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本书凝结了作者十年的思考,希望能触发读者一点新思维、一个新创意、一个新想法、一个新念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核威慑力量相互制衡的背景下,人类赢得一个非常宝贵的和平发展时期,但是人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就说近20年内,科技上,人类享受到了互联网数字技术带来的增长红利。但是在金融方面,美国于2008年开始经历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历经十年调整,发达国家才缓慢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欧盟内部更是面临结构性的变化和调整;日本经济刚走出了低迷的20年。
中国在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国运亨通,国民享受到了制度的优越性,进入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国在取得人类历伟大的经济增长、消除贫困、科技进步、社会进步的同时,各方面也还面临很多新问题、新挑战,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
当今世界面临的问题很多。除了继续维持实力均衡、维系全球和平之外,还有就是全球经济如何持续、健康、全面发展的问题。探讨人类的终极去向和归属,追求向火星移民,为时过早。科学研究与人文探究,从来没有止境,我们必须面对现实。
民族复兴,国家昌盛,企业发展,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在进入21世纪竞技场的关键时期,可供挖掘的显性资源,如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必然是有限的,中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亟待挖掘的是无穷的隐性资源: 人的智慧与创造力!
创造力一词的英文为creativity,英文解释为the ability to create(即创造的能力)。创造区别于创新。创新的英文为innovation,英文解释为a new idea, way of doing sth(即新思想、新方法)。
本书直面问题,寻找新的创造力经济发展路径。在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期,中国人民要挖掘大脑资源,发掘创造力,发展创造力经济,推进科技创新(科创),发展文化创意(文创)。科创与文创结合,个人创造力要发挥,群体智慧要整合,企业创新要突破,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要推进。只有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全面发力,才可以系统性地筑牢民族复兴的创造力地基。
本书的目的在于尝试探索科技创意与文化创意的产业化的机制与路径,提出创造力经济的动力机制。
对创造力经济的研究有几个门派: 生理学、心理学、神经学、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历史学以及交叉学科。
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对科技地理科学、区域经济学、科技金融学感兴趣的研究人员,尝试把人的科技创意和文化创意放到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空间环境下,结合人类当下的经济活动方式和产业发展模式,探讨可能的改良方案。本书是作者研究科技金融与文化金融大课题的成果,后续作者将陆续分享科技金融与文化金融研究的有关专题成果。
《爱因斯坦自述》的简介中有这样一段话: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科学是永无止境的,它是一个永恒之谜。科学研究能破除迷信,因为它鼓励人们根据因果关系来思考和观察,走过的弯路、犯过的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爱因斯坦说:我在少年时代就已经深切地意识到一个道理,即大多数人为追逐一些毫无价值的东西而花费了自己毕生的时间。什么是有价值的东西,各人有各人的理解和选择。爱因斯坦选择了一生不懈地探索宇宙及大自然的运行真理。
任何人都是特定时空的产物。爱因斯坦颠覆了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那是因为他把物理学推进到了更深的量子力学时代。爱因斯坦到老还对海森堡的量子运动测不准关系和玻尔的互补原理心存纠结。1962年11月18日,玻尔逝世时,人们在他工作室的黑板上发现了两张草图,其中之一就是爱因斯坦的光子箱。人类的科学事业和创造力的发挥充满了怀疑、论证、挑战,也充满了追求真理的无限美感。
创造力的研究并不抽象,不是形而上学,是用来解决宏观、中观、微观领域的具体问题的。创造力的研究也算不上理论科学,也不是应用技术。创造力经济学也不是一门用来赚钱的学问。本书无意探究一个真理,所有的看法和观点都是为了启发一个新的思考,没有结论。
创造力的本源是创意。创意既体现为个人智慧,也体现为群体智慧(如种族智慧或团队智慧),还体现为区域智慧(如城市智慧或国家智慧)。个人智慧发展到群体智慧、组织智慧、区域智慧,不是创意的算数叠加,而是指数级爆发(类似智慧的核裂变反应)。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一个人,激活自有创造力是很必要的。把握了这个原理,我们可以解答很多疑惑,也可以通过自我的自发行动,或组织的有意识的行为,解决很多具体问题。
本书讨论了如下有趣的疑问:
如果您是一位政府工作者,如下问题或许值得关注: 科技史上的李约瑟之问钱学森之问,涉及中国科技发明、教育机制、人才培养的思考。从历史空间的角度,四大发明为什么出现在中国?文艺复兴为什么出现在欧洲?硅谷为什么出现在美国加州?好莱坞为什么搬不到上海?
如果您是企业家,也许会为您的创业选择作出判断。英特尔、谷歌、苹果为什么在硅谷?为什么马云能在杭州创业成功,而上海为什么没有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任正非创立的华为为什么在深圳崛起?你要就业,或者创造企业,是选择北京中关村、上海浦东张江、深圳南山,还是去杭州、南京、成都、西安?这些思考题得有参考答案。
本书穿插的很多创造力爆棚的大名人的故事,也许对你有用。日本的企业家为什么那么牛?我们的民营企业可以像日本的长寿企业一样传承久远吗?
本书还解释了为人父母者经常遇到的一些烦恼。是不是要送孩子出国深造?我们要不要为孩子读书去购买高价学区房?我们是不是要将孩子从一个学校转学到另外一个学校?我们为什么总是希望自己或者孩子进入著名大学学习?爱因斯坦儿时的表现与长大的表现差别在哪儿?为什么莫扎特天赋很早就爆发?
如果你恰巧从事设计、电影、电视、时尚等文化产业,本书会涉及时空整合模式下的IP(Intellectual Property,翻译为知识产权)打造。艺术家来自哪儿?会在哪儿扎堆?艺术和文化产业形成的过程有什么诀窍?本书既有前人研究的成果分享,也有作者的总结和思考。
投资人经常很困惑,是投资赛道还是投资选手重要?孙正义投资马云阿里巴巴的成功,可以再次复制吗?科技创新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同时,本书还提出发挥人的创造力可以帮助解决一些大大小小的问题。
一是创造力有助于解决全球不平衡发展的问题。从全球的角度,人类一直在解决冲突与对抗、富裕与贫困、发展与衰落、集权与分权、民主与独裁、开发与保护等问题。全球的资源、人口及其消费总量是全球竞争与斗争的根源。在无法用战争解决问题的背景下,更高明的办法是,人类对科学和智慧的分享。
二是创造力有助于提振国家软实力。政府一直在努力突破有限供给与无限需求之间的矛盾。但是,任何国家的有限供给与无限需求之间的矛盾都长期存在,这也是各国政府施政纲领关键的环节之一。人类历史告诉我们,只有科学技术进步,人的创造力得到相当发挥,并产业化应用,短期内的矛盾才能缓解。
三是创造力已经是大部分现代企业实现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企业在人、财、物方面存在紧缺怪圈,企业家殚精竭虑地组织经济要素,不能缺少的是挖掘人力资源潜力。企业的智慧是群体智慧,需要把握群体智慧形成的规律,避免乌合之众的弊端。
四是创造力是神秘的基因遗传留给人脑的一次机会,创造力决定个人的才能甚至财富。发现创造力、培育创造力、应用创造力,既是自我意识的组成部分,也要依靠复杂的外界环境提供条件。个人需要突破先天的生理或心理局限,充分发挥创造力,做到个人成就的极致。
发展实体经济还是虚拟经济?我们必须抓住一个本质,国家的财富和经济增长,必须依赖于创造有价值的东西。不管是实体的,还是虚拟的,只要是来源于创造,必然生成新的财富。纯粹通过本身就是附着于价值的货币的衍生模式来推动的经济增长,后果是很严峻的。创造力经济是虚实兼顾的新经济。
毋庸置疑,在创造了中国历史的人口、的GDP总量的当下,我们正面临内心的拷问,我们正面临财富未来去向的恐惧,我们正面临创造力被国际竞争所挤压,那么,我们如何迎接民族复兴的时代?
让我们一起来,发掘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