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十几年间,将韩寒的全部作品读了n遍,对韩寒及其现象、作品的思考解读,既非粉丝性的一面倒,亦非价值观前置式的追讨,而是以韩寒的方式解析着韩寒现象,是迄今为止*部*详尽、系统、客观、好看又过瘾的韩寒评传!我们在这本书里看到的,是一个普普通通少年的成长史,它伴随着探索和追求,同时也充满了迷茫和感伤;它闪耀着鲜花和桂冠的芳泽,内里却渗透着难以言说的辛酸与苍凉。正是基于人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作者笔下的韩寒具有了一定程度的深刻性。
韩寒没上过大学,但从15岁发表作品到而立之年的十几年间,韩寒近乎在疯狂地成长:写小说拿奖、玩赛车得冠、写博客骂人、拍电影挨骂,作品亦被改编成电影,影响力持续发酵。韩寒现象,是不可复制的,是转型社会下传统教育体制的癌,但韩寒之路开启了一条按天性培养、尊人性成长、秉率性生存的教养之路。
本书作者看似在为韩寒立传,其实也为自己立传,更为重要的是,他为所有正在怒放的独一无二的青春,留下了一份珍贵而永恒的集体记忆。
张庆棠
出版人,畅销书《货币战争Ⅰ》《失传的营养学》《妻子,荣耀的帮助者》策划人
自 序
《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是我三年前写的研究型韩寒评传。为了写这个评传,我搜集了两年资料,一稿写了整整半年。写传记不像写小说,不能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必须如实。拥有一万份材料,虽然不必都用上,但你却尽可能地都要看到,看得多了,才能找到你的视角。写完这本书,我深刻地体会到,可能传记是世间劳神费力的文体了。写这个评传前,我的头发还郁郁如盖,写完后,已然秃秃似山。
完成二稿的那天,是2012年8月23日,刚好还有一个月,韩寒就30岁。我原本想将后一章的标题改为三十而立,但转念一想,韩寒都已经立了很多年了。
对韩寒而言,早在他离开学校的时候,早在他拿到《三重门》版税的时候,他就已经自立了(虽然孔子的立并不完全是自立的意思)。那时候他还不到18岁。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在韩寒身上,这些都要提前。经历方舟子质疑一事,他大概能三十而不惑了。
这是个很奇妙的事,很多东西仿佛冥冥中早已注定。定数不是你生命的定数,而是一个时代的定数,这句韩寒写在《长安乱》里的话,恰好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正如朋友所言,韩寒的每一步都踩到了时代的鼓点上,虽然他从未刻意强求。时势造英雄,韩寒有今天,自然与这个时代不无关系,但这个时代之所以选择了韩寒,自有其道理和必然性。上天仿佛对韩寒格外垂爱,要在他人生30岁的年龄上设置一道坎,给他一些磨难,让他在这磨难中更好地成长和成熟,KO不了你的,也许让你更OK,没让你倒下的,也许让你更强大。过去的十年,是好的十年,也是坏的十年,韩寒无疑是这十年里一道靓丽而耀眼的风景。
谨以此书献给那些读着韩寒的书长大的朋友,献给那些为韩寒这十余年来的精彩而感动的朋友,献给那些关心方韩大战真相的朋友。假如十多年前我没有接触韩寒的书,我可能不会喜欢上文学,也可能不会走进文学院。所以,谨以此书献给韩寒。请作为公众人物的韩寒允许我为其作此传记,以激励青少年一代,因为韩寒的故事充满着励志的传奇色彩。
推荐序
为青春立传
2012年年底,那时我还在美国,借助QQ隔着千山万水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在我需要指导的学生中,有一位名叫文正的,他突然在网上问我:老师,我可以用一本书做毕业论文吗?我吓了一跳,缓了缓神才说:当然可以!于是,我认识了文正,也读到了他长达三十万字的《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
虽然我终没有允许这本书成为文正的本科毕业论文,但我却了解它对文正的意义,也不敢小觑它的价值。韩寒,既像一位伙伴,又像一位导师,有时候又常常是精神偶像,他伴随着、指导着、招引着文正这一代人的成长。在文正的文章中,我常常会遭逢韩寒的影子,它拥有一种独特而神秘的气质,充满了向外奔突的青春力量。这种力量让我意识到,韩寒的成功绝非建构一种关于青春的想象或天才的范例,而是激励每一位青少年特立独行地扩张自己的梦想,坚守自己的个性,将一种叛逆与不羁内化于个体生命的深处,并在个体表述的每一处时空悄悄地释放它的威力。这样,韩寒就不再是他本人,而是如影随形,成为个体青春生命及其表征的一个重要部分。
从社会和文化的层面来看,韩寒可能很大程度上不再是个人奋斗的结果,而是商业化大众传媒时代的产物。但吊诡而又意味深长的是,韩寒既在这个时代如鱼得水左右逢源,又常常对这个时代的既定秩序冷嘲热讽左冲右杀。就文学叙述而言,韩寒注定不可忽视却又常常有意被忽视;评论家试图将之纳入历史叙述的惯性,却往往发现韩寒给历史叙述的企图带来了难度,构成了颠覆性的力量。可任何人又不得不承认,韩寒及韩寒现象所包含的文学、教育、社会、经济乃至政治等多重意蕴使其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深度介入或破解我们当下时代奥秘的符码,具有极为特殊也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个体与文化的双重视野中,且以当下的韩寒研究为背景,方能认识文正《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的重要价值和文化意义。
首先,《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是目前我目力所及为详尽、为全面、为系统、为客观的真正的韩寒评传。作者搜集任何一则与韩寒有关的材料,不厌其多。他对韩寒材料的占有超乎人的想象,这样对材料一网打尽式的搜集,没有长年累月的工夫是难以实现的。单从材料的占有上来看,本书就具有了无与伦比的优势,它不仅能为我们深入、全面、细致地认识韩寒提供依据,也能为文化界推进韩寒研究奉献参照。
其次,尤令人赞赏的是,《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试图以这些材料为基础还原韩寒成长轨迹的每一个细节。作者深知传记写作的真义,在全面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将这些资料进行系统性的整理,将材料作为开启韩寒成长大门的钥匙,力图将韩寒的每一个成长历程用细节一一还原出来。读完这本书,一个活灵活现、血肉丰满、痛苦反抗却又飞速成长的韩寒形象就浮现在眼前了。这是能显出传记作者多功力之处,也是传记的核心价值之所在。
再次,对文正而言,他并不过多关心韩寒的符号意义,而更愿意将他视作小伙伴,拉回日常生活,感知他的体温,激活他的血脉,使与韩寒有关的一切的一切都生动起来、鲜活起来、丰满起来。我们在这本书里看到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少年的成长史,它伴随着探索和追求,同时也充满了迷茫和感伤;它闪耀着鲜花和桂冠的芳泽,其内里却渗透着难以言说的辛酸与苍凉。正是基于人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文正笔下的韩寒具有了一定程度的深刻性。
文正告诉我,这本书他写了好几年,出版也颇费周折。当他觉得出版无望的时候,我却从未失去对它的信心。在这个时代,粗制滥造的文化产品虽然大行其道,但呕心沥血的精品绝不会被埋没,也会得到传主(比如本书主角韩寒)的认可与接纳。从古至今,公众人物的人生历史总会有热心人为其打理成章。如今,这本书就要面世了,它的出版,不仅是关注韩寒的人们的渴盼,也是韩寒研究持续深入的结果。我相信,对韩寒而言,像他人生的诸多印记一样,这本书的出版也会成为他成长历程中一个具有非常意义的大事件。
文正写这本书的时候还是学生,如今已为人师表。时光匆匆走过,却永远带不走青春的悸动和印痕。文正写韩寒,也是在寻找和确证自己。他为韩寒立传,也为自己立传;更为重要的是,他为所有正在怒放的独一无二的青春,留下了一份珍贵而永恒的集体记忆。
是为序。
李跃力
文学博士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文正,本名文政,贵州正安人。
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在读。写过小说,发过评论,现为高中语文教师。大一萌生写韩寒评传的想法,搜集整理资料两年余,于2012年年初正式动笔。十余年阅读韩寒下来,对其人其作的认识先后经历了感性、理性、理论等认知阶段。在写作此书时,务求事事有出处,不虚构、不捏造,仔细核对资料,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进行评点,并力求不失传的整体性。
韩寒大事记
★ 15岁发表作品,16岁获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
★ 18岁出版本书《三重门》。
★ 21岁成为职业赛车手,至今获得拉力赛、场地赛7个年度总冠军。
★ 2005年末开通新浪博客,访问量近6亿,全球,博客王的位置迄今无人能撼动。
★ 2008年获公盟法律研究中心颁发的公民责任奖。
★ 2009年10月,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封面人物,被称为中国文坛的坏小子。同年被国内媒体评选为年度人物和封面人物,头上多了意见领袖等誉冠。
★ 2010年4月,入围美国《时代周刊》年度100位全球*影响力人物,排名第二;同年入选中国首届心灵富豪榜十大人物。
★ 2010年7月,主编杂志《独唱团》发行上市,畅销150多万册。
★ 2010年9月,第七部小说《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出版,获评2010年《亚洲周刊》十大小说,入选2010年中国十大途书。
★ 2010年末,入选美国《外交政策》年度全球百大思想家;《环球周报》2010年十大直言君子。
★ 2011年12月,博文韩三篇瞬间引爆网络世界,热评铺天盖地。
★ 2012年,身陷代笔门和身高门。
★ 2014年7月24日,编剧、导演的电影《后会无期》上映。
★ 2016年3月,根据韩寒小说《长安乱》改编的电影《喜乐长安》上映。
自序
推荐序 为青春立传
评传摘录
章 天蓝年代
第二章 像少年啦飞驰
第三章 在松江二中的日子
第四章 一个人的复赛
第五章 走出三重门
第六章 从报刊到央视
第七章 小镇生活
第八章 在北京漂移
第九章 通稿之乱
第十章 我只是在探索
第十一章 文坛的掘墓人
第十二章 狙击手单挑诗坛
第十三章 光荣日
第十四章 个年度总冠军
第十五章 很黄很暴力
第十六章 奥运前夕
第十七章 他的国度
第十八章 从中指到鸟巢
第十九章 封面上的公民
第二十章 独唱没成团,成绝唱
第二十一章 浪人情歌
第二十二章 韩寒和流浪汉小说
第二十三章 像韩寒一样活着
第二十四章 如何走到韩三篇
第二十五章 麦田是个守望者
第二十六章 光明与磊落
第二十七章 韩寒的高度
第二十八章 其实我是一个作家
第二十九章 三十岁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