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区域发展相关理论与实践的总体研究,涉及的范围和内容十分广泛;重点研究实践中的各种区域发展类型,以及从各种具体区域发展类型中抽象出来的区域发展基础理论和区域发展实施措施。全书体例分明,分为五篇三十三章:第一篇,区域发展基础理论,主要由区域发展绪论、区位与区域发展定位、区域范围的划分与界定、区域空间结构等六章组成;第二篇,区域发展类型(I),从行政区角度划分区域发展类型,由城镇体系、城市发展、小城镇发展、乡村发展等八章组成;第三篇,区域发展类型(II),从跨行政区角度划分区域发展类型,由农业园区发展、第二产业经济园区发展、第三产业经济园区发展等九章组成;第四篇,区域发展类型(III),列入一些国内经常涉及的跨国界区域发展类型,包括发达国家区域和都市区发展、金砖国家的都市区发展、“一带一路”发展、全球城市发展等内容;第五篇,区域发展实施,对实践中各类具体区域发展类型共性的操作方案进行归纳研究,使之上升到区域发展的一般实施措施。
朱建江,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历任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政府规划办主任、发展改革委主任,崇明县副县长,嘉定区副区长等职。目前主要从事城市发展、区域发展、小城镇发展、乡村发展等研究。撰写专著三部,主编学科学术著作三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曾获上海科技进步三等奖等。
区域发展是人类按照经济社会发展某类特定指标对划定的“均质”空间进行规划、设计、运营、管理,使该划定的“均质”空间由“异质”变成“均质”、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内涵提升过程或方式。在实践中呈现的区域发展,是由各种具体区域发展类型来表现的,区域发展类型是区域发展的具体实践形态。在区域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这部分内容包括行政区的区域发展、功能区的区域发展、跨国界的区域发展,乃至国境外的区域发展。对实践中的各种具体区域发展类型共同属性进行归纳研究,使之系统化、学理化,构成区域发展基础理论部分,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区位、区域划分、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合作发展等。对实践中各种具体区域发展类型共性的落地措施进行归纳研究,使之系统化、学理化,构成区域发展的实施部分,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区域发展规划、区域发展政策、区域建设项目、区域发展制度法规等。对划定的某一具体区域拟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区域发展政策、区域发展制度法规,乃至编排区域发展建设项目时,都需要对这一具体区域的资源、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区域分析,我国区域学界所说的区域分析主要是相对于区域发展实施讲的,由崔功豪老师主编的《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一书就隐含着这个逻辑。综上所述,从区域发展的学科体系角度讲,区域发展学科主要内容应由区域发展基础理论、区域发展类型、区域发展分析、区域发展实施四大部分组成。然而本书的重点是研究实践中的各种区域发展类型,以及从各种具体区域发展类型中抽象出来的区域发展基础理论和区域发展实施措施,区域发展分析内容暂没有单独列入其中。
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角度看,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成就,很大部分来源于我国各种具体区域发展类型的实施。例如,从行政区的区域发展类型角度看,我国超大、特大、大城市的发展成绩是显著的;从功能区的区域发展类型角度看,我国二、三产业经济园区,经济特区,国家新区的发展成绩也是显著的;从跨国界的区域发展类型角度看,近几年我国推进的“一带一路”发展也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一国或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是在特定空间范围内进行的,由于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条件的差异,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不可能在一国或一个地区所有空间中无区别地“四处开花”和“无差异地发展”,而必须对其空间按照某一指标划分为“均质”空间,分门别类、有针对性地进行发展,形成各种类型的“极化发展区域”,达到投入最小、产出最多的经济社会发展效果。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就是在这一过程中逐步进化、梯度进步的。从某种角度讲,我国4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就,既来自一、二、三产业部门,更来自这些多种多样的、具体的区域发展类型。市场经济是一种横向经济、扁平化经济,“条进网格”和“条块结合”,无论是从经济快速发展角度,还是从社会有效治理角度,都是必需的。作者在实际部门经济岗位工作时,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在经济发展中大多实施的是行业或部门经济政策,而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现在,行业经济或部门经济,必须与一个具体的集聚集约发展空间相结合,经济才能获得有效发展。从某种角度讲,将有限的要素向一个适宜的“均质”空间集聚,实现“店多成市”“厂多成区”“企多成群”,这些都不是行业或部门经济中的产业链和供应链,而是一种区域发展的“经济集聚区”“生态功能区”“社会发展区”,这就是区域发展研究的魅力所在、意义所在。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2020年3月29日在清华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新冠疫情蔓延下全球产业链重构的三点思考》文章中提出,“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地域,围绕国家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打造一批区域性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是把全球产业链的各个组成部分集中到特定区域,在区域内依然是全球供应商的水平分工,但同时也形成了区域产业链的垂直整合,从而大大降低了产业链集群的抗风险能力”,讲的就是行业经济或部门经济必须与特定适宜的空间相结合,才能更加有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蒂格利茨指出,“21世纪影响世界进程和改善世界面貌的两件事:一是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二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上述这些都与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各种具体区域发展类型创新、实践有关。
然而,本书的体系是探索性的,不完善的,并且对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的区域发展类型总结归纳是指一般的、普遍的区域发展类型,而不是指具体的、特定的区域发展类型。例如,本书并没有具体讨论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等城市群的发展,而是将其放入城市群区域发展类型中去讨论;本书并没有具体讨论我国东部、中部、西部等三个经济地带的发展,而是将其放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去讨论。此外,本书对区域发展一般类型的讨论也是挂一漏万的,也许还有一些重要、行之有效的区域发展类型并没有囊括其中。在区域发展基础理论和区域发展实施措施两部分,也有许多需要进一步深入总结研究的内容,况且本书还没有完全包括区域分析有关内容。因此本书的写作和出版仅仅是一种抛砖引玉,旨在引起学界、实践部门对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区域发展类型研究的重视和继续优化探索。从某种角度讲,区域发展类型是一种现代经济社会的空间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每一种具体的区域发展类型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集合体”,对一国或一个地区在有限生产要素下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都是极其重要的。
本书是本所科研人员集体攻关、分工合作的学术成果,参加本书编写的本所科研人员及其分工如下:
第一章 绪论 朱建江
第二章 区位与区域发展定位 李健
第三章 区域范围的划分与界定 邓智团
第四章 区域空间结构 李健
第五章 区域协调发展 李娜
第六章 区域合作与发展 李娜
第七章 城镇体系 邓智团
第八章 城市发展 严春松
第九章 小城镇发展 庄渝霞
第十章 乡村发展 薛艳杰
第十一章 城区发展 刘玉博
第十二章 郊区发展 戴伟娟
第十三章 县域发展 朱建江
第十四章 居住社区发展 戴伟娟
第十五章 农业园区发展 薛艳杰
第十六章 第二产业经济园区发展 林兰
第十七章 第三产业经济园区发展 林兰
第十八章 经济特区和国家级新区发展 刘玉博 李鲁
第十九章 欠发达地区发展 周莹
第二十章 国家主体功能区发展 陈晨
第二十一章 城市群发展 杨传开
第二十二章 经济带发展 周莹
第二十三章 国家生态功能区发展 春燕
第二十四章 发达国家区域和都市区发展 黄彦(执笔) 屠启宇(指导)
第二十五章 金砖国家的都市区发展 屠启宇 卡佐·纳卡诺 亚历山大·普赞诺夫 帕特里克·海勒 菲利普·哈里森
第二十六章 “一带一路”发展 严春松
第二十七章 全球城市 春燕
第二十八章 区域发展战略 程鹏
第二十九章 区域发展规划 张同林
第三十章 区域发展体制机制 宗传宏
第三十一章 区域发展政策 宗传宏
附录 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发展方案 朱建江 宗传宏 李娜 杨传开
本书可供从事区域发展工作的政府、企业等实际部门工作人员和学生、教学科研人员学习与参考。本书编写的范围和内容涉及面广,由于是集体著作且编写人员水平有限,本书的缺点、错误在所难免,望读者批评指正,以便今后进一步修改补充。
朱建江,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历任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政府规划办主任、发展改革委主任,崇明县副县长,嘉定区副区长等职。目前主要从事城市发展、区域发展、小城镇发展、乡村发展等研究。撰写专著三部,主编学科学术著作三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曾获上海科技进步三等奖等。
第一编 区域发展基础理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区域的概念和特征
第二节 区域发展的概念和特征
第三节 区域发展类型及其演变
第四节 区域发展学科体系
第二章 区位与区域发展定位
第一节 区位概念
第二节 区位理论
第三节 区位优劣势分析方法
第四节 区域功能定位
第五节 区域发展目标
第三章 区域范围的划分与界定
第一节 区域范围
第二节 区域边界
第三节 区域规模
第四章 区域空间结构
第一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与再认识
第二节 区域空间作用机制与全球化发展
第三节 全球化与新的区域空间结构模式
第四节 大都市区空间结构与新的组织
第五章 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 区域协调发展的含义与内容
第二节 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因与特征
第三节 区域协调发展基本理论
第四节 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第六章 区域合作与发展
第一节 区域合作的产生、效果与作用
第二节 区域合作目标形式内容
第三节 区域合作的体制机制
第四节 区域合作中的要素流动
第二编 区域发展类型(I)
第七章 城镇体系
第一节 城镇村体系构建
第二节 城镇村人口、建设用地、住房规模确定
第三节 城镇村公共设施与市政设施配置标准
第八章 城市发展
第一节 城市发展定位
第二节 城市发展规模
第三节 城市发展结构
第四节 城市发展活力
第五节 城市公共服务
第六节 城市运营
第九章 小城镇发展
第一节 小城镇发展概述
第二节 小城镇综合改革
第三节 特色小镇建设
第四节 强镇改革之路
第十章 乡村发展
第一节 乡村概述
第二节 乡村发展
第三节 乡村发展战略与规划
第十一章 城区发展
第一节 城区基本范畴
第二节 城区功能定位
第三节 城区人口规模
第四节 城区发展布局
第五节 城区旧区改造
第十二章 郊区发展
第一节 郊区的内涵
第二节 郊区的发展
第三节 郊区城乡一体化
第十三章 县域发展
第一节 县域发展内涵
第二节 县域产业
第三节 县域城乡统筹
第四节 县域生态文明
第十四章 居住社区发展
第一节 居住区发展概述
第二节 居住社区发展内容
第三节 居住社区发展模式
第三编 区域发展类型(II)
第十五章 农业园区发展
第一节 农业园区概述
第二节 农业科技园区
第三节 现代农业园区
第十六章 第二产业经济园区发展
第一节 工业区发展
第二节 老工业基地
第三节 科技园区
第四节 临空经济园区
第十七章 第三产业经济园区发展
第一节 第三产业经济园区解析
第二节 商业区和商务区
第三节 自贸区和保税区
第四节 国家级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
第五节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第十八章 经济特区和国家级新区发展
第一节 经济特区和国家级新区概述
第二节 经济特区发展
第三节 国家级新区发展
第十九章 欠发达地区发展
第一节 “欠发达”地区的理论界定
第二节 区域发展的理论综述
第三节 地区发展存在差异的因素剖析
第四节 地区发展竞争力的评价标准
第五节 我国欠发达地区的现状界定
第六节 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指标体系
第七节 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二十章 国家主体功能区发展
第一节 国家主体功能区概述
第二节 优化开发区域
第三节 重点开发区域
第四节 限制开发区域
第五节 禁止开发区域
第二十一章 城市群发展
第一节 城市群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
第二节 城市群概念在国内的发展
第三节 城市群在中国的发展实践
第四节 城市群发展的未来展望
第二十二章 经济带发展
第一节 经济带的基本概念定义
第二节 相关理论剖析与经济带的内涵界定
第三节 案例剖析
第四节 对策与建议
第二十三章 国家生态功能区发展
第一节 生态功能区概述
第二节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
第三节 我国生态功能区类型
第四节 国家风景名胜区发展
第五节 国家公园发展
第四编 区域发展类型(III)
第二十四章 发达国家区域和都市区发展
第一节 欧洲空间规划
第二节 日本首都圈的发展与规划
第三节 美国芝加哥大都市区的发展与规划
第四节 法国巴黎大区的发展与规划
第二十五章 金砖国家的都市区发展
第一节 圣保罗大都市区在巴西城市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节 莫斯科都市区及俄联邦城市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第三节 德里都市区及印度城市治理的困境与挑战
第四节 约翰内斯堡都市区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十六章 “一带一路”发展
第一节 “一带一路”倡议的区域解释
第二节 “一带一路”建设的理念、原则与合作机制
第三节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第四节 中国境外经济合作区建设
第二十七章 全球城市
第一节 全球城市内涵
第二节 全球城市理论演进
第三节 全球城市评价指标
第五编 区域发展实施
第二十八章 区域发展战略
第一节 区域发展战略的概念
第二节 区域发展战略的目标
第三节 区域发展战略的内容
第四节 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
第二十九章 区域发展规划
第一节 区域发展规划理论溯源
第二节 区域发展规划的关键问题
第三节 我国区域发展规划的演进趋势
第四节 我国区域发展规划的展望
第三十章 区域发展体制机制
第一节 区域发展体制
第二节 区域发展机制的概念与内涵
第三节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制
第三十一章 区域发展政策
第一节 区域发展政策概念
第二节 区域发展政策体系
第三节 区域发展政策制定
第四节 区域发展政策实施
第五节 区域发展政策评估
附录 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发展方案
第一节 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建设进展和面临问题
第二节 嘉昆太三地发展状况分析
第三节 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与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联动发展思路任务
第四节 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与示范区联动发展重点领域的财税政策
第五节 飞地经济发展案例
编后记
区域合作的外部动力机制,即来源于区域或区域外部力量的总和,作用于区域成员或区域的存在和发展,并起着加速或延缓区域合作发展进程的作用。区域合作的外部动力主要来源于政府宏观调控、企业区位选择、区域交通发展等方面。
政府宏观调控。政府对区域发展的宏观调控可以采取引导和强化两种方式。一方面区域所有成员的政府通过协商配合共同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引导协调区域之间产业布局、城市发展布局、城市交通运输、电力通信等线状网络组织的建设,从而促进区域合作发展。另一方面政府通过行政管理手段决定成员的设立及其区位,行政主管部门参与区域内部成员的组成与管理,通过区域内部同等的成员政府部门或官方性质的机构来组织和协调区域的内部事务等。
企业区位选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经济社会最基本的生产单元,成员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源于企业,企业的行为选择对区域空间布局具有重要作用。一般而言,企业区位选择主要是通过对诸如区域政策、劳动力、技术、生态环境等投资环境分析之后决定的。大量企业共同的区位指向直接影响到区域的兴起和发展,并会进一步影响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程度和区域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区域企业发展环境,可提升地区产业能级,加强区域的对外竞争力,引导企业合理的发展集聚,驱使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最终形成区域合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