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气易览》有云:“运气者,以十干合,而为木火土金水之五运;以十二支对,而为风寒暑湿燥火之六气。”五运六气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以天干地支等符号作为演绎工具,推论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人与自然界是一个动态变化着的整体,运气运行所形成的正常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备条件。人体各组织器官的生命活动,一刻也不能脱离自然条件,只有顺从自然的变化,及时地做出适应性调节,才能保持健康。运气学涉及天文、地理、历法、医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在中医学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本书共 12 章,从六十甲子历、客主加临、标本中气等多方面进行介绍,同时将天文历法、气化规律及定数等概括于甲子系统中,以解释五运六气对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的指导作用,以及具体阐述运气学说的内涵及其应用价值。全文引经据典,深入浅出,适宜广大医易爱好者及中医学者参考阅读。
难懂的文字、玄之又玄的理论只要是经由田合禄老师道出,就变成了清晰而平实的存在。
田合禄,男,河南滑县人,执业中医师,“中医太极三部六经体系”创始人,北京中医药大学特聘学科建设带头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创业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国际五运六气论坛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学术成就几十年来从事中医和周易的研究,并涉及到子史经传等。其中的成就是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其一,《周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位居十三经之首,历代《周易》注解家多从人文社科方面阐释。众所周知,伏羲是仰观天文、俯查地理及旁观万物而画八卦,这说明《周易》之卦来源于自然科学,决不是起源于。因此我用天文历法解释《周易》的理论体系,恢复了《周易》源于自然科学的古义。创作《周易真原》,还《周易》以真面目。论文《论太极图是原始天文图》一文,被周易与现代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评为现代易学优秀论文,荣获“红旗渠杯”奖。由于对易学研究的突出贡献,2003年荣获了“易都杯”易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其二,五运六气理论是《内经》的核心内容,却被一些学术权威斥之为迷信,高等中医院校教材都不讲,实为中医之不幸。我潜心十几年研究《内经》五运六气理论及藏气法时理论和《伤寒论》的三阴三阳理论,吸纳《周易》太极理论,创建了“中医太极三部六经体系”的中医学理论,用于外感、内伤临床,效如桴鼓。找到了研究《伤寒论》理论体系的途径,解开了《伤寒论》的千古谜团。《中医内伤火病学》是全面论述内伤火病的惟一一部书,曾获1993年度第九届北方十省市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五运六气临床应用大观》一书,2006年荣获山西省第七届优秀科普作品二等奖。其三,提出人体双生命生理结构新概念和心、肺、脾三本思想,重新创建中医之本源,将会对中医理论产生重大影响。
第 1 章 学习五运六气学说的关键
第 2 章 《内经》的天文历法
一、古六历
二、《内经》天文体系
三、《内经》历法体系
四、《内经》面南北解析
第 3 章 六十甲子历
一、天干地支的特征
二、六十甲子历的天文背景
三、六十甲子与生物遗传密码
四、三生万物
五、一年 天的天文背景
六、干支纪历及天干合化五运的天文背景
七、六十甲子的三维结构
八、六十甲子与太阳黑子活动
九、甲子历法的推算
第 4 章 《内经》用《周易》理论阐述运气规律
一、
《内经》历法与《周易》历法
二、用河图、洛书模型阐述运气规律
三、用八卦模型阐述运气规律
四、用太极图模型阐述运气规律
五、《周易》象在《内经》中的应用
六、六爻与六气
七、天圆地方说在数和历法中的应用
第 5 章 《内经》天人相应整体观
一、应四时之气
二、应天右旋戊己分
三、应寅申戊己分
四、五十营
五、应六合
六、应音律
七、生命应日月
第 6 章 五运六气发微
一、中运
二、主运
三、客运
四、五运客主加临
五、主气
六、客气
七、岁气
八、司天之气
九、在泉之气
十、客气加临主气
十一、六气胜复
十二、五运胜复
十三、南北政各家学说
十四、南北政新解
十五、南北政所应脉象
十六、客运客气每年退一步规律
第 7 章 标本中气
一、标本中气的天文背景
二、标本中气说对中医学的指导作用
三、标本中气生病的治则
第 8 章 六十年六气与五运相临规律
一、六气与五运相临同化规律
二、六气与五运相临从化规律
三、六气与五运相临异化规律
四、六气与五运相临化平气规律
五、六气与五运相临出现升降失常及郁发规律
第 9 章 运气学对国民经济的重大价值
一、运气物候学
二、运气灾害学
第 10 章 运气理论对针灸子午流注的指导作用
一、运气理论是针灸子午流注之源
二、子午流注纳甲法推算规律分析
三、子午流注纳支法推算规律分析
四、子午流注开穴规律分析
第 11 章 运气理论对针灸灵龟八法的指导作用
一、灵龟八法的组成
二、灵龟八法推算规律分析
第 12 章 甲子六十年运气解析
一、辰戌之纪
二、卯酉之纪
三、寅申之纪
四、丑未之纪
五、子午之纪
六、巳亥之纪
七、结语
附录 《素问》运气七篇大论
一、《素问·天元纪大论》
二、《素问·五运行大论》
三、《素问·六微旨大论》
四、《素问·气交变大论》
五、《素问·五常政大论》
六、《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七、《素问·至真要大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