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松花江边上吟唱,在山海关城头摩挲,在古城西安沉潜历史,被四川山水迷离目光,让海南的椰风轻拂,同香港的霓虹一起闪烁。
我的行走,是因为自然的召唤,是“梅信相催”,但走得既不悠闲又不诗意。
我的文字,都是急就的、随性的,匆匆的是脚步,更是心灵。
初读这《匆匆行色》书名,使我陡然想起宋人的诗句:“客子光阴书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古代由于交通不便,旅行是件很艰难的事,所以杜牧说,“路上行人欲断魂”。即使如此,李白、杜甫、苏轼,包括杜牧在内,历史上那些大文人几乎都是走遍半个中国的,从而给历史留下了光焰万丈的诗文,使得中国文学变得灿烂辉煌。一部《徐霞客游记》,既是旅行文学的经典,也是后世游人的风向标。山岳河川,风花雪月,无处不在的大自然风景让人赏心悦目,让人益智生情,让人怀古抚今。一处处美景,一处处妙境,别处无法替代,不能仿制。特别是当下,人们前仆后继,你来我往,没有一处不熙熙攘攘,人头攒动,国人视旅游为时尚,似无任何一种休闲方式可与相比。仁者爱山,智者乐水。谁都想借山水人文胜景来陶冶情操,扩大视野,增长才干,丰富阅历。红杏枝头的春天消息,总是藏身在纷纷不绝的雨声之中,等待行人去采撷。大凡行人旅途,既有断魂的失落,又有快乐的希冀,总之,是无奈与欢喜并存。
陈昌禄的旅行况味,似乎与大多数旅人是相似的,但又不尽然相同。相似处,都有一种对异地自然风光和人文胜迹的向往,欲置身其境而后快。“让野性的风涤荡身心的尘垢,让温暖的阳光把我们紧紧包裹,”(陈昌禄如是说)现代生活节奏紧张,工作压力大,更多的人希望走出家门,去远方山水间放飞心情,即便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花钱买苦吃”也心甘情愿。毕竟那山、那水,足迹踏过;那落日、那夜月,目光凝过;那古寺、那残碑,身影伴过……摩肩接踵也好,风餐露宿也罢,都要上前抢拍一张照片,抑或大喊一声“啊呀”,以示到此一游。
陈昌禄是位中学语文教师,现为和县一中副校长,一个有文学修为的知性者。他的旅行,当然不只是停留在任性的存面,那种“买票、拍照、睡觉”的浅表旅行。他是把旅行“当作别一种阅读来对待”,这就赋予了旅行以深层的意义。李白就是如此,所以能写出那么多脍炙人口的旅行诗篇,给祖国山川留下了历史的印记。陈昌禄说他的旅行是“重在思考、观察”,视为“增长知识、陶冶心灵的一种生活方式”。他这就有了与别人不一样的旅行,就有了“我行随处深”的质感和厚度。把环境和风景植入对历史、人文、宗教的理性思考中,这样写出来的文字就有了沧桑感、色彩感,让旅行中的诸多不愉快,反转为阅读的和谐,领略和欣赏风景的浩荡与庄严。从而有了陈昌禄旅行的独特体验:“实体的、实在的、实践的。”他的旅行笔记,破解了知和行的相互关系,“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不难想象,谁在旅行中是这样做的,谁就有了与风景对话的话语权,谁就有了旅行质量的刻度,谁就在旅行风景人文中找到了自己的存在。
《匆匆行色》分10个板块72篇旅行笔记,都是作者每到一处的行旅实录。之所以称为笔记,因为是一路走去、一路写来,人在走,脑在思,笔在记,没有时间的空白,而是原生态地呈现。所记的是作者个人当时的行为状态和思想情感,这样的笔记,文字就有了生命的饱满和记忆的价值。它的效果就像艾青诗句说的那样“蚕在吐丝的时候,没想到会吐出一条丝绸之路”。可见作者的写作态度是认真的、勤勉的,为常人所不能。每一个板块,多则10篇,最少也有4篇。如一次彩云之南的旅行,当结束行旅时,文匣中就满载了10篇笔记,厚重而璀璨。
浏览这72篇充满文化气息的笔记,我发现作者的写作格局,并不是随性的,尤其是在以下几点上,浸透着作者的艺术智慧。
一是写作视野的宽度。散文写作的视野,有人主张在场性。所谓在场,简单理解就是真实,不虚构,这也是散文的基本要素。但在场性不能机械地理解成实况录音或现场直播,它同样要求作者对事物表达时要有视野的宽度,需要跳出现场,跳出时空,排除虚构之外在不失情感之真的情况下,寻找深化主题的艺术刻度。这就向作者提出了视野宽度的要求。视野的宽窄,最能检验作者学识的认知水平、内心世界的情感亮度、现实生活的链接能力。它是作者观察、记录事物之外发出的声音,是作者的独自歌唱和舞蹈。现场有宽度,表达才能给读者带来阅读的愉悦和深思。陈昌禄在做他的旅行笔记时,看似记录的是他的行程,但又不忘在不经意中荡开笔势,跳出眼前的行脚,链接身外的环境或人物,以提升宽度的想象。《南京的等候》是本书的开篇,记于20多年前。那是作者首次独自远游,去北戴河参加国家语委组织的“语改会”。他到离家乡和县不远的南京转车,乘空隙游览这里,深深地被它“文化吸引,诗意熏染”,让作者精神“充实饱满、活泼灵动”。不料在乘公交车时,他的这种心灵印象被打了折扣。那时作者还是一名乡村中学教师,工资低,生活清苦,虽然是出远门,却不能衣冠楚楚,炎天夏日,长途奔波,不免汗湿衣衫。公交车上一位老太太见他这般模样,听口音又不是南京人.就冲他说:“外地人真脏,这么大热的天,不在家好好待着,跑到南京来挤热闹,一身臭汗。”笔记中,当作者再从北戴河回来时,又一次提到这事,可见它对作者精神伤害之深。这个细节,看似可有可无,实则不可或缺。它是作者的个人体验,特别的视角,在不经意的书写中扩展了视野的宽度。把普遍存在的农村教师的穷愁和社会的弊端和盘托出,好似一道不能消化的“思维快餐”,振聋发聩,让人心灵隐隐作痛。
陈昌禄,安徽和县人,安徽教育学院中文系毕业,大学本科学历。现为省示范高中和县一中语文教师、副校长,和县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省中语会理事。业余喜好带着语文去远方游历,在行走中观察、思考、感悟,用文字记录,结集《匆匆行色》。
杏花消息雨声中——序陈昌禄旅行笔记《匆匆行色》
第一辑 山海之城
南京的等候
在北行的火车上
逗留天津
初到秦皇岛
海滨戏浪
山海关览古
留恋这座海滨城市
第二辑 圆梦北京
朝觐圣地
不到长城非好汉
沉浸在两座名园
文化的游历,历史的探究
南京归来遇雨
北国之行拾穗
第三辑 深秋高原
飞抵彩云之南
经过大理初进丽江
登上玉龙雪山亲近雪
啊,神的香格里拉
观与思:在普达措国家公园
世界遗产——丽江古城
游览大理崇圣寺
徜徉花海,穿行石林
我心中的昆明
圆满中尚有几丝遗憾
第四辑 湘黔行纪
行走凤凰
走过铜仁登上梵净山
登临南方古长城
雨夜拜谒沈从文墓园
瀑布上的芙蓉镇
重走绝美武陵源
游土司城——探究一个民族一种制度
第五辑 四川行色
四川,蜀道难与四条江流
九寨沟,大自然的抒情诗
别样柔美黄龙水
慈悲的凝视
……
第六辑 杂色岭南
第七辑 北行日记
第八辑 游历江南
第九辑 故乡寻梦
第十辑 且行且思
后记:带着语文去远方看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