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一方面深化对人的存在观念进行理论透视;另一方面通过对当代政治哲学、法哲学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即“正义”与“法”来讨论人之存在的观念,同时进一步分析了文化价值观念的种种形式。后,通过对比重构人的存在观念的两种逻辑——西方左翼学者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路径,批判性地反思了西方左翼学者的理论限度。
导言
章商品化世界与人的存在观念
节 存在观念与日常生活世界
一、透视“生活”的两个向度…
二、资本、自由民主与形而上学
三、可能的美好生活观念
节拜物教与人之存在观念的“抽象化”
一、“个人受抽象统治”的建构原则
二、重构人之存在观念是否可能
三、基于“感的实践活动”的反思
第三节价值观念与“抽象”的规训
一、价值形式对存在观念的“同一化”
二、“支配方式”与存在观念的颠倒
三、走出抽象统治的可能
第四节资本形态的“认知化”与存在观念抽象的深化
一、思想源头:西美尔、哈耶克与马克思
二、“一般智力”的时代效应
三、有没有溢出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个反彪
章 政治经济学批判与“正义”观念反思
节“正义”概念的厘定;事物化与物化
一、词频统计
二、思入正义的方法论
三、勘定正义的真实处境
节正义的价值观念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认知
一、“物化”与“事务化”
二、错认意义上的“正义拜物教”
三、“正义”观念之建构与限度
第三节“后正义”存在观念的道路选择
一、“正义”观念争论的分歧、实质与出路
二、历史地思考正义观念
三、吁求正义观念的张力与以往存在方式的反思
第三章政治经济学批判与“法”的观念重构
节马克思与“法”的观念的双重
一、自然法学派的要旨及“三个困境”
二、以事实命名的法律实证主义的神话
三、拜物教与“法的观念”
节人的自然法观念传统
一、马克思与自然法关系的“似是而非”
二、“自然法”的两个向度
三、自然法的现实呼唤
第三节政治经济学批判与“抽象”法则
一、“抽象”转向与法则的呈现
……
节“争胜式”的民主价值观念:逗留于政治解放
一、遮蔽“政治”的政治自由主义
二、“对手”模式
三、争胜式的民主的价值观念:一种可能的反思
第三节加速社会批判:“倾向共振”的主观恢复
一、“社会加速”、动力因素及内在机制
二、从异化走向“共振”
三、“社会加速”的现实批判
第四节“精神政治学”:“去心理化”的幻象
一、从自然属的肉体、“让精神死”到“让精神活”
二、自我剥削、攻心的权力与集体意识调节
三、价值形式化、资本矛盾与自由的可能
第五节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解放的逻辑建构
一、资本逻辑与人的解放逻辑之间存在裂缝
二、不能遗忘每一个具体的“同一”
三、修补资本逻辑批判·
参考文献
后 记
章商品化世界与人的存在观念
节存在观念与日常生活世界
立足政治经济学批判展开对人的观念世界的研究,其中一项基本的任务是要厘定当代人的日常生活的“拜物教”问题。因为拜物教之中内含的“物象化”与“物化”的区分恰好表达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两个层面,而这也构成了有效理解生活存在方式的基本框架。在商品社会的生活面前,人呈现为一种生产者与所有者的无个的“常人”形象,而生活外在于人独立存在。对此,学术界大量存在着对生活以观念“错认”这一主体向度的物化方式来加以认知,而物象化这一存在论的客体向度一再被遮蔽。通过揭示拜物括主客体双重向度,我们才能够真正把握到构成当代人生活的三种统治形式,即资本、自由民主与形而上学。而瓦解这些统治形式的道路则需要以“实践辩证法”的态度,在“张力”中拆解资本以及为资本存在所做的制度与意识的保护机制,这无疑是生活的基本智慧。
一、透视“生活”的两个向度
追问什么是生活,比追问什么是政治、什么是哲学可能还要艰难。抛开观念史路径,我们借助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的“对象规定”这样一种具有“现象学意味”的探究方式或许有效。在《资本论》的“商品与货币”一章中,马克思借助价值表现形式对这一方式给予了详尽的说明,所谓“对象规定”是商品的内在价值不能够通过自身给予直接呈现,而是必须通过和其他商品等价关系的中介来完成,“通过价值关系,商品B的自然形式成了商品A的价值形式,或者说,商品B的物体成了反映商品A的价值的镜子”。①那么,探究生活的“镜子”或者“对象的规定”是什么?一步的问题是生活与“何物”能够形成一种等同机制。我们可以对广松涉意图将商品语言翻译为“人类语言”的想法一步的叙述,他认为,在20码麻布与pan>件上衣的商品A与B的主体关系中,“A所关心的,是上衣这种物(使用价值物),而不是对方B的人格的个。只要是上衣的生产者和所有者行,对方的人格等是无关紧要的。”②我们的推论是,在商品社会中,生活如同A,对它来讲重要的是人所给予的实践样态,即是“善”的或者是“恶”的操持,而不会关注人本身。或者说,对生活而言,人即B只是作为生活的“生产者与所有者这一无个的所谓常人”。③那么,在拜物裹中,我们到此似乎陷入了僵局之中,为什么在生活面前“人”成了这种“抽象”的常人(DasMan)?如果我们不从“现实的个人”出发而是沉迷于常人式的思考,会真正对生活本身有所领悟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