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生动翔实地描述了我国防空导弹领域著名专家,曾任航天二院野战防空导弹武器系统总设计师于本水院士献身祖国航天事业的光辉历程、崇高的精神世界,弘扬了于本水院士孜孜求实的科研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为中国航天珍藏一份珍贵的文化财产。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对于记载航天历史、传承航天精神、培育航天新人、促进事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该书作者之一为院士所在单位的科研人员,通过航天人写航天院士,将于本水院士渊博的知识和豁达的人生态度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同时展现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艰难曲折历程,以及中国航天人无私奉献、为国争光的高尚品质。书稿语言平实,情节感人,图文并茂,可读性强,具有较强的阅读和收藏价值。
第一章 农家之子 尝尽生活苦滋味
1.出生于动荡年代
2.父母的言传身教
3.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4.小学成绩名列前茅
5.两位启蒙老师
6.11岁做童工
第二章 中学阶段 如饥似渴学知识
1.土改工作队的小队员
2.考上九台中学
3.接受正规化教育
4.空军英雄引发航空兴趣
5.19岁加入中国共产党
第三章 留学苏联 激情立志航天梦
1.成为留苏学生
第一章 农家之子 尝尽生活苦滋味
1.出生于动荡年代
2.父母的言传身教
3.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4.小学成绩名列前茅
5.两位启蒙老师
6.11岁做童工
第二章 中学阶段 如饥似渴学知识
1.土改工作队的小队员
2.考上九台中学
3.接受正规化教育
4.空军英雄引发航空兴趣
5.19岁加入中国共产党
第三章 留学苏联 激情立志航天梦
1.成为留苏学生
2.赴苏途中的“列车大学”
3.一年过语言关
4.刻苦钻研每个问题
5.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
6.转学火箭导弹专业
7.聆听毛主席讲话
8.繁忙而充实的留学生活
第四章 投身创业“红旗三号”创新高
1.踏入防空导弹大门
2.深入到生产一线去
3.吃透“543”,反设计“543”
4.国防部五院改名七机部
5.“543”改进和“1028”会议
6.“红旗三号”开启导弹创新之路
7.“文革”中坚持科研工作
8.“红旗三号”曲折研制路
第五章 近快战法 击落U-2创奇迹
1.地空导弹部队应运而生
2.首次击落U-2飞机
3.承担抗U-2机动光荣使命
4.精心策划“系统工程”
5.“近快战法”击落机动U-2飞机
6.“近快战法”屡立战功
第六章 十年奋斗 防御研制攻尖端
1.“某工程”的来源
2.论证防御总体方案
3.投入“三号任务”研制
4.“一百单八将”十年攻坚
第七章 下放干校 感受农村苦与乐
1.与贫下中农“五同”
2.自己动手打井
3.在艰苦的劳动中发现快乐
4.到袁寨公社宣讲文件
5.田野上的“导弹梦”
第八章 二次创业 二代导弹建奇功
1.二院重返地空导弹战线
2.解决导弹总体*迫切的三个重要问题
3.从正常式气动布局到鸭式气动布局
4.首个具有麦撒效应的固体火箭发动机
5.筒弹状态出厂开先河
6.从设计源头确保安全
7.建立防空导弹领域**个火箭助推柔性滑轨试验场
8.导弹测试迈上新台阶
9.茫茫戈壁“干打垒”
10.“二院真有两下子”
11.导弹定型试验的三次历史时刻
12.紧密团结合作单位
13.转战巡航战术地地导弹研制
第九章 舰空导弹 由陆转海闯新关
1.国外低空超低空反舰导弹研制风起云涌
2.中国低空超低空反反舰导弹研制拉开序幕
3.“陆转海”跳跃式进入研制
4.集智攻关重大关键技术
5.五脏六腑做“相对运动”
6.导弹测试实现数字化
7.型号研制成功的法宝
第十章 三代导弹 野战防空抗精导
1.研发陆军野战防空导弹
2.论证高度集成的武器系统
3.拍板定下导弹创新方案
4.确定重大关键技术方案
5.导弹设计的创新
6.对青年一代“扶上马送一程”
7.归零工作引导型号研制有序前进
第十一章 亦师亦友 通百家而精一道
1.善于发现和重用人才
2.善于化解工作中的纷争
3.善于协调多方面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