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探索书系:班级心理健康活动课的理论与实践》分为理论篇、实践篇和素材篇三部分内容,分别从理论、实践和活动三个方面,对课程中的教学设计、实施过程、活动策略、内容和方法等,进行深入浅出的阐述。理论篇主要阐述了班级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概述、理论基础、课程设计、实施过程、教学评价五个方面内容。实践篇中的所有课例都是在王贵林和孙悦亮等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设计,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修改形成的。素材篇包括自我意识、环境适应、沟通交往、竞争合作等主题,为活动课的设计提供鲜活的素材。
前言
理论篇
第一章 班级心理健康活动课概述
第一节 班级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概念
第二节 班级心理健康活动课的目标与价值
第三节 班级心理健康活动课的特点与原则
第二章 班级心理健康活动课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课程论基础
第二节 团体动力学基础
第三节 教育社会心理学基础
第四节 发展心理学基础
第三章 班级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课程设计
第一节 班级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设计理念
第二节 班级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方案设计
第四章 班级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实施过程
第一节 班级心理健康活动课教学过程的基本步骤
第二节 课程实施中的教师教学行为
第五章 班级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教学评价
第一节 班级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教学评价理念
第二节 班级心理健康活动课教师教学评价能力的培养
实践篇
初一年级:
主题一 适应环境
课例1 适应新环境
课例2 享受学习
课例3 新之旅,构筑家
主题二 自信与自我价值
课例l 自信我最关
课例2 天生我材必有用
主题三 情绪意志
课例l 认识情绪
课例2 我的情绪我做主
课例3 情绪宣泄ABC
主题四 学习方式
课例l 我思故我在——创造性思维训练
课例2 敲开记忆那扇窗——记忆力训练
课例3 注意力与观察力
课例4 学并快乐着——寻找学习好习惯与好方法
主题五 个性修养
课例 微笑面对——积极乐观的心态
初二年级:
主题一 青春期心理
课例1 了解青春期,认识青春期
课例2 青春期男女生交往
主题二 人际交往
课例l 我的友谊之花
课例2 人际交往的技巧
主题三 亲子关系
课例1 爱在沟通与理解中传递
课例2 感恩的心
主题四 学习品质
课例1 笑对考场,我是考试赢家
课例2 学习的理由
主题五 行为习惯
课例 时间管理
初三年级:
主题一 自我意识
课例1 全面认识自我
课例2 价值观大拍卖
主题二 个性人格
课例 做自强自立的人
主题三 意志品质
课例1 坚持就是胜利
课例2 规划人生 完美未来
主题四 升学准备
课例1 快乐学习之“诸葛亮和臭皮匠”
课例2 缓解学习压力
课例3 考前焦虑——不要理那只“苍蝇”
素材篇
主题一 自我意识
主题二 环境适应
主题三 沟通交往
主题四 竞争合作
主题五 创新实践
主题六 学习潜力
主题七 意志责任
主题八 成长感恩
参考文献
1.朋辈团体培养了个体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合作竞争能力
朋辈团体中的关系基本都是平等关系,是在自愿基础上结合而成的。每个人都因其适应环境的能力,而获得其相应的地位,它使得学生形成服从共同利益的能力以及维护自己的权利、将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联系起来的能力。如果没有朋辈群体的交往,个体便不能培养起成人所必需的交际品质。通过同伴问的交往,群体成员逐步学会了沟通与合作,学会了宽容与谅解,学会了同情与帮助,学会了接受他人的指导与建议。这对他们以后在工作中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团结协作是非常重要的。
2.朋辈团体提供了个体间交流社会信息和看法的机会
与师牛问的交往相比,朋辈群体成员问的交往更直接、经常、亲切,他们无话不谈,彼此从对方那里获得大量的生活知识经验和社会信息,而这种信息获得的渠道要比从书本上获得更直接、随意,留下的印象也更深刻。皮亚杰指出,只有在平等互惠的同伴关系中,个体才得以检验自己的思想、体验冲突以及协商不同的社会观点。大家通过商讨各自对社会的看法,交流一些为成年人不允许讨论的话题,扩大了个体的社会经验和思考能力,更在同伴间的讨论与争论中发展自己的社会认知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
3.同伴关系对青少年情绪、情感的健康发展极为重要
朋辈群体间相互的理解与支持、关心与尊重,可满足青少年交往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及尊重的需要,从而避免了凶这些正常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带来的消极不良的情感,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另外,朋辈群体是一种特殊的情绪接触形式。意识到自己是哪一个团体的成员,体验到团队精神和同伴问的相互帮助,不仅有助于青少年脱离成年人而自立,满足其社会需求,获得社会支持,增强安全感和亲密感,而且会使他产生极为重要的情绪安定感。青少年能否得到同伴、同学的尊重和喜爱,对其一尊心的培养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高质量的同伴关系是情绪、情感健康发展的需要。
4.同伴关系还具有文化传递和行为发展的功能
年龄相当的同学、伙伴通常拥有相同的价值观念、相似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方式,具有年龄相近、关注问题相同等特点,这使他们形成一种特有的“同伴文化”,而这种独特的同伴文化影响着个体的价值观、态度、行为习惯等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同伴导向”的作用。由于青少年群体性质的不同,传递的文化特质也不同。积极型群体往往承载着社会主流文化,而中间型群体所承载的主要是同辈群体亚文化,并非社会期望的主流文化,它趋向于提供反权威的支持,引导与众不同的行为方式,甚至反社会行为,如结伴酗酒、抽烟、打架等,使群体的性质向消极型转化,从而使其传递的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背道而驰,对青少年成长产生不利影响。凶此,如何引导青少年亚文化朝积极方向发展是目前备受关注的问题。
(三)班级氛围对学生个体成长的影响
为什么在大森林中,每棵树都能长得又高又直?那是它们相互争夺阳光的结果。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森林效应”。这种效应应用在教育领域,就是要创造一种适合学生成长的良好的班级环境,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良性竞争的氛围。从教育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班级氛围有一种独特的心理效应,这种心理效应是指班级环境能够给人某种强烈的精神感受。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班级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学习场所,不良的环境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很大。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所以一个充满朝气、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班集体,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无法估量的作用。
从班级氛围的性质来看,可以分为三类:积极型、消极型、对抗型。这三种类型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个人爱好、修养、个性及领导作风等决定的。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班主任的领导作风。早存1937年,K.勒温就在团体心理实验研究中提出了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领导方式,这些方式被称为领导作风或者风格,这种理论也叫权力定位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