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介绍了近红外光谱根系技术、径向和轴向探测气液两相流近红外光谱吸收特性研究、内外管流道内气液两相流近红外光谱吸收特性及流量测量模型研究、长喉颈文丘里管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气液两相流测量研究、基于矩形差压流量计的近红外系统结构优化及测量模型研究及近红外单点与面阵探头测量特性对比与测量模型研究。
本书可供流体力学相关的科研人员、仪器仪表及检测方向的科研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供对流体知识感兴趣的广大读者学习。
1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基础
1.1 近红外光谱技术发展
1.1.1 近红外光谱技术特点
1.1.2 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
1.1.3 近红外技术在两相流方面的应用
1.2 近红外光谱分析原理
1.2.1 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1.2.2 近红外光谱的分析过程
1.2.3 近红外光谱仪的基本构成
1.2.4 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方法
参考文献
2径向探测气液两相流近红外光谱吸收特性研究
2.1 理论分析
2.1.1 红外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及产生条件
2.1.2 红外吸收光谱的区域及分类
2.1.3 红外技术检测相含率的原理
2.2 相含率检测装置设计
2.2.1 实验装置介绍
2.2.2 管道及探头设计
2.3 相含率检测
2.3.1 单探头在水平及垂直管道上的相含率检测实验
2.3.2 多探头在水平管道上的检测实验
2.4 数据处理及模型构建
2.4.1 单探头在水平及垂直管段的数据分析
2.4.2 多探头在水平管段实验的数据分析
参考文献
3轴向探测气液两相流近红外光谱吸收特性研究
3.1 测量装置设计
3.1.1 气液两相流相含率检测装置的设计
3.1.2 轴向气液两相流相含率检测装置设计
3.1.3 竖直管八通道气液两相流相含率检测装置的设计
3.2 传感器及检测电路系统设计
3.2.1 近红外传感器测量系统构成
3.2.2 近红外光强信号采集、储存系统
3.2.3 检测电路设计
3.3 实验测试
3.3.1 近红外光线的定性分析
3.3.2 液相动态试验与分析
3.3.3 气相动态试验与分析
3.4 实验结果分析
3.5 单探头及多探头实验数据
3.6 相含率测量模型
3.6.1 经典两相流虚高模型比较与相对误差分析
3.6.2 基于流出系数的流量测量模型
参考文献
4长喉颈文丘里管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气液两相流测量
4.1 近红外光谱分析原理概述
4.1.1 交界面对近红外光线折射和反射作用
4.1.2 对比分析
4.2 测量装置设计
4.2.1 新型测量装置的基本结构
4.2.2 新型测量装置的仿真定型
4.3 实验测试及单探头和多探头实验
4.3.1 液相流量测量实验
4.3.2 泡状流相含率与流量测量实验
4.3.3 弹状流相含率与流量测量实验
4.4 实验结果分析
4.4.1 液相流量测量结果
4.4.2 泡状流相含率与流量测量结果
4.4.3 弹状流相含率与流量测量实验结果
参考文献
5基于矩形差压流量计的近红外系统结构优化及测量模型
5.1 概述
5.1.1 气液两相流动研究现状
5.1.2 差压流量计与近红外检测技术
5.1.3 气液两相流的特性参数
5.2 新型矩形气液两相流检测装置设计
5.2.1 概述
5.2.2 新型矩形气液两相流检测装置设计方案
5.2.3 新型矩形气液两相流检测装置的基本结构
5.3 矩形差压流量计仿真研究
5.3.1 气液两相流动的基本方程
5.3.2 计算流体动力学简介
5.3.3 模型建立与边界条件设置
5.3.4 仿真迭代参数设置
5.3.5 影响差压值的结构确定
5.3.6 确定取压孔位置
5.4 测量系统搭建与单相流动实流标定实验
5.4.1 新型矩形气液两相流检测装置实物
5.4.2 测量系统搭建
5.4.3 流出系数标定实验
5.5 气液两相流动态实验与分析
5.5.1 气液两相流相含率测量模型结果与分析
5.5.2 气液两相流流量测量模型
5.5.3 基于两相差压的流量测量模型
参考文献
6近红外单点与面阵探头测量特性对比与测量模型
6.1 实验测试设计
6.1.1 实验平台介绍
6.1.2 长喉颈文丘里装置和矩形视窗装置结构比较
6.1.3 单相流与两相流工况点设计
6.1.4 近红外波长选定实验
6.2 实验装置测量数据分析对比
6.2.1 两种实验装置的单相流红外实验
6.2.2 两种实验装置的泡状流两相流红外实验
6.2.3 两种实验装置的环状流两相流红外实验
6.2.4 两种实验装置的弹状流两相流红外实验
6.3 两相流的相含率检测
6.3.1 泡状流相含率检测
6.3.2 环状流相含率检测
6.3.3 弹状流相含率检测
6.4 两相流的流量测量
6.4.1 实验装置单相流差压实验
6.4.2 泡状流流量测量
6.4.3 环状流及弹状流流量测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