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后
近年来,上海鲁迅纪念馆的馆藏文物研究逐渐深入,为充分发掘馆藏文物的文化内涵,使之更便利地为社会文化建设服务,上海鲁迅纪念馆以馆藏文物保管基础性工作为前提,探索编撰馆藏文物提要,本辑之《上海鲁迅纪念馆藏文物提要》便是初步成果,如编者按所识,敬请专业人士提供建议。《秘书处消息》是左联时期一份幸存的内部刊物,由鲁迅保管,许广平捐献给上海鲁迅纪念馆。本辑所刊《重温〈秘书处消息〉期及其他》重新阅读了这份刊物,发现了之前未为人所重视和关注的问题,认为从当年左联工作部署来考察鲁迅的文艺活动,可以进一步阐释鲁迅与左联相关问题。本篇也是之前刊载的《〈前哨〉再识》的姐妹篇。鲁迅不是藏书家,但他的藏书不少,其中相当部分的藏书又跟随着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到广州后到达上海,为便于运输和保护藏书,鲁迅在书橱方面也动了不少心思,《每当迁徙,大加擘画鲁迅居上海时期的书橱》一文向读者叙述了鲁迅的书橱。
《鲁迅小说中我的两种隐身术》一文直截了当地对鲁迅小说中的我展开探讨,不长的文章从我藏在第三人称叙述者背后第二人称叙述:我的另一种隐身术鲁迅小说中的鲁迅三个方面展开讨论,言简意赅,直击要点,读来让人畅快:研究鉴赏鲁迅小说,若仅仅抓住人物,不顾及我,那就只能看到鲁迅小说的一半甚至连这一半也无法看清。《从〈题辞〉至〈墓碣文〉的幽深之路》认为:《题辞》与《墓碣文》在可怖的梦境中以料峭的语言裹挟着鲁迅自我分裂、自我认知、自我解剖的过程,正是基于鲁迅黑暗与虚无矛盾思想的复杂性和独异性。正如《单四嫂子的迷信、守节及其他关于〈明天〉》题目所示,文章讨论了单四嫂子的迷信和守节问题,不过,文章更重要的是关于主体性的遮蔽方面的讨论:鲁迅对单四嫂子的心理描写,看似超出了她的表现能力,然而那未尝不是单四嫂子内心的真实的一面。关于《阿Q正传》的序文的解读是研究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以序观文〈阿Q正传〉序的副文本性解读》别有独到之处。同样,大团圆结局也是如此:《何为大团圆〈阿Q正传〉结局再考》中云:在黑暗中清醒地死去,从轮回里微笑着再生,阿Q的大团圆成为一出超脱单纯反讽意味的真正的喜剧,是鲁迅亲自策划的一次启蒙实践。
《鲁迅对未名社的影响》重估了两者之间的文化意义,认为:丰富了中国编辑出版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中国的文学发展和转型作出可贵的贡献。《袁文薮其人其文再议鲁迅筹办〈新生〉的班底》是一篇难得的考据文,该文基于翔实的文献资料对于重新考察留日时期的鲁迅的思想和生活状况有着重要的具有开创性的作用。《略论鲁迅对目连戏和京戏的两极态度》从鲁迅的儿童时期的生活状态切入研究,是一篇具有民俗研究价值的文章。《鲁迅对建崇寺造像碑的著录与研究》作者认为文学家的鲁迅过于有名,金石学家的鲁迅其成就往往被忽视。兹以鲁迅对建崇寺造像碑的著录与研究为例,作相关考述,展示其高超的学术水准。
《章运水的悲苦人生及后运水时代其子孙的悲惨遭遇为鲁迅〈故乡〉发表100周年而作》用翔实的资料和丰富的情感,对章运水及其后代的生存际遇进行了梳理和论述,是一篇难得的佳文:后运水时代其子女在新中国成立前,尝遍了人间各种苦难,这种似人非人的生活直到1949年5月解放,换了人间,才实现鲁迅当年所希望的他们应该有新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章太炎与徐梵澄在孔学上的隔代传承》通过对章、徐的孔学的探讨,认为:鲁迅一面痛诋礼教吃人的社会现实,一面自己却又恪守以孝为根本的孔学道德,看似矛盾观点的背后亦是源于对儒学精神性的把握。可以说,儒学在本质上是极具精神性的这句话,即为章太炎、鲁迅、徐梵澄三人孔学传承之心法。
《鲁迅学刊》是改革开放后的一种重要的鲁迅研究刊物,承蒙当事人李春林先生赐稿,《20世纪80年代鲁园中的一株小草:〈鲁迅学刊〉(上)纪念鲁迅先生诞辰40周年、《鲁迅学刊》创刊40周年》得以在本辑刊载。文章对《鲁迅学刊》的发生与发展进行了详尽的记述与梳理,让我们得以完整地了解当时历史的一面,对中国鲁迅研究的历程也有了更好的了解,文章将分两次刊发。《电影〈爱之牺牲〉考:兼论鲁迅的〈伤逝〉以电影放映广告为路径》是一篇有价值的资料考证文章,尽管作者尽所能而未见电影《爱之牺牲》全片,却基于广泛的资料汇集,大致勾勒出这部电影与《伤逝》之间的关联,对于鲁迅的创作活动的再探索具有一定的揭示意义。《日记所见章太炎事迹钩述》《许杰集外文两篇及演讲稿〈中国新文艺的道路〉钩沉》在资料汇集与整理方面各有所长,对于相关研究皆有一定的补益。
刘家鸣、吴福辉、纪维周等三位先生在鲁迅研究方面各有不同的贡献,本辑分别刊载三文,以资纪念。
2020年在继《上海鲁迅纪念馆藏品选》出版后,《上海鲁迅纪念馆美术品选》也得以面世,该书是为上海鲁迅纪念馆馆藏文物文献研究项目的一种,具有鲜明的特色,《美术家眼中的鲁迅读〈上海鲁迅纪念馆藏美术作品选〉》从美术家这个角度对该书进行介绍,可视作特别的介绍文。廖久明对鲁迅《藤野先生》的探究及其观点令人印象深刻,在读了王锡荣的文章后,很期待能目睹该书。陈漱渝记述姚锡佩的文章生动感人,值得再三品读。《参照,比照和映照从文学到影视的转换研究》是陈力君的文集,《光影烛照下的文学生活读〈参照,比照和映照从文学到影视的转换研究〉》所云:作者在书中的看更像是一种学术的漫游。用本雅明的话说,如果传统社会人们的观看模式依赖于静观,那看似漫不经心但实则带有目的性的漫游便是现代人更热衷的观看行为是比较切中的。《左联成立大会的情景要有一幅画》是版画家邵黎阳对创作《我们应当造出大群的新战士!》的回顾,文章从一个侧面展示了鲁迅倡导中国新兴木刻运动在今天的承续及其展现。
今年5月21日23日,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和上海鲁迅纪念馆联合举办的中国人物类博物馆70年学术研讨会在钱学森图书馆召开,近40位来自全国各大人物类博物馆的馆长及相关研究专家等出席研讨会。会议收到了具有相当价值的论文,但限于种种因素无法将之全部发表,在此仅录文章篇目和作者以为记录。
编者
2021年8月
上海鲁迅纪念馆藏文物研究
上海鲁迅纪念馆藏文物提要
重温《秘书处消息》期及其他 李浩
每当迁徙,大加擘画鲁迅居上海时期的书橱 高方英
鲁迅作品研究
鲁迅小说中我的两种隐身术 郜元宝
从《题辞》至《墓碣文》的幽深之路 沈之韵
单四嫂子的迷信、守节及其他关于《明天》 李恒顺
以序观文《阿Q正传》序的副文本性解读 于翠梅
何为大团圆《阿Q正传》结局再考 袁宇宁
鲁迅生平研究
鲁迅对未名社的影响 乐融
袁文薮其人其文再议鲁迅筹办《新生》的班底 乔丽华
略论鲁迅对目连戏和京戏的两极态度 施晓燕
鲁迅对建崇寺造像碑的著录与研究 刘雁翔
鲁迅同时代人研究
章运水的悲苦人生及后运水时代其子孙的悲惨遭遇为鲁迅《故乡》发表100周年而作 裘士雄
章太炎与徐梵澄在孔学上的隔代传承 贾泉林
史料·辨证
20世纪80年代鲁园中的一株小草:《鲁迅学刊》(上)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鲁迅学刊》创刊40周年 李春林
电影《爱之牺牲》考:兼论鲁迅的《伤逝》以电影放映广告为路径 石珠林
日记所见章太炎事迹钩述 陈宇
许杰集外文两篇及演讲稿《中国新文艺的道路》钩沉 刘锐 涂惠玲
纪念
一位值得纪念的鲁迅研究专家追忆刘家鸣先生 张铁荣
散忆吴福辉先生:素昧平生但对我有知遇之恩 北塔
忆纪维周先生 吴作桥
读书杂谈
美术家眼中的鲁迅读《上海鲁迅纪念馆藏美术品选》 林金壹
廖久明《〈藤野先生〉探疑》序 王锡荣
我的犟学姐姚锡佩读《风定落花》随想 陈漱渝
光影烛照下的文学生活读《参照,比照和映照从文学到影视的转换研究》黄临池
鲁海漫谈
我愿以高尚的党员品质悬为目标许广平与中国共产党人的交往 北海
重读鲁迅的《文艺与革命》(1928)以冬芬的来信与鲁迅的回信为引发 周晓平
左联成立大会的情景要有一幅画邵黎阳
简讯
中国人物类博物馆70年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 海文
第四届鲁迅研究青年工作坊暨第五届浙江省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分论坛综述杨成前
编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