002年、2005年(两个机场)和2006年(两个机场)通过世界卫生组织的考核验收,成为国际卫生机场。
第三,制度遵约是国家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把国际规范内化的过程,是国家遵约实践的制度保证。中国在宪法中没有明确规定国际公约的法律效力,但从我国司法实践看,“框架公约在中国具有低于宪法高于法律的效力”。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中第24条就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参加的有关卫生检疫的国际条约同本法有不同规定的,适用该国际条约的规定。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