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圈传统文化的认识是一个众说纷纭十分复杂但又无法回避的问题。在民族文化复兴呼声日高的历史背景下,民族文化的自省也更加重要。《虚空与实在?:文、史、哲视野中的先秦思想文化》作者从文、史、哲综合研究的视野出发,选择与先秦思想文化相关且具有典型意义的经典文本作细读与阐释,试图以此来破解中国传统文化真相之谜。从洪荒时代夸父逐日的玄想,到先秦诸子的文化论争,从春秋时代的列国纷争到秦帝国的崛起与崩溃,先秦思想文化演进过程中理想与现实的纠结,雅与俗的分野,实在有很多让人深思的东西。在这当中,文化理念的思想与历史镜像中鲜活的人物命运同样值得关注,因为所谓文化,说到底乃是一种人的生存理念与生存的状态。
张立新,1951年6月生于云南祥云。初中毕业曾回乡务农三年,后来先后在小学、中学和大学做教师。1982年大学本科毕业,1990年开始在高校任教,2000年评聘为教授,现就职于云南民族大学。1999年出版学术著作《神圣的离意》(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离诏大理国神游》(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先知的智慧》(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年主持云南省高校精品课程“中国文学史”的建设,主编出版《古典文学论集》(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起担任文艺学硕士生导师。
第一章 夸父是谁?--聆听洪荒时代的足音
第二章 食色·王道·上帝--《诗经》的价值系统
第三章 被上帝遗弃的世界--春秋历史镜相中的荒诞图景
第四章 长夜漫漫,路在何方?--先秦诸子的文化选择
第五章 儒学的消解与理想主义的终结?--秦帝国兴亡背后的文化因子
后记
这件事情确实可以拿来和儒家孟子行事的风格作一个比较,由此可看到二者很重要的区别。孟子去游说君王,是怀着平治天下的信念而去的,所以他决不会投其所好,曲意逢迎,他竟然迂阔地去与君王论辩,弄得君王下不了台,只好“顾左右而言他”。卫鞅却是一个极现实的人。他的知识结构似乎有相当的广度,帝道、王道、霸道,他什么都知道,什么都能侃,但他似乎并没有什么确定的信念。这些知识对于他来说,不过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已。在司马迁的描述中,我们看到了商君的精明,也看到了他的投机。商君的精明与投机与他对世界的看法相关,他曾说:“上世亲亲而爱私,中世尚贤而悦仁,下世贵贵而尊官。”他所说的“下世”,就是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这也就是说,商君是一个明白人,他非常清楚地知道,这个世道就是谁能做官,谁就受人尊敬。在这一点上,商鞅和苏秦对世界的认知是一致的,所以,他们应对人生的策略也大致相同。但是,以苏秦之诈伪反覆,却要去组织一个国际联盟,精明而投机的商鞅,也要一手主持国家的政治改革,上帝真的很会拿中国的子民开玩笑。
商鞅变法,在当代中国史学中具有很高的声誉,他的不幸遭遇也受到广泛的同情。“商君身死法未败”,似乎是一项功垂千秋的大事业,商鞅,被描述为一个为政治理想而献身的伟大政治家。可我们来检讨商鞅变法的内容,最主要的是连坐法、奖励军功和重农抑商之类。在商鞅变法的理念中,完全没有社会公义以及人道的思想因子,完全是国家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东西。不错,商鞅变法似乎使秦国很快崛起成为一个让诸侯恐惧的军事强国,但与此同时,也使其彻底堕落为一架暴力机器了。秦的成功崛起与其迅速崩溃,大约都是出于同样的原因。
商君的法治理念中有所谓“壹刑”之说,主张“一任于法”,似乎是说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者,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忠臣孝子有过,必以其数断。守法守职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这看来是有点平等的意思了,可这种平等,只是为了让所有臣民都诚惶诚恐战战兢兢地匍匐于王者的权杖之下。
得到秦国最高统治者支持的商鞅变法来势汹汹,顺之者生,逆之者亡。可偏偏第一个撞到商鞅枪头上的人,或者说第一个故意要来撞商鞅枪头的人,却是商鞅所惹不起的。这个人就是太子。《史记》记载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