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勒大夫和中村护士,分别来自德国和日本,却成为了八路军战士,在中国的抗日战场和解放战场上救死扶伤。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相识,在人民的军队里相知,在革命的战火中相爱,最终成为了献身中国革命事业和中德、中日人民友谊的终身伴侣。
\\t本书以米勒夫人、日籍女八路中村京子口述的形式,带我们走近这对国际志愿者精彩而传奇的人生。全书分为“序曲”、“中国相遇”、“东北十年”、“定居北京”、“杰出公民”、“尾声”等板块,以大量生动鲜活的事例展现了这对异国伉俪与中国革命的不解之缘。书中还配发了300多幅照片,其中不少为珍贵的革命文档,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与人文信息。
\\t本书的出版是为了纪念201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以及被誉为“来自德国的白求恩”、“杰出的国际主义白衣战士”汉斯·米勒的百年诞辰。
本书具有五大看点。 其一,书中主人公汉斯·米勒与中村京子不凡的人生经历,经真实感人的细节描写和鲜明生动的性格刻画,使本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让读者在了解两位洋八路奇特经历的同时,感受到他们伟大的思想情怀和独特的性格特征。 其二,书中配发的300多帧照片,既为主人公的光辉历程提供了权威直观的佐证材料,也向读者展现了珍贵的文物档案和历史场景。例如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当天朱德总司令宴请国际志愿者的照片;毛泽东与朱德接见印度援华医疗队员的照片;朱德签署的米勒在第十八集团军服务的中德两种文字证明书;朱德与聂荣臻分别写给林彪要求对米勒途经东北时予以关照的信函;米勒从瑞士红十字会募得并在抗日前线救死扶伤用过的听诊器等等。还有难得一见的各种证件,如德国党卫军开具的劳动证明、国民政府驻瑞士使馆给米勒的签证、延安时期的干部保健证、东北人民政府给米勒出具的入籍证明和收听短波证,还有宋庆龄与米勒一家的往来信件以及赠送给他们的礼物…… 其三,串起以往宋庆龄研究中涉及的人物与事件的信息,大大丰富了现有的研究史料与线索。例如有关1939年由英国慈善家为“保盟”定制的大型救护车是如何历时三个月一路艰辛运抵延安的细节;1944年由史迪威将军下令改装飞机舱门运往延安的大型X光机背后的故事;米勒在延河畔所摄照片上身穿的超短皮夹克的故事;宋庆龄为什么喜欢让米勒与中村的女儿米蜜到她寓所去;周恩来和宋庆龄为什么高调出席印度大夫爱德华追悼会,等等。 其四,讲述了米勒与诸多国家领导人如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宋庆龄、廖承志及国际友人如斯诺、路易·艾黎以及马海德、罗森等还有与印度援华医疗队的友谊。 其五,披露了外国专家在“文革”中的境遇,以及周恩来总理为挽留外国专家所作的种种努力。 & 上架建议纪实 / 回忆
“大鼻子”队长
\\t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到了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挥师渡过黄河,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东北战场经过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艰苦斗争,扭转了战局,东北民主联军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随着战事的扭转,战地医务工作也越发繁重,我被从后方医院调到前线手术队报到。这一年我17岁。
\\t记得我前去报到的时候,首先出现在我面前的是一位高个子、大鼻子的外国人,我还以为自己走错了门。正当我犹豫之时,那位外国人问我找谁?我说,找手术队长。他说,他本人就是!
\\t我不敢相信,以为他对我开玩笑。可是他肯定地说,他就是。同时问我,有什么事?
\\t我赶紧再次敬礼,报告说:“我叫中村京子,锦州护校毕业,1945年底参加部队,是后方医院派来参加前线手术队工作的护士。”随后,我双手递上自己的介绍信,并问他把我分配到什么岗位?队长告诉我,到手术室工作。他让我先找管理员安排住处,下午再来谈工作。
\\t我心里十分好奇,怎么手术队长是个外国人?在下午的工作安排中,我的工作岗位明确了。从此,我成了这个高个子、大鼻子的手术队长的助手。很快,我就从手术队其他同志处得知了队长的来历。
\\t
\\t我给米勒当助手
\\t“大鼻子”队长叫汉斯·米勒,是个德国人,为了支援中国人民反抗法西斯的斗争,1939年从瑞士来到中国。最早在延安国际和平医院工作,后来到了第十八集团军服务,是个医术高超的大夫。据说,很多患了疑难杂症的病人,都经他的妙手回了春。抗战胜利后,他准备经东北、苏联回国。在经过张家口时,国共内战爆发,他无法回国,在冀察热辽军区司令萧克和卫生部长李资平的挽留下,他担任了军区野战总医院的院长。后来形势紧急,他率领医院撤退到辽西的林西,又带领手术队活跃在前线。他是一位受到上上下下众人尊敬的人。米大夫的经历,让我对他肃然起敬。
\\t我是个做任何事都很认真的人。初到手术队,而且是给这么有本事的手术队长当助手,可不能掉以轻心!我提醒自己,努力再努力,小心再小心,给他当助手,一定不能出错。
\\t我的工作就是每天跟着他,当好助手。我发现他的手术十分利索,又快又细。一看就是个受过正规良好教育,同时经历过大量医疗实践、具有丰富经验的大夫。
\\t当时由于条件有限,伤病员不是集中在一起,而是分别安排在不同的村落里,所以我每天跟着米大夫到各村去巡访伤病员,还经常走夜路。我发现米大夫是个特别敬业和认真细致的人,对每一个伤病员的情况他都仔细过问与查看,对伤口的处理也一丝不苟。遇到有伤病员伤口化脓,发出恶臭,他也不回避,不嫌弃。高难度的技术活自然由他处理,而且遇到脏活、累活,他也都抢先处理。他对伤病员从不摆架子,反而把上级给自己的特殊供应食品——小米、鸡蛋等,送给急需恢复体力的重伤员,自己与大家一起吃大灶伙食。
\\t我发现他多次发生食道痉挛剧痛,痛得面无人色、虚汗淋漓,几近休克。多年后,他被确诊为食道下端痉挛。每当他过分劳累、伙食过粗,就会犯病。可是他依旧拼命工作,依旧把特供的伙食送给重伤员。我越来越佩服他、尊敬他。
\\t由于工作的关系,我与他几乎形影不离,一同出诊、一同手术、一同吃饭,无论是出诊还是手术中,我们都配合得很默契。看得出来,他对我的工作十分满意。他还对我讲起了他的经历。
\\t
\\t他来自海涅的故乡
\\t米勒来自德国的文化名城——杜塞尔多夫,他与著名诗人海涅是同乡。
\\t米勒是家中的独生子,他的父亲是犹太人,在希特勒上台之前,父亲曾拥有一家电器批发店,希特勒上台后对犹太人大举迫害,父亲被迫将批发店廉价出售給德国的日耳曼人。母亲的家族巴林来自日耳曼族中有名望的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