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讲述明朝的内阁制度三杨内阁。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明成祖朱棣组建了大明王朝的任内阁,内阁制度由此进入明朝。本书讲述的是在明朝阁臣制度下,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历四朝、辅政四十余年,开创仁宣盛世的一段明史,三杨安定边防,整顿吏治,发展经济,使明朝的国力继续沿着鼎盛的轨道发展。这个时期被认为是明朝国力*强、政治*清明的时期。
1.讲述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机构。2.发掘被人忽视的正史细节。
传统中国行政结构是一个垂直结构,统治者是皇帝,他顺承天意统治天下、统治万民。面对庞大的领土与纷杂的事务,皇帝一人实难处理,于是便要设官辅佐。文武群臣中为重要、权力也的便是相。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相逐渐成为外廷百官之首,是政府首脑,与皇权产生了离心。历史上确有擅权、祸国殃民的相,但也有力挽狂澜、针砭时弊、对国家发展起到巨大作用的相。统治者不能离开相的辅佐,故而设有相,但从汉武帝开始,又在不断限制相的权力,于是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存在,直至明朝。
鉴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拥有权力的明太祖废除丞相,并下旨后世子孙不得设立丞相,如有朝臣奏请,则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此后,直至明亡,明朝统治者再没有复设丞相一职。但凡对《明史》有所了解的人,大概都知道明称贤相,必首三杨这一说法。既然没有丞相,那为何又有贤相之称呢?三杨又是指代谁呢?是否是《明史》编纂者的失误呢?答案显然不是。出现这一局面,与明朝内阁制度有密切关系,也与明朝官员内心对相的留恋与追忆有关。
明太祖废除丞相后,一个棘手问题随之出现:在皇帝与六部等行政机构之间,形成了权力真空,外廷没有了丞相这一决策机构,六部只是执行机构,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进一步地说,明朝皇帝集国家首脑与政府首脑为一体,故而国家各种事宜都必须由其躬亲为之,否则朝政无法有效运转,甚至会瘫痪,此种情形万历朝为常见。明神宗怠政,不视朝、不批阅奏折,以至于机构完全停摆。史载,仅仅在八天之内,明太祖朱元璋收到一千六百六十六件公文,共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件事,平均每天要批阅两百份文件,处理四百件事情。这对于帝王是非常严峻的考验。可见,废除丞相之后,凭皇帝一己之力是不可能处理如此多的朝事的,毕竟一个人的精力与才能都是有限的。明太祖废除丞相原本是想加强皇权,杜绝权臣干政现象,自己直接处理政务。原本以为如此为之能提高办事效率,但事与愿违。在繁忙的政务面前,明太祖朱元璋言道: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但他又不能复设丞相,如此则是自扇耳光,于是他与谋臣遍览历朝故事,希望在古制中寻求帮助。洪武十三年九月,也就是废除丞相制度仅仅半年,明太祖仿古制设立四辅官制。但是因为限制太多,四辅官制没有实现明太祖的目的,于是,明太祖又废除四辅官制。明太祖的次尝试以失败而告终。
然其一人实在无法及时处理繁杂的政务。明太祖又于洪武十五年十一月仿照宋朝制度,设置殿阁大学士,大学士的职权主要为侍左右,备顾问,然不得平章军国事,也就是做好皇帝的参谋秘书,没有实际职权。此种规定主要是为了限制大学士的权力,防止出现权臣专政的现象。尽管此时大学士的权力与政治地位都比较低,但殿阁大学士成为一种常设制度,它的顾问功能与秘书定位成为内阁制度的范本。至明太祖去世,一直设有殿阁大学士。建文帝朱允炆在位期间,对殿阁大学士制度做了一些调整。由于此时特殊的政治背景,即靖难之役的爆发,建文帝与殿阁大学士之间的政治关系日趋紧密,从而使后者的辅政力度和顾问功能有所提高。明成祖朱棣时期,命解缙、胡广、杨荣、杨士奇、金幼孜、黄淮、胡俨七名翰林官入职文渊阁,参与机务,以备顾问。此举一般被认为是明朝内阁制度之始。但是,终永乐朝,阁臣依然如洪武朝,没有实权,只是遵照皇帝的旨意办事;阁臣官衔也仅为五品,连独立的办公场所也没有,用印也是翰林院的印章。至明成祖中期以后,内阁的职权渐重。
一般认为仁宣两朝是内阁制度的发展完善时期,其原因在于时任阁臣与两任帝王之间特殊的关系。明仁宗为太子时,深受明成祖的猜疑,赖东宫府僚的鼎力扶持,才得以保全,终继承皇位。故而明仁宗对杨士奇等人非常信任,在不打破祖制的前提下,以设置三公三孤、兼任六部尚书等方式提升阁臣的政治地位,加大他们的辅政职责。阁臣的品秩虽然还是五品衔,但通过加官的方式,其品秩已然为正一品、二品,与六部尚书平起平坐,甚至凌驾其上。但阁臣只是皇帝的秘书,拥有六部尚书头衔只是提升他们政治地位的方式,而不是给予实权。正如《明仁宗实录》载:荣、幼孜、士奇、淮,俱掌内制,不预所升职务。明宣宗朱瞻基时期,阁臣权力进一步提升,阁臣拥有了票拟的权力。在宣宗中后期,逐步形成三杨辅政的局面。
明英宗朱祁镇即位时,年仅九岁,无法亲自处理朝务。太皇太后张氏鉴于祖训,不能垂帘听政,考虑到三杨等阁臣与先帝的特殊关系,于是便委政内阁。朝廷一切政务先经内阁商议,再由太皇太后张氏核实,后交由部、院衙门执行。此外,明宣宗时,除阁臣外,吏部尚书等人也享有票拟权,但从此时开始,内阁独享票拟权。这一切标志着阁臣已全面参与朝政,不再局限于备顾问。至嘉隆万时期,内阁遂被认为是政本之地,而阁臣则被认为是前朝之相。
既已交代内阁的发展,那么所谓的三杨究竟具体指代的是谁呢?他们便是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杨士奇,建文三年,参与撰修《明太祖实录》。明成祖称帝后,机缘巧合下,他成为明朝首任内阁成员之一,得到明成祖的重用,参与机务。杨荣,建文二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被明成祖拣选入阁。杨溥,建文二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明宣宗时入阁。三杨因居第位置与籍贯的不同,杨士奇居西,所以时人又称其为西杨,杨荣居东而称东杨,杨溥居南而称南杨。
杨士奇、杨荣与杨溥三人的政治仕途虽始于建文朝,但真正在政局中有一席之地是在明成祖时期,开始辅佐帝王,至明仁宗、明宣宗与明英宗三朝,三人始终居于政治核心层。他们辅佐帝王近半个世纪,对由靖难之役、太子之争等事情造成的明朝局势由动荡走向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他们在矫枉除弊、减免赋役、整顿吏治、举贤任能、辅导帝王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辅政作用,可以说是与明初几代帝王一起构建了天下清平,朝无失政,中外臣民翕然的盛世局面,亦是仁宣之治的主要辅弼者。他们同朝辅政,政绩卓著,更为难得的是三人互补,时谓士奇有学行,荣有才识,溥有雅操,皆人所不及云,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因此不仅知名于当世,而且享誉后世,受到世人的推崇,故被舆论与史家并称为三杨。
宋立杰,汉族,历史学博士,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晚明政治史、明清商人史。
上编盛世的序幕1章三杨生平3
节三杨其人4
第二节三杨的政治理念16
第三节互补的三杨28第二章新机构的酝酿与发展33
节新机构的诞生34
第二节阁臣:皇帝的智囊团51第三章旧朝与新朝61
节变异的宗藩制度62
第二节新朝的政治构成66
中编开拓盛世77第四章君臣同心79
节三杨与太子朱高炽的关系80
第二节三杨的帝师经历91
第三节三杨与皇室内部问题101第五章三杨的政治角色扮演107
节三杨与永乐政局108
第二节三杨与仁宣政局114
下编盛世的落幕149第六章三杨联盟的危机151
节帝王的御臣之术152
第二节内阁与部院的矛盾165
第三节三杨的内部分歧173
第四节宦官权力的提升175第七章三杨谢幕179
节少年帝王明英宗180
第二节三杨的无奈与妥协197附录三杨年表209延伸阅读书目235后记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