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用通畅平实的语言和平民化的视角,讲述了362位帝王的荣辱功过。一部逐鹿天下的史诗,一曲与狼共舞悲歌,一套中国版的权力游戏。在王朝更迭与帝王功过中读懂古代中国,从分合中汲取历史教训。
1.一套可以检索王朝更迭与帝王功过的工具书,满足你对362位帝王传奇人生的全部好奇。
2.只有将中国帝王的荣辱过功集于书卷,才能还原鲜为人知的帝王权力规则。
3.只有将中国帝王的荣辱过功集于书卷,才能揭开两千年来王朝更迭背后的秘密。
4.读懂中国历代帝王,才能读懂中国历史演变的逻辑,读懂人生的抉择、机缘与际遇。
5.文明与权力,分裂与统一,和平与杀戮,皆是人类文明与权力较量的结晶。历代帝王给予我们的启迪及对后世的影响依旧意义深远。
6.现在开始阅读,你可以从中得到自己想要的所有智慧结晶.
【序】
在历史中寻找人生智慧
著名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说:在我看来,世界的历史,人类在这个世界上已经完成的历史,归根结底是世界上耕耘过的人为的历史,甚至不妨说,他们是创世主。……整个世界历史的灵魂就是这些伟人的历史。
哲学泰斗黑格尔说:世界和人类整个历史是由理性统治的,绝对精神或世界理性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人民就是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的那一部分人……他们的行动完全是自发的,物理性的,野蛮的,恐怖的。
政治学家马基雅维利说:一个君主如果能够征服并保持那个国家的话,他所采取的手段总是被人们认为是光荣的,并且将受到每一个人的赞扬,因为群氓总是被外表和事务的结果所吸引,而这个世界尽是群氓。
以上三位是英雄史观的拥趸,所持观点是唯心主义的,他们认为,历史是少数英雄和帝王将相的意志、品质、才能决定的;虽然历史并非个人随心所欲的结果,却是由某种精神、意志决定的,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
翻开史书,我们几乎不用思考就能发现这么一个真理:每个朝代的盛世,都是由帝王带领一批文武大臣缔造的;每当历史来到了紧要关头,明君贤臣良将便从天而降,受命于危难之际,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
这些帝王胸怀天下、雄才伟略、文武兼备、超群绝伦,带领众人建立新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他们通过建立封建专制制度,化国家为自己家,手握生杀大权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他们是众生的主宰,天威不可犯,表面看是历史的创造者,事实果真如此吗?
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新观点,他们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使群众队伍扩大……人民自己创造了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孰是孰非,答案不言而喻。人类的实践历史证明了唯心主义观点是错误的,验证了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英雄、帝王,的确是万人敬仰的伟大人物,他们也的确在历史进程中脱颖而出,并带领众人建立了不朽功勋。但是,那也是因为他们感受到了时代的情绪、时代的脉络、时代的欲望、时代的压迫感、时代的困扰,这种敏感让他与时代合二为一,与时代的脚步同步,相互配合,最终取得成功,而绝不是他们独自完成了历史进程的使命。人们不过是将功劳记在了英雄、帝王身上,他们集众誉于一身,以至于造成历史是由帝王、英雄所创造的假象。
巴黎公社的实践、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中国革命的胜利,都证明了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
那么,英雄、帝王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
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拥有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是世界唯一幸存至今的古文明国家。在这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不可忽视,数百位帝王更是难以绕过去。
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正式建立秦朝,开启了我国封建社会历史进程,到公元1912年清政府灭亡,封建社会走到了尽头,退出了历史舞台。在这2000多年里,中国封建社会几乎遵循治乱周期率,历经数十个朝代、数百位帝王。这些帝王对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积极正面的帝王发挥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他们是历史任务的倡导者和发起者,还是重大历史事件的组织者与参与者,更是历史发展进程的促进者和影响者。
比如中国第一个统一帝国的创建者、中国第一个封建帝王秦始皇。秦始皇雄才伟略,顺应历史潮流,横扫六国,终结了数百年群雄割据的局面,为中国历史跨入封建社会阶段做出了开天辟地的大贡献。他首创皇帝专制政体,颁布书同文、车同轨等政策,使中国进入了中央集权的帝制时代;他派兵北扫匈奴、修长城,南下百越,开灵渠,为民族融合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后来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他统一文字,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他废分封,立郡县,开创了中国统一行政管理模式,为后代所沿用、发展。
比如汉武帝。他采取推恩令,解决了封建诸侯尾大不掉的问题,稳固了中央集权;他一改战略防守为战略反击,对匈奴宣战,奏响了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最强音;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化封建思想统治,为后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使儒家思想成为2000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比如开皇之治的创造者杨坚。他结束了东汉灭亡后长达300多年的战乱,使各民族再次统一;他通过系列改革,休养生息,使国力增强,国民渐富,为隋唐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改革官制,确立中央五省六部制、地方州县二级行政体系,修订开皇律,开创科举制度,为后面封建王朝的行政制度奠定了基础。
比如贞观之治的开创者李世民。他文韬武略,南征北战,以亡隋为戒,任贤纳谏,九瀛大定,为大唐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面对强敌突厥,他励精图治,恩威并施,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形成四方来贺,八方来朝的局面,使唐朝走向世界;他偃武修文,致力于经济建设,虚怀纳谏、不拘一格选贤任能,开创了我国封建史上又一个辉煌盛世。
比如被西方称为全人类的帝王的成吉思汗。他性格坚毅、富有韬略,锻造了一支令全世界闻风丧胆的军队,冲锋陷阵,无往不利,书写了冷兵器时代骑兵战争的巅峰传奇;他统一蒙古,灭辽、灭金等,为中华民族的融合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后代继承其遗志,统一中原,开创了我国封建史上少数民族政权建立大一统王朝的先河;他的后代子孙几次西征,影响了中亚、欧洲的历史发展进程。毫无疑问,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世界影响力的帝王。
比如布衣皇帝朱元璋。他出身寒门,却在乱世中杀出重围,最终剪灭元朝及地方割据势力,重新建立了大一统王朝;他以强力手段废丞相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创设大量的典章制度,不仅为大明三百年基业打下基础,还影响了清朝行政体系的建设;他稳定政治局势,出台系列改革措施,发展经济,弼成洪武之治;他铁腕反腐,确保明初较长时间政治清明,官吏廉洁、百姓安居乐业。他是一位武定祸乱、文致太平的伟大帝王。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一书中写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句话放到帝王身上似乎也适用。成功的帝王都有共同的特点,但失败的帝王却千奇百怪。
比如晋武帝。别的帝王后宫佳丽三千,他的后宫美妇则在万人以上。为了公平,他经常坐着羊车到后宫游幸,羊车停在哪儿,他便宠幸哪位妃子。
比如东晋孝武帝司马曜。他曾重用贤人谢安,力挫前秦苻坚率领的80万大军,但他又纵情声色犬马不能自拔,最终被自己最宠爱的妃子用被子捂死。
比如北齐文宣帝高洋。他也曾励精图治,使北齐成为强国,但他纵欲酗酒,当众奸污大臣妻女,并亲自肢解尸体,残暴虐杀,杀人如麻,俨然暴君典型。
比如梁武帝萧衍。他在位40多年,曾宵衣旰食治国理政,建立了文物之盛,独美于兹的天监之治,但他沉迷佛法,纵容邪恶,致使奸臣当道,国力衰微,最终成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素材。
比如唐明皇李隆基。他开创了开元盛世,执政后期却沉迷享乐,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使大唐帝国由盛转衰。
比如乾隆皇帝弘历。他在位前期政治清明,但后期奢靡无度,任人唯亲,大兴文字狱,导致吏治败坏,农民起义频发。
比如唐僖宗李儇与宋徽宗赵佶,身为皇帝,却不理政务,喜欢打马球、玩蹴鞠,甚至拿国家大事开玩笑,以球艺好坏来任命重要官员,结果导致政亡人息。
比如汉灵帝刘宏、南朝宋少帝刘义府、南朝齐废帝萧宝卷,明明是天潢贵胄,锦衣玉食,不愁吃穿,却在宫廷中列肆,自己穿上商贩衣服,做起买卖来。
比如北齐后主高纬,明明身份高贵,却喜欢当乞丐,下令在豪华的宫廷内开辟场地、兴建农舍,他自己则穿着破衣服,装扮成乞丐,沿街乞讨。
……
著名历史教授许倬云曾说:历史是人文学科里,与人最有关联的部分文学、艺术和音乐,激发促进内心的感受,而历史是认识自己,加强对自我的认知。人,必须知道过去,才能知道今天,才能知道未来。所以,史学应该为一般人提供知道自己的基础知识。
历史发展虽然有规律可循,但绝不是宿命论。本来是国泰民安,却因昏君主政、奸臣当道,造成国内危机重重,甚至改朝换代;本来国运不济,大厦将倾,但有英主当政,任人唯贤,最终化险为夷,国富民强。要知道历史必然性是寓于历史偶然性之中的,历史发展有顺利时期,也有曲折时期,但它们都是由历史偶然事件促成的。明白了这个大道理,对历史人物,尤其是对历代君主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就会有自己的评判和思考。
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作者查阅大量史料、典籍,精挑细选,汇集了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几十个朝代的数百位帝王,上迄封建王朝的开创者秦始皇,下至末代皇帝溥仪,按朝代的先后顺序进行编排,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既全面讲述了在历史上有较大影响的帝王,也简述了在位时间短的帝王,突出一个全字。
本书通俗易懂、正本清源,可以使读者对中国封建社会各个历史时期的治乱兴衰一目了然,从而了解中国封建社会各个历史时期的基本概况,这对于普及历史知识,并从中汲取可以借鉴的经验教训,是非常有益的。本书还是一套颇有价值的工具书,可对各个朝代、各个时期的帝王在位时的功过,以及历史各个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进行检索查询。
读者如果能通过这部书获得对中国历代帝王比较清楚而客观的认识,作者的心愿便算达成了。因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谬误之处,敬请读者不吝批评、指教。
丁振宇,历史作家,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黄淮学院文学院兼职教授。编撰的作品有《资治通鉴故事全集》《中华上下五千年》《六大文明古国历史探秘》;出版的传记有《卿本好局憾未酬:隋炀帝传》《志兴大明,败局难挽:崇祯帝传》,出版的小说有《掌家大印》《八王之乱》。
秦朝
秦始皇嬴政
秦二世胡亥
西汉
高帝刘邦
惠帝刘盈
前少帝刘恭
后少帝刘弘
文帝刘恒
景帝刘启
武帝刘彻
昭帝刘弗陵
宣帝刘询
元帝刘奭
成帝刘骜
哀帝刘欣
平帝刘衎
孺子刘婴
新帝王莽
更始帝刘玄
东汉
光武帝刘秀
明帝刘庄
章帝刘炟
和帝刘肇
殇帝刘隆
安帝刘祜
顺帝刘保
冲帝刘炳
质帝刘缵
桓帝刘志
灵帝刘宏
少帝刘辩
献帝刘协
三国·魏
文帝曹丕
明帝曹叡
齐王曹芳
高贵乡公曹髦
元帝曹奂
三国·蜀
昭烈帝刘备
后主刘禅
三国·吴
大帝孙权
会稽王孙亮
景帝孙休
乌程侯孙皓
西晋
武帝司马炎
惠帝司马衷
怀帝司马炽
愍帝司马邺
东晋
元帝司马睿
明帝司马绍
成帝司马衍
康帝司马岳
穆帝司马聃
哀帝司马丕
海西公司马奕
简文帝司马昱
孝武帝司马曜
安帝司马德宗
恭帝司马德文
十六国·汉(前赵)
光文帝刘渊
昭武帝刘聪
隐帝刘粲
昭文帝刘曜
十六国·成汉
武帝李雄
哀帝李班
幽公李期
昭文帝李寿
文帝李势
十六国·前凉
昭王张寔
成王张茂
文王张骏
桓王张重华
哀公张曜灵
威王张祚
冲王张玄靓
悼公张天锡
十六国·后赵
高祖石勒
闵帝石弘
太祖石虎
少帝石世
成帝石遵
哀帝石鉴
庄帝石祗
十六国·冉魏
武悼天王冉闵
十六国·前燕
文明帝慕容皝
景昭帝慕容儁
幽帝慕容
十六国·代
代王拓跋什翼犍
十六国·前秦
惠武帝苻洪
景明帝苻健
厉王苻生
宣昭帝苻坚
哀平帝苻丕
高帝苻登
宣文帝苻崇
十六国·后秦
武昭帝姚苌
文桓帝姚兴
末帝姚泓
十六国·后燕
成武帝慕容垂
惠愍帝慕容宝
昭武帝慕容盛
昭文帝慕容熙
十六国·北燕
惠懿帝高云
文成帝冯跋
昭成帝冯弘
十六国·西燕
烈文帝慕容泓
威帝慕容冲
文帝慕容瑶
安帝慕容忠
武桓帝慕容永
十六国·南燕
献武皇帝慕容德
末主慕容超
十六国·西秦
宣烈王乞伏国仁
武元王乞伏乾归
文昭王乞伏炽磐
历武王乞伏慕末
十六国·后凉
懿武帝吕光
灵帝吕纂
后主吕隆
十六国·南凉
武王秃发乌孤
康王秃发利鹿孤
景王秃发傉檀
十六国·北凉
文王段业
武宣王沮渠蒙逊
哀王沮渠牧犍
酒泉王沮渠无讳
河西王沮渠安周
十六国·西凉
武昭王李暠
宣公李歆
冠军侯李恂
十六国·夏
武烈帝赫连勃勃
昌秦王赫连昌
后主赫连定
南北朝·南朝·宋
武帝刘裕
少帝刘义符
文帝刘义隆
孝武帝刘骏
前废帝刘子业
明帝刘彧
后废帝刘昱
顺帝刘准
南北朝·南朝·齐
高帝萧道成
武帝萧赜
郁林王萧昭业
海陵王萧昭文
明帝萧鸾
东昏侯萧宝卷
和帝萧宝融
南北朝·南朝·梁
武帝萧衍
简文帝萧纲
豫章王萧栋
元帝萧绎
闵帝萧渊明
敬帝萧方智
南北朝·南朝·陈
武帝陈霸先
文帝陈蒨
废帝陈伯宗
宣帝陈顼
后主陈叔宝
南北朝·北朝·北魏
道武帝拓跋珪
明元帝拓跋嗣
太武帝拓跋焘
南安王拓跋余
文成帝拓跋濬
献文帝拓跋弘
孝文帝拓跋宏
宣武帝元恪
孝明帝元诩
孝庄帝元子攸
长广王元晔
节闵帝元恭
安定王元朗
孝武帝元修
南北朝·北朝·东魏
孝静帝元善见
南北朝·北朝·西魏
文帝元宝炬
废帝元钦
恭帝元廓
南北朝·北朝·北齐
文宣帝高洋
废帝高殷
孝昭帝高演
武成帝高湛
后主高纬
幼主高恒
南北朝·北朝·北周
孝闵帝宇文觉
明帝宇文毓
武帝宇文邕
宣帝宇文赟
静帝宇文阐
隋朝
文帝杨坚
炀帝杨广
恭帝杨侑
唐朝
高祖李渊
太宗李世民
高宗李治
女皇武则天
中宗李显
少帝李重茂
睿宗李旦
玄宗李隆基
肃宗李亨
代宗李豫
德宗李适
顺宗李诵
宪宗李纯
穆宗李恒
敬宗李湛
文宗李昂
武宗李炎
宣宗李忱
懿宗李漼
僖宗李儇
昭宗李晔
哀帝李柷
五代·后梁
太祖朱温(晃)
郢王朱友珪
末帝朱友贞(瑱)
五代·后唐
庄宗李存勖
明宗李嗣源(李亶)
闵帝李从厚
末帝李从珂
五代·后晋
高祖石敬瑭
出帝石重贵
五代·后汉
高祖刘知远
隐帝刘承祐
五代·后周
太祖郭威
世宗柴荣
恭帝柴宗训
十国·吴
太祖杨行密
烈祖杨渥
高祖杨隆演
睿帝杨溥
十国·南唐
烈祖李昪
元宗李璟
后主李煜
十国·吴越
武肃王钱镠
文穆王钱元瓘
忠献王钱弘佐
忠逊王钱弘倧
忠懿王钱弘俶
十国·前蜀
高祖王建
后主王衍
十国·后蜀
高祖孟知祥
后主孟昶
十国·楚
武穆王马殷
衡阳王马希声
文昭王马希范
废王马希广
恭孝王马希萼
后主马希崇
十国·闽
太祖王审知
嗣王王延翰
太宗王延钧
康宗王昶
景宗王曦
世宗王延政
十国·北汉
世祖刘旻
睿宗刘钧
少主刘继恩
英武帝刘继元
十国·南汉
高祖刘䶮
殇帝刘玢
中宗刘晟
后主刘
十国·南平
武信王高季兴
文献王高从诲
贞懿王高保融
贞安王高保勖
德仁王高继冲
宋朝·北宋
太祖赵匡胤
太宗赵光义
真宗赵恒
仁宗赵祯
英宗赵曙
神宗赵顼
哲宗赵煦
徽宗赵佶
钦宗赵桓
宋朝·南宋
高宗赵构
孝宗赵眘
光宗赵惇
宁宗赵扩
理宗赵昀
度宗赵禥
恭帝赵
端宗赵昰
末帝赵昺
辽朝
太祖耶律阿保机
太宗耶律德光
世宗耶律阮
穆宗耶律璟
景宗耶律贤
圣宗耶律隆绪
兴宗耶律宗真
道宗耶律洪基
天祚帝耶律延禧
辽朝·北辽
宣宗耶律淳
神宗耶律雅里
辽朝·西辽
德宗耶律大石
仁宗耶律夷列
末帝耶律直鲁古
金朝
太祖完颜阿骨打
太宗完颜晟
熙宗完颜亶
海陵王完颜亮
世宗完颜雍
章宗完颜璟
卫绍王完颜永济
宣宗完颜珣
哀宗完颜守绪
西夏
景宗李元昊
毅宗李谅祚
惠宗李秉常
崇宗李乾顺
仁宗李仁孝
桓宗李纯祐
襄宗李安全
神宗李遵顼
献宗李德旺
末帝李
元朝
太祖铁木真
太宗窝阔台
定宗贵由
宪宗蒙哥
世祖忽必烈
成宗铁穆耳
武宗海山
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
英宗硕德八剌
泰定帝也孙铁木耳
天顺帝阿速吉八
明宗和世
文宗图帖睦尔
宁宗懿璘质班
顺帝妥懽帖睦尔
昭宗爱猷识理达腊
天完帝脱古思帖木儿
明朝
太祖朱元璋
惠帝朱允炆
成祖朱棣
仁宗朱高炽
宣宗朱瞻基
英宗朱祁镇
代宗朱祁钰
宪宗朱见深
孝宗朱祐樘
武宗朱厚照
世宗朱厚熜
穆宗朱载垕
神宗朱翊钧
光宗朱常洛
熹宗朱由校
思宗朱由检
清朝
太祖努尔哈赤
太宗皇太极
世祖福临
圣祖玄烨
世宗胤禛
高宗弘历
仁宗颙琰
宣宗旻宁
文宗奕
穆宗载淳
德宗载湉
宣统帝溥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