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images/flag_red.gif) 书单推荐
![](images/flag_red.gif) 新书推荐
|
|
定 价:46 元
- 作者: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
- 出版时间:2018/12/1
- ISBN:9787010199498
- 出 版 社:人民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F127
- 页码: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
- 开本:16开
![](/uploadfile/News/20160514134049304930.png)
《中国区域创新指数报告(2015-2017)》是全国首次以地级市(含副省级城市)为基本对象的区域创新评价研究,本书是2015-2017年度报告的合集。本报告是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之力共同打造,旨在以翔实的数据、科学的方法、独特的视角、审慎的思考,对我国区域创新的趋势、特征及问题进行研判,为创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参考借鉴。
本书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之力共同打造,旨在以翔实的数据、科学的方法、独特的视角、审慎的思考,对我国区域创新的趋势、特征及问题进行研判,为创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参考借鉴。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依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和《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的决定》的有关精神设立。中心以打造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平台为目标,主要承担三个方面的职能职责: 一是打造全国知名的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基地,重点围绕军民融合、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发展战略,为推动创新改革发展战略提供整体性的理论和政策支撑。 二是打造创新与发展战略人才孵化基地,培养一批富有创新精神的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具有创新改革精神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队伍。 三是打造创新与发展战略的智库基地,积极参与全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系统总结全国全省全面创新改革的有益经验,探索全面创新改革的有效机制,开展全面创新改革问题研究。 四是持续发布中国区域创新指数报告,为国家和地方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提供决策参考。
目 录
第一部分中国区域创新指数报告(2015)
中国区域创新:新常态?新动力3
第一章 中国区域创新指数:排行与评价6
一?地级市创新指数评价7
二?热点创新区域创新指数评价13
第二章 中国战略区域创新评价:多维度?新视角17
一?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创新评价17
二?京津冀区域创新评价26
三?长江经济带区域创新评价34
四?战略区域创新比较38
第三章 中国区域创新:困境与对策42
一?发展困境42
二?应对之策44
第二部分中国区域创新指数报告(2016)
创新2.0:启航新时期49
第一章 区域创新态势:变化与走向51
一?从首位引领走向区域协同51 2
二?从精英导向走向大众参与51
三?从政府主导走向多方合作52
四?从线性增长走向非线性跃升52
五?从创新要素竞赛走向创新生态竞争53
第二章 区域创新指数:排行与特征54
一?全国总体排名54
二?分地区排名58
三?分战略区域排名65
四?区域创新特征69
第三章 区域创新模式:探索与发展75
一?企业自主模式75
二?政府主导模式77
三?科研引领模式78
四?中介搭桥模式79
五?园区支撑模式80
六?网络协同模式81
七?军民融合模式82
第四章 区域创新之忧:障碍与掣肘84
一?创新领域同质竞争84
二?创新要素惰性沉淀85
三?创新资源共享困难85
四?创新跟随现象突出86
五?创新生态发育不足86
第五章 区域创新之策:调整与应对87
一?推动共生性错位创新87
二?培育跃动性创新要素87
三?优化交互型创新平台88
四?营造友好型创新生态89
五?鼓励引领式自主创新89
六?引导普惠式共享创新90
第三部分中国区域创新指数报告(2017)
创新再加速 领航新时代93
第一章 区域创新态势:新时代与新使命95
一?创新格局从争相进步到梯度发展95
二?创新面向从单域科技到全域立体95
三?创新系统从静态闭合到开放整合96
四?创新路径从个体突破到平台集群96
五?创新动能从政府主导到多元激活97
第二章 区域创新指数:排行与特征98
一?全国总体排名98
二?分地区排名105
三?分战略区域排名112
四?区域创新特征118
第三章 全面创新改革:实践与经验124
一?京津冀探索协同创新改革实践124
二?四川省探索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经验131
三?武汉市探索产业转型升级新路137
第四章 区域创新瓶颈:制约与痼疾146
一?创新管理体制条块分割146
二?创新贫困陷阱风险凸显147
三?创新行为主体缺乏联动147
四?创新成果产出贡献不足148
五?创新评价激励维度单一148
第五章 区域创新对策:应对与突破150
一?强化顶层设计,推进区域创新系统化150
二?打破锁定效应,推进创新空间协同化151
三?激发主体活力,推进创新动力多元化151
四?突出应用导向,推进创新转化高效化152
五?坚持改革创新,推进创新治理现代化153
特别说明154
附录1 中国区域创新指数报告(2016)评价指标体系及主要计算方法155
附录2 中国区域创新指数报告(2017)评价指标体系及主要计算方法159
后 记1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