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每五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叫“留守儿童”,他们只能从电话里感受父母的爱,却不敢奢望,自己的孤独与无奈有谁能懂。你,看得到他们的叛逆,看不到他们的心,因为他们从未说出:爱我,请理解我……
这是中国部留守儿童书信集访谈录,16 个留守儿童的心声,全国6000 万留守儿童的缩影。蓝信封书信集项目组与留守儿童之间保持5 年的信件记录,历时3年深度寻访调查,将孩子们的成长历程忠实还原,揭露种种事件背后的真正原因,终于著成——《爱我,请理解我——中国留守儿童书信访谈录》。
★我们阅读这些信,不应该只是简单地阅读,更应该伸手去为这些孩子创造多一点与家人连接的机会。可能的话,让我们去帮助他们实现有家人陪伴的期待。——袁岳
★孩子信件中的语言是那么简单、朴实,还经常会有错别字和词不达意的情况,但这一切都挡不住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真实的情感。多蹲下来听孩子说话,你看到的将是一个纯真无邪的世界。——蓝信封大使
★说实话,我是含着泪读完这本书的,透过留守孩子的信件,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那颗柔软而坚强的心,我会把这本书拿给我的孩子阅读,愿这些真实的故事能成为孩子们前行的力量!—— 一位孩子的母亲
★他们的爸爸妈妈在为社会的发展挥洒着汗水,可是离开了爸爸妈妈的他们却变为了“留守儿童”,他们失去了依靠,他们的童年比起许多同龄人,缺少了太多的父爱与母爱。在我们生活无忧无虑的时候,竟然还有那么多的孩子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读者
★他们的衣服是那般的朴素,他们的眼睛又是那样的闪亮,闪亮中透着无尽的天真与可爱。——蓝信封大使
改革开放30 年以来,“农民工”作为一个时代的特殊符号,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农民工总数已经达到了2.6亿。他们怀着改善生活水平这一愿景,背井离乡,用汗水维持着国家经济体的正常运转。然而,对于不懂得 GDP 含义的他们来说,比起辛苦劳作更为折磨的是骨肉分离:由于生活成本、户籍政策、教育资源、医疗保障等各方面的原因,绝大多数农民工都被迫选择将孩子留在老家农村,由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照顾。这些留在老家没有父母陪伴而独自生活成长的孩子,形成一个新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在这个冰冷词汇下,是6100 万温暖、雀跃的生命。在中国未成年人群体中,每五个孩子,就有一个是缺乏父母陪伴和关爱的留守儿童。
作为只比这些留守儿童大不了几岁的大学生,作为“幸运地”在父母陪伴中长大的我们,被这些孩子生活中的希望与绝望所深深震撼。他们与其他孩子一样充满年轻的天真与活力,同样拥有属于孩子的憧憬和梦想。然而,他们的生活却与其他同龄人有着云泥之差:物质方面,他们承受着恶劣的教育条件和贫穷的家庭情况,很多孩子需要承担农活和暑期工作;精神方面,他们没有父母的陪伴和指导,在生活、学习、感情等各种困难中举步维艰。挫折、困惑、迷惘、绝望、伤痛,以无力抗拒的力量涌向这些青春期的孩子们。他们就这样被迫承担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带来的代价,成为“人造孤儿”。他们的痛楚,是所谓“人口红利”中从未被记入的昂贵成本。
所以,我们希望通过自己亲身的行动,用自己的真心和感情,去敲开他们的心灵,去了解他们的困境。因为我们深深地意识到,对于他们来说,也许精神方面的支持比物质方面的帮助更加重要。于是,在过去的六年里,我们注与湖南、广东两省三千余名就读初一的留守儿童结为对子,互通书信,通过流淌的文字送去细腻的关爱和帮助,同时收获着珍贵的友谊和心灵的震撼。在活动过程中,留守儿童对倾诉的渴望,和大学生志愿者的云集响应,让我们感到身上的责任,也让我们意识到学生力量的有限。所以我们强烈地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感受到我们的感受,加入到帮助这些留守儿童的行列中。然而,帮助的前提是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理解他们真正的内心需求。随着对留守孩子们生活、思想、情感各方面了解的加深,我们越发地认识到社会上现有的对留守儿童认识的片面性和性。学术专著注重群体特点和统计分析,却忽略了对个体的了解,也不易于普通人的传播理解;媒体渲染强调了很多个体事件,却忽略了埋藏在许多个体中普遍而严重的问题。因而,我们希望能通过我们的眼睛和亲身感受,为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把一个个鲜活的留守儿童展现给社会,呼唤社会的关注、理解和帮助。
留守孩子们和大学生哥哥姐姐们往来的信件,一方面是孩子们生活成长和心理状况为真实的记录,另一方面,也是记录这个时代和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宝贵资料。然而,真相在这些信件中隐藏之深,使得我们仅仅通过信件,只知事实,却无法探究原因。于是,我们开启了一次又一次的实地多方访谈和通话,小心翼翼地试图还原孩子们的成长历程。两年的沟通交流和分析思考,终于汇成您面前这本书。我们也由衷希望《爱我,请理解我——中国留守儿童书信访谈录》能够成为一扇窗,使大家乃至整个社会看到这些留守孩子的痛苦、挣扎、梦想与坚持。我们更希望,这本书能唤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唤起齐心协力的社会援助,帮助这群孩子健康成长,实现他们的梦想。但愿他们所承受的不公平的痛楚,不至成为时代前行中留下的民族伤痛。
这本书能够面世,不仅仅是因为我们这群大学生一直坚持的公益梦想,更是因为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其中,我们要特别感谢中山大学校团委多年以来持续的全力支持,廖冰兄基金会的积极推动,和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的鼎力协助。
感谢你们—每个读者。感谢你们的关注和支持。是你们,让他们触动人心而又感人泪下的故事不再埋没于尘土;是你们,让他们无人知晓而又震撼人心的心声得以传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请接受我们的鞠躬和感谢!
蓝信封书信集项目组
2014 年12月
蓝信封书信集项目组编写成员
主编:陈雨新童顶
编委:冯亚臣刘丹丹陶佳玮
共同参与本书撰稿的,是来自不同专业的五个研究生和本科生,他们均服务于“蓝信封留守儿童关爱中心”。自2008年以来,两千五百余名农村留守儿童与“蓝信封大使”(大学生通信志愿者)长期通信,倾诉自己作为“人造孤儿”无人理解的孤独和辛酸……作者经过历时三年的深度寻访调查,将孩子们的成长历程忠实还原,揭露种种事件背后的真正原因。
他们将一颗真心和多年来的业余时间都托付给了这群留守儿童,亦为孩子们的痛苦和坚持所深深打动。他们希望将真实生动的留守儿童故事,讲给所有关心中国未来的人们……
家人,伤我透 ——小嘉,17 岁,高二
我是很丑的女孩子 ——慧娟,14 岁,初二
我其实内心痛苦 ——佳明,17 岁,高一
多想有个人照顾我 ——小宇,16 岁,初三
困城 ——阿芝,17 岁
爱笑的青春 ——悦悦,17 岁,高二
我有一个愿望 ——军军,14 岁,初二
我却是有心人 ——林儿,17 岁,高一
我想发明一种超能力铠甲 ——小志,15 岁,初二
向阳花 ——小葵,13 岁,初二
对不起,我是坏小孩 ——小燕,17 岁,技校二年级
木屋里的花季 ——艾儿,17 岁,初三
什么都有,却没有爱 ——曼妮,15 岁,初三
重于泰山的石头 ——翔龙,17 岁,高一
我要给父母好的生活 ——玲玲,16 岁,初三
特别篇 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