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本书即将付梓之际,手捧快递过来的叠叠复印文稿以及用于校对的诸多外文资料,油然慨叹于其中的细节内容、其间的酸甜苦辣咸等经历。
自2003年开始涉足这一专题研究以来,历时已近二十载;其间,主要是围绕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规划——世界古代中世纪史诸多研究领域具体内容系列的丛书编纂,其中关于“罗马角斗士”的专题,是出版社为我“量身而作”的选题内容。当时恰逢我的所谓“学术研究真空期”,由此可全力以赴投入这一“新”的领域,于我本人而言,实乃是一种专业学研的回归罢了,亦即趁着自我感觉良好,未及“不惑之年”的“年轻力壮”,尤其是适逢刚刚解决了职业生涯的职称问题,于是乎方可以那种“轻松愉悦”之心境和状态,投入我入职上海交通大学以来这一令我信心倍增的研究方向及内容上来,这是其一;其二,又“偶遇”(实乃“历史之必然性规律”)我校成立全新、纯粹的“人文学院”(文史哲三系加上科技史系),最终上海交通大学历史上首个“历史系”也在此时建立。似乎是在这充满着浓郁、朴实、厚重学风、以理工类为特色的重点院校整整10年后,自己又焕发出一种回归纯粹人文类研究的轨道上来。而之前的10年,则是在应用性极强的社会科学领域里,朦朦胧胧、懵懵懂懂地耕耘并产出了若干年里在文化管理专业方向的一些所谓的教学及科研成果。
从最初日日夜夜在上海图书馆查询、搜集一二手的中外文资料,再到专门赴北京国家图书馆一个月查询搜集、复印外文资料,最后再利用本校外语学院的数位老师、朋友在国外访学期间查询的外文资料(也仅仅是拍照片发给我,或者打印出来带给我),在十余年的历程中,耕耘着这块如同事胡涵锦教授所言的“自留地”,其间率先完成了一本小书的初稿,且为合作,与同在人文学院的同道侯洪颖女士,共同撰写、成就了一本偏重于通俗性的小书《角斗士:一段残酷历史的记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20万字)。出版前,为市场及销售考虑,90%以上的注释尤其是外文注释皆已删除,当然撰写的格式和目录等也有所改变,这本偏重于通俗的、图文并茂的“专著”,对业余爱好者以及部分古典学研究领域的学者,起初竟然造就了不小的“影响”。当然,充满着脚注的电子版本,我自然及时留意而保留下来,为的是后续备用。随后通过数年的坚持,不断挖掘和探究,前前后后发表了几篇论文,包括发表在《社会科学战线》上关于女角斗士的论文、《上海交通大学学报》上关于角斗活动探源的论文以及《解放日报》“思想者”栏目的评论文章(该文随即为《新华文摘》全文转载),等等。2012年,自历史系调入马院纲要教研室以来,我对这一专题的研究内容间断性地充实、补充、修改完善,最终在2017年申请了国家哲社后期资助项目,从而为最终出版此书奠定坚实的基础。
自2017年至2020年,在认真听取专家的意见基础上,不断补充一些细节,尤其在角斗活动评价这一专题方面“过于激进”的观点,进行了折中性的“修复”、回归,并且在结项书申请书上详细列举了5位专家具体意见和建议,认真地一一更正、补充、完善,在成果前面特别是最后一章“评价”上进行大幅度修正和删除,最终完成了这一书稿。
最后,回忆过往近20年的历程,我首先要感谢如下诸位同事、同行、同仁:曾经支持鼓励我完成这一专题内容撰写工作的林益明先生,没有他的督促和鼓励,我似乎无法完成持续性的工作;也要感谢上海交通大学外语学院的周洁女士(已退休)、马玉蕾女士,没有她们在外语翻译和校对上的辛勤指正、帮助,我也就无法完成这十几年来的坚持;感谢上海师范大学的裔昭印教授、陈恒教授;感谢复旦大学的王伟博士;感谢上海交通大学的马晋博士和朱宏博博士,不一一详列……
小书在即将付梓之际,我特别要感谢上海人民出版社的苏贻鸣先生、邱迪女士,没有两位的费心、支持和辛苦,本书不会如此顺利出版;尤其感谢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和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对学术著作出版的资助及支持。最后需要补充说明的是,限于资料和时间,里面错误在所难免,敬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高福进
2021年9月3日于主校区叔同路办公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