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帝国的智囊团”系列中的一本,选取了清朝的名相:陈廷敬、李光地、张廷玉、曾国藩、李鸿章。
中国古代,每一个王朝都有其独特的地方,而清王朝由于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独特之处尤多。从世界强国到孱弱帝国,变化之大让人感慨。特别是晚清时期,西方列强的入侵使其政治、经济、文化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态势。本书选取了清朝不同阶段的代表人物,以他们的经历为线索,将大清王朝二百余年的风云画卷铺展开来。
以名相名臣的经韬纬略从政,可以成就伟业;以名相名臣的器量胸襟经商,可以创造财富;以名相名臣的深谋远虑处事,可以步步领先;以名相名臣的聪明才智治学,可以博古通今。本套丛书选取中国历史上代表性的朝代,每个朝代选取代表性的人物。他们是站在朝代兴衰转折点上的关键人物,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透过他们的个人经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王朝的发展脉络,看到个人奋斗与王朝兴衰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古之名相,无不是人中之杰,今之人可以为鉴否?
蜡丸密疏
康熙十四年(1675年),李光地写了一封《密陈机宜疏》,将其封在蜡丸之中,命一名家僮偷偷送到北京,李光地仍躲在深山之中,焦急地等待朝廷派兵前来。
在这封密疏中,李光地写了自己的经历和福建的状况。他本来就是福建人,对福建的山川地貌早有了解,对叛军的情况、泉州的军情也知之甚详,更难得的是,他从战略的角度分析了福建的局势,并提出了清军的制胜策略。他认为,福建边疆地域小,耿精忠和郑经因战争需要到处征收物资,闽地民力已经耗尽,无力继续应战。此时正是清军急攻福建、一举成功的好机会。
李光地的战略如下:
第一步,耿精忠的精锐部队都在仙霞、杉关,郑经的部队大多分布在漳州和潮州,汀州和赣州接壤的小路只有少量部队,清军能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第二步,为了防止耿精忠、郑经起疑,在走小路的同时,应该派出几千或上万人假装进入广州,由赣州到达汀州有七八日的路程,耿、郑二人要救急,定会日夜兼程,等他们的大军全都开赴以拒外敌,清军便可乘虚而入;
第三步,为了保证清军能够随机应变,希望朝廷派遣间谍,随时了解两股叛军的动向,随机应变,以防不测;
第四步,福建山路崎岖,唯恐清军不了解地形,建议由当地的乡兵在最前面带路,由步兵跟随,然后才是战斗力最强的骑兵,如此才能保证万无一失。
李光地的家僮名叫夏泽,他日夜兼程赶往京城,但即使身在京城的官员,想要把奏折直接交给皇帝也不容易,何况一个从前线跑来的身份不明的家僮。夏泽央告许多官员,他们却担心夏泽是耿精忠或郑经的手下,来到京城是为了传递假的军事消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谁也不愿冒险将蜡丸交给康熙。
关键时刻,贵人出现。一位叫富鸿基的内阁学士表示愿意帮忙。富鸿基是当时很有名气的文人,更关键的是,他是李光地的泉州老乡,想来他也听过李光地的名声,或私下有过点头之交。他一手将蜡丸呈给康熙,也将李光地这一个战略家的形象展示在康熙面前。
康熙仔细看了密疏的内容,不由动容。想到万里之外有李光地这样一位忠臣,宁可藏在山野之间也不愿与叛贼同流,在群臣面前将这位忠臣大大夸奖了一番。更让康熙留意的是,李光地的奏折不只是为了表达个人对朝廷的忠心,更多的是对清朝前途的考虑,从战略上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合理的、几乎万无一失的建议。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这封密疏给康熙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至此,李光地在康熙心中打造了一个根深蒂固的个人形象:忠诚、可信赖、有眼光的战略家。后来李光地不论闹出多么严重的丑闻,或者出现一些失误,康熙始终不能把李光地和“忠臣”、“能人”、“谋臣”这些固有印象分开,直到李光地去世也是如此。可以说,李光地能在康熙心中始终占有较高的地位,和完美的第一印象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没有这样的第一印象,就没有后来的李光地。
康熙对李光地的事相当重视,他亲自下圣谕:“编修李光地不肯从逆,避入山中,具疏遣人前来密陈地方机宜,具见矢志忠贞,深为可嘉。”并下令给兵部的领兵大臣,让他一定要留意寻找李光地。李光地人不在京城,但在皇帝心中的分量已经远远超过大小京官。
李光地的进攻策略虽然不错,但战场局势随时有变,这却不是李光地能够预测的。在广东,尚可喜后院起火。尚可喜因不喜长子尚之信,就把王位传给了次子尚之孝。广东战事吃紧时,尚之信接受了吴三桂的招降,带着自己的兵马将父亲围困在平南王府,摇身一变成了吴三桂的“招讨大将军”。尚可喜本来就有重病,急火攻心,不久就去世了。
尚之信叛乱后,南方战局为之一变,清军本打算向福建进军,此时只好加兵防守赣州等地,李光地的良策未能实施。想来是大势所趋,浙江的清军连连取胜,从浙江打进福建,攻克李光地建议避开的仙霞关。康熙十五年(1676年)九月,耿精忠投降。
清军入驻福州,都统拉哈达继续率兵讨伐郑经,也没忘记去找皇帝心心念念的大忠臣李光地。拉哈达派去的使者在远离安溪的山林里找到了李光地,李光地听说王师已到,高高兴兴地随使者去往漳州拜见拉哈达,他慷慨激昂地对拉哈达表达了自己的一片报国之心。拉哈达大受感动,将这些事原原本本地报告给领兵的康亲王,康亲王在奏疏上特意夸奖李光地,说他“矢志为国,颠沛不渝,宜予褒扬”。
奏疏很快到达京城,康熙龙颜大悦,亲自将李光地由编修升为侍讲学士,李光地人还在福建,在京城等待他的,是广阔的仕途,他的人生从此进入了一个备受恩宠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