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踏歌让我帮她的新书写序言,稿子发给我的时候,我看到她的标题《战国·白云谣(第十稿)》,就已经哑然失笑改到第十稿啊,果然,现在的武侠,就是要这种肯下死力气的老实人,才写得出来。
不知不觉,武侠小说其实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个改变和时代的变化、作者的出身、市场的热度都有很大的关系。而这种改变终会使武侠走到什么地步,我们也很难断言。但当踏歌这部小说摆在我面前的时候,我觉得,我们其实可以把这种改变,说给更多的也许还没注意到这一点的读者听一听了。
这种改变就是:武侠小说,其实正在从鼎盛时期粗放型的快餐文学,慢慢地转为苦吟型的经典文学了。
当然,这里经典文学的意义,并不是说我们已经写出了经典那是需要交给时间去评判的,而是说,我们的创作态度,是更认真、更个人,更追求文本价值和社会意义的文学式的。
以大陆新武侠为代表的这一代武侠创作者,机缘巧合,其实与港台武侠相反,是从一开始就与商业写作儿乎无关的。较早的一批作者,萌起于网络文学的兴起之初,儿乎完全是免费写作。之后,虽然有《今古传奇·武侠版》等杂志提供发表平台,但杂志的体量与固定的稿费,也是非常有限的,甚至都无法支撑作家们的全职写作。
这样过了十年,网络文学爆发、IP热潮兴起,武侠却刚好随着传统纸媒的衰落,而陷入低谷。除早期的几位作家的作品得以变现之外,其他的绝大多数人则只能无奈地看着资本的列车呼啸而过。
因此,可以说,始终看不到赚钱的希望,是大陆新武侠一个闪闪发光的金字招牌。
在这块招牌的指引下,什么人会来写武侠呢?当然是,对武侠真正有爱的人。
仔细研究这一批大陆新武侠的作者,你就会发现,他们中的许多人,其实是拥有高学历、稳定收入的。因此,他们完全不必靠写作养家糊口,也没有金庸、古龙他们周更、日更的压力。写武侠是他们的一个业余爱好,有灵感了写一点,没灵感了就放一放、改一改,写完了,沉淀一段日子,再批阅、增删、推倒、重建……
如此一来,一部作品,在终与读者见面的时候,如《战国·白云谣》一般,修改到第十稿,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和港台武侠与市场的赤膊相见,和网络文学与读者的即时互动不同,大陆新武侠与读者始终是隔了一层的。作家通常会处在被遗忘的角落里,完全自由地构思一个故事,并按照自己的追求,将它精雕细琢,尽量完美地创作出来。其间,几乎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
因此,这些作者其实被允许有更多的自我表达和文学追求。
这些二十多岁开始创作的年轻人,与三十多岁才开始武侠写作的金庸、古龙不同,正处于表达欲强烈的时候。受过较高教育,并在求学期间常常处于学霸地位的他们,不可能老老实实地写那种被前人写过无数次的升级、冒险故事。他们更想写的,往往是关于个体成长的困惑、社会现象的反思、历史事件的见解,以及自己对人性的理解。
所以,虽然使用了通俗文学的外壳,但这些人所写的武侠,炼字、炼句、留白、解构,写法却是纯文学式的精巧细腻;同时,内里充斥着作者对这个世界的自由表达这也就是我所说的,现在的大陆新武侠,更接近于经典文学的原因。
那么,这种创作态度是不是好事呢?
在过去的几年中,这种处于摸索中的写法,其实曾令很多读者一度非常不适。因为作为通俗文学,它的爽度,其实是下降了的。作者大多在深意上加以探索,加入了大量的反情节、小情节,塑造了大量的反英雄、平民英雄,以至于很多读者劳累一天,想要躲进成人的童话里休息一下,反倒又掉入了现实主义的灰暗之中。
同时,深受港台武侠影响的这一些作者,也习惯了传统的江湖的设定,导致许多作品,其实还是在沿用金庸等前辈的门派制度,使得整个作品缺乏了新意。
但这,其实也便是武侠文学,在转型时必须经历的阵痛。
在这阵痛中,许多读者流失了,许多作者也转型了,但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还有一些人比如我,还在慢条斯理地写着武侠;还有一些人比如踏歌,仍在义无反顾地踏入江湖。作为一名已有《我和你的大城小镇》这样青春畅销书的作者,她仍然因为心中的热爱,创作武侠,并一口气写了七年,写到了第十稿。
而在经历了漫长的蛰伏与思考,锤炼与打磨之后,《战国·白云谣》试图为我们呈现出来的,是一场武侠世界很少涉及的战国风云;是一个更平衡了浪漫情怀,与文学深度的好故事。
新奇、浪漫、细腻、深度、完整……赌上更多的心血,花费更多的时间,所有这些优秀的要素,我们全都要!
过去的武侠,永远留着遗憾与不足,因为它们已无法改变;
而我们的武侠,则始终存在更进一步的可能,因为我们还在创造。
李亮
202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