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经济学卷·第二分册
定 价:188 元
丛书名: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
当前图书已被 9 所学校荐购过!
查看明细
- 作者:张卓元,厉以宁,吴敬琏主编
- 出版时间:2014/10/1
- ISBN:9787030419293
- 出 版 社:科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K826.1
- 页码:669
- 纸张:印 次:1
- 版次:1
- 开本:16K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以纪传文体记述中国20世纪在各学术专业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数千位华人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学者,展示他们的求学经历、学术成就、治学方略和价值观念,彰显他们为促进中国和世界科技发展、经济和社会进步所做出的贡献。《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经济学卷(第二分册)》全书按学科分别结集卷册。书中着力勾画出这些知名专家学者的研究路径和学术生涯,力求对学界同行的学术探索有所镜鉴,对青年学生的学术成长有所启迪。经济学卷于卷末附学科发展大事记,这与传文两相映照,从而反映出中国经济学专业领域的百年发展脉络。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20世纪中国经济学家在上述两大领域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佼佼者。他们以经世济民为使命,为祖国和人民从积贫积弱走向国强民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殚精竭虑,用自己的科研成果为国家工业化、现代化提供理论和智力支持。张卓元和厉以宁和吴敬琏主编的《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经济学卷第2分册)》收稿的一百多位传主,就是其中的代表。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百年来中国经济学家的学术足迹和风采,看到中国经济学逐步形成为一门科学和繁荣发展的历程。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进入21世纪后仍在继续,工业化、城市化仍在迅速推进,正在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跨越,中国经济学家继续活跃在前所未有的经济建设高潮的舞台上,施展才华,贡献聪明智慧,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做出自己的努力。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总序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经济学卷》前言
20世纪中国知名经济学家
陶孟和(1887~1960)
梁漱溟(1893~1988)
董时进(1900~1984)
吴景超(1901~1968)
傅筑夫(1902~1985)
胡寄窗(1903~1993)
梁方仲(1908~1970)
骆耕漠(1908~2008)
李文治(1909~2000)
李国鼎(1910~2001)
陈彪如(1910~2003)
徐雪寒(1911~2005)
李崇淮(1916~2008)
宋则行(1917~2003)
钱荣望(1917~2003)
谭崇台(1920~)
宋承先(1921~1999)
葛家澍(1921~2013)
曾启贤(1921~1989)
张薰华(1921~)
李成瑞(1922~)
王传纶(1922~2012)
赵靖(1922~2007)
何伟(1926~2012)
李琮(1928~)
房维中(1928~)
曾牧野(1928~)
何炼成(1928~)
钱伯海(1928~2004)
周叔莲(1929~)
高尚全(1929~)
王积业(1929~2007)
吴敬琏(1930~)
孙尚清(1930~1996)
赵海宽(1930~)
于宗先(1930~)
闻潜(1930~2008)
汪海波(1930~)
刘鸿儒(1930~)
厉以宁(1930~)
黄范章(1931~2013)
吴易风(1932~)
乌家培(1932~)
赵人伟(1933~)
张卓元(1933~)
陈吉元(1934~2003)
胡乃武(1934~)
陆百甫(1936~)
林兆木(1936~)
胡培兆(1937~)
王梦奎(1938~)
王洛林(1938~)
田雪原(1938~)
杨圣明(1939~)
张曙光(1939~)
晏智杰(1939~)
20世纪中国经济学大事记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
在欧洲中世纪的城市经济中,商业系在商人行会的组织和领导下由集体的力量来进行的,这给商业开辟了个人力量不能开辟的广阔市场,使商业日益向大规模商业发展,同时这种联合的经营方式,又为后来股份公司的出现创造了条件。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商品种类的增多,商业日益与生产过程结合起来,从而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发展,同时商业本身也由过去发挥消极作用,而变为发挥积极作用,成为促使行会手工业、农村家庭工业以及封建农业开始向资本主义转化的条件。同样,在行会制度控制下的工业,首先是把原来的农村家庭副业变为专业性生产,通过这种社会分工,给工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保证。学徒制度和监督制度,又为工业生产保证了一定的技术和质量水平,这一切都是工业进一步发展不可缺少的前提。特别是行会本身的不断分化,使生产日益细小和专门化,为后来技术分工创造了条件,资本主义的工场手工业,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傅筑夫认为,中国古代的城市经济,既然没有欧洲型的行会制度,当然就没有上述一系列的变化,从而也就没有为下一步的经济发展创造一些必要的前提条件。所以,就商业而言,商业始终是个人的经营。个人的力量不管多大,总受着一定的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经营集体力量所能经营的业务。商业的发展不充分,则商品经济的发展就不可能充分。就工业而言,没有欧洲型的行会制度来保证各个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和生活的均等机会,没有那样严格的行规来约束各个生产者的生产和销售行为,则各个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必然是剧烈的。当一个生产者在技术上有所发明创造,能制造出畅销商品时,同行业的生产者便群起仿效,夺取其市场。生产者没有组织的力量来保证自己的经济安定和生存,只能设法自保,把自己在生产实践中所独得的技术诀窍或特殊的生产方法,严守秘密,以谋专利。凡有可资糊口的一技之长,都有其“祖传”、“家传”的秘方绝技。因此,许多手工业都是世代相传的家庭工业。垄断技术秘密,不只是一家生存的稳妥保障,而且还是一家能够发财致富的重要途径。在这种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工业结构中,生产技术只能有个别的深化,而不能有普遍的提高,每一个生产者各自藏匿在一个自行封闭起来的小天地里,兢兢业业地保守着既得的一技之长,拒绝与外界联系,不打算开拓一个新领域。这样,必然造成生产日益走向互相分离,而不是互相联合。所以尽管个别生产者能在产品上表现出惊人的技巧,而工业生产力却不能有所发展。
(六)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战国时期,却难以发展壮大
中国在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中已经有了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出现了产生资本主义的前提条件,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是傅筑夫的独特观点。
傅筑夫认为,到东周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开始发生巨大变革,这主要是土地制度的变化引起的。地主制经济开始代替领主制经济,地主与农民的关系变成简单的租佃关系,由使用价值的剥削变为交换价值的剥削,剥削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积累价值,而不是为了满足需要。这些变化从春秋中叶开始,明确见于记载的是公元前594年,即鲁宣公十五年的“初税亩”。傅筑夫认为这种改变虽有各种复杂的因素,但起支配作用的是商品经济与货币经济的发展。他指出:战国时期的商品经济与货币经济如车之两轮,相辅而行,相互促进,高度发展。特别是贵金属黄金,那时已发挥着本位币的作用。傅筑夫曾详细论证当时的“黄金”的确是金,不是铜。他引用马克思的观点说明:战国时期就有高度发达的货币经济,标志着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结构中含有资本主义的经济部分,或者说资本主义的前提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