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学研究》(第七辑)集中收录了国内外一流学者有关“南京学”研究的最新成果22篇,板块包括“南京学”纵横谈、考古发现与文化遗产、古都历史与景观变迁、历史名人与地域文化、文献考释与编译等。本书的出版,对于推动以南京文化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传承和弘扬,提升南京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以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京新实践,提供了决策依据和智力支持,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南京学研究》(第
七辑)共收录各类文章22
篇,涉及历史、考古、文
博、文学、文化、文献等
多个领域。这些文章中,
既有社科名家的理论思考
,也有学术新秀的实证研
究;既有历史事件的细致
钩沉,也有现实问题的关
注聚焦;既有古典文献的
爬梳考证,也有海外文献
的翻译整理。具体如下。
南京文化厚重多元,
向来是学界关注的热点。
“‘南京学’纵横谈”收录的4
篇文章,从长江文化、红
色文化、文旅融合等角度
,反映了学界对“南京学”
理论及现实问题的最新思
考。曹劲松的《南京长江
文化符号的价值意蕴》,
指出南京应以长江文化为
统摄,使用好“长江文都”
的符号,进一步深化和拓
展城市形象传播,成为长
江流域的璀璨明珠。邓攀
的《东亚汉诗视域下长江
与南京城市意象的关联—
—以<金陵汉诗>为例》
,借助凯文·林奇的城市
意象理论,认为东亚国家
的金陵汉诗进一步强化了
南京城市深厚的长江文化
印记,使南京作为长江之
都的海外形象更为突出。
付启元、何淼的《“用好
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
”南京实践与路径研究》
,在分析南京红色资源突
出特征和利用现状的基础
上,系统阐述了进一步挖
掘整理与保护利用的具体
路径。潘彬彬的《南京地
区博物馆文旅研学产品开
发研究》,探析了南京地
区博物馆文旅研学产品开
发的主要原则,并有针对
性地提出了提升策略。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
文化是城市生长的灵魂和
生命力。“‘南京文化代表
性符号’笔谈”邀请徐吉军
、刘士林、薛冰、程遂营
、卢海鸣5位个人经历、
专业背景、研究方向不同
的学者,就这一话题分享
自己的见解,新见迭出,
篇篇精彩,值得一读。
南京地域文明悠久灿
烂,丰富多彩。“考古发
现与文化遗产”收录的3篇
文章,充分展现了千百年
来南京蔚为大观的各类遗
存。顾金亮的《从此南京
以科学名世——中国科学
社及其以南京为中心的中
国近现代科学启蒙运动》
,指出1916—1928年中
国科学社以南京为发展中
心,不仅使南京成为中国
近现代科学的重要发祥地
,而且以南京为大本营在
全国推进科学启蒙,成就
卓著。陶思炎的《南京纸
马——宗教、艺术、民俗
融合的文化遗产》,在释
“纸马”的基础上,围绕南
京纸马的文化地位与艺术
图像、文化功能与传承应
用展开论述,并呼吁人们
继续加强对这一文化遗产
的探究和认识。邵磊的《
南京栖霞寺舍利塔的“前
传”——关于隋仁寿元年
创建的蒋州舍利塔》,介
绍了仁寿元年蒋州舍利塔
创建的背景以及护送舍利
至蒋州的经过,分析了舍
利“花落”南京栖霞寺的因
果,并通过文献记载和考
古发现阐述了蒋州舍利塔
的初创形制。
历史好比一幕幕剧,
城市就是舞台,尤其是南
京这样一座大舞台,古往
今来,许多重要事件在这
里上演,对中国历史产生
深远影响。“古都历史与
景观变迁”收录的3篇文章
,探讨了不同时代南京城
市的发展演变。张学锋的
《倭国使臣所见南朝都城
——建康》,以接待外国
使节的“客馆”位置为线索
,揭示建康都城的外交礼
仪功能,及其对隋唐长安
城可能产生的影响。任晶
的《权力运作与管理困境
:民国时期小黄洲灾民请
愿事件研究》,通过解读
当时的文献档案,完整再
现了小黄洲灾民请愿经过
及其后续,从权力分配与
管理权限的角度考察了民
国时期南京市政体系的日
常运作及其困境。经盛鸿
的《1937年南京四个月
的空防与吴贻芳的科学总
结》,控诉了侵华日军对
南京城市的残暴空袭,歌
颂了南京军民的英勇不屈
,以及时任金陵女子文理
学院院长吴贻芳对空防知
识与斗争经验的科学总结
。
自古至今,南京名人
辈出,各领风骚,为地域
文化的形成与积累贡献良
多。“历史名人与地域文
化”收录的4篇文章,从不
同时代的不同文化入手,
阐述了南京城市源远流长
的文脉。谭智的《宋代诗
词中的赏心亭书写》,通
过梳理宋代以来有关赏心
亭的诗词,阐述了文本化
的赏心亭与赏心亭的文本
化的内在逻辑。卢开刚的
《醉石风流——明代雨花
石欣赏之特点》,论述了
明代雨花石欣赏的潮起潮
落,折射出明代的兴衰变
迁以及人们审美的历程。
金钰的《新与旧的互渗—
—论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文
学南京的两条脉络》,在
廓清南京高校师生的传统
雅集以及‘‘学衡一国风”流
变的基础上,揭示出民国
时期文学南京的两条脉络
。金戈的《家谱、家传及
城市文脉——金陵世家家
族文化初探》,指出金陵
世家在不同时期所面临的
巨变及家族文化传承绵延
不绝的奥秘,并分析这些
家族所留下的文化遗产对
南京城市文脉的重要贡献
。
得益于悠久的文脉,
留存至今的南京传世名著
熠熠生辉,与此同时,海
外亦有不少种类繁多的南
京文献得到挖掘。“文献
考释与编译”收录的3篇文
章,为深化“南京学”研究
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李天
石的《试论<景定建康志
>的史学与方志学价值—
—兼评静嘉堂影宋钞本<
景定建康志>》,从不同
学科角度阐述了《景定建
康志》的优点与价值,认
为
“南京学”纵横谈
南京长江文化符号的价值意蕴
东亚汉诗视域下长江与南京城市意象的关联——以《金陵汉诗》为例
“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南京实践与路径研究
南京地区博物馆文旅研学产品开发研究
“南京文化代表性符号”笔谈
我眼中的南京文化代表性符号
清凉山与古代南京城市密码
文学之都——最有代表性的南京文化符号
乌衣巷——南京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南京文化代表性符号之我见
考古发现与文化遗产
从此南京以科学名世——中国科学社及其以南京为中心的中国近现代科学启蒙运动
南京纸马——宗教、艺术、民俗融合的文化遗产
南京栖霞寺舍利塔的“前传”——关于隋仁寿元年创建的蒋州舍利塔
古都历史与景观变迁
倭国使臣所见南朝都城——建康
权力运作与管理困境:民国时期小黄洲灾民请愿事件研究
1937年南京四个月的空防与吴贻芳的科学总结
历史名人与地域文化
宋代诗词中的赏心亭书写
醉石风流——明代雨花石欣赏之特点
新与旧的互渗——论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学南京的两条脉络
家谱、家传及城市文脉——金陵世家家族文化初探
文献考释与编译
试论《景定建康志》的史学与方志学价值——兼评静嘉堂影宋钞本《景定建康志》
南京的兴衰
南京法租界始末
稿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