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水稻生态育种学的发生与发展/ 001
第一节 水稻生态育种学的产生基础、性质及任务/ 002
第二节 水稻生态育种方法的分类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004
第三节 中国水稻生态育种的历程/ 006
第二章 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和演变/ 019
第一节 栽培稻的起源/ 020
第二节 中国栽培稻(籼粳稻)的演变/ 022
第三节 早稻、晚稻的品种演变/ 025
第四节 水稻、旱稻的品种演变/ 027
第五节 粘稻、糯稻的品种演变/ 029
第三章 中国栽培稻种的分类/ 031
第一节 以往的栽培稻种分类法/ 032
第二节 中国栽培稻种的系统分类法/ 034
第三节 中国栽培稻种的系统分类标准/ 037
第四节 中国栽培稻种系统分类法的应用/ 053
第四章 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试验研究/ 061
第一节 试验研究的基本情况/ 062
第二节 中国水稻品种光温反应研究的意义/ 063
第三节 中国水稻品种光温反应研究的目标与方法/ 065
第四节 中国水稻品种光温反应研究的结果分析/ 069
第五节 中国水稻品种的全国性熟期分类/ 093
第六节 中国水稻品种性状与光温条件的关系/ 100
第七节 中国水稻品种的气候生态型/ 102
第八节 中国水稻品种光温生态的应用/ 112
第五章 光温组合对两系法水稻核不育系的影响/ 123
第一节 作物杂种优势的概念/ 124
第二节 光温组合对粳型光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的影响/ 127
第三节 光温组合对籼型核不育系育性转换的影响/ 129
第四节 诱导时间与育性转换的关系/ 141
第六章 光敏、温敏雄性核不育系水稻光温反应特性间的关系/ 143
第一节 发育的感光性与育性的光敏性/ 144
第二节 发育的感温性和育性的温敏性/ 157
第三节 熟期生态型遗传背景与不育基因表达的关系/ 163
第四节 生态类型与感光性、感温性的关系/ 169
第七章 雄性核不育系水稻的技术标准及生态适应性鉴定/ 173
第一节 两系法杂交水稻雄性核不育系的技术标准和重要指标/ 174
第二节 两系法杂交水稻雄性核不育系的生态适应性鉴定/ 181
主要参考文献/ 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