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利曾是我的博士研究生,博士论文写的是《自由、人格与尊 严———青年黑格尔的承认理论》。自由、人格、尊严、承认,这是我国学 界在当下这个时代的讨论中常会用到的四个很大也很“热门”的概念。 人们都在用,但大都不甚了了,甚至有人见到讨论这样的概念就反感。 这种心理性的反应我很理解。张胜利原来的博士论文叫《相互承认中 的尊严问题》,也是集中讨论青年黑格尔的思想,我觉得可以,因为强 调相互性中的尊严问题在理论上很重要。尊严虽说着眼于人的个体 性存在,但它又一定只会发生在人与人的相互性关系之中。但后来, 他还是决心要讲自由与人格问题,认为没有了这两个概念,尊严与承 认就会被架空。 这中间围绕着论文的题目,还有多次的讨论。正是这些讨论,让 我想到一个人、特别是当一个人要写博士论文这样比较重大的问题时 所应该会有的“问题意识”。何怀宏曾把他的一本书送给了我,题目就 叫《问题意识》。他说,他所理解的“问题意识”,是指一种很强烈的精 神投入和价值关怀,然后以梁漱溟和李叔同先生为例,说明“问题中 人”的“问题”,就是一种问学的动力,能帮助我们把问题集中化、聚焦, 然后使人能把精力投入到一个中心题目上。 我是一个在常常阅读别人的文字(包括博士论文)时总不断回想 自己问题的人。也就是说,“私心”很重,无论是讲课还是审读论文,看 起来只是在说给别人听或看别人的东西,实际上关心的还是自己的问 题。所以在大学讲了35年的课了,始终也没有一个固定的讲稿,因为自己的问题总在变;有了问题,有了不断变化的问题,才需要讲给自己 听。写作也是这样,只有在写作中,自己的问题才能清晰化。那么到 底什么才是自己的问题呢?自然很多,而且在变。要说出来,等于要 给出一个规定,所以就得“想一想”。所谓“不断回想自己的问题”大概 就是这么个意思。 回想几十年前,读柏拉图的《美诺篇》时,苏格拉底说,一切研究、 一切学习都不过是回忆而已。支持他的理由就是灵魂不灭。如果我 们不相信灵魂不灭(当然,这只能是一个信不信的问题)了,回忆说是 不是就不成立了?我后来想明白了:只要一个人有了自己的问题意 识,那他就一定有了可回忆的资本,所以读书、听讲、学习、写作,就都 与自己对自己的回忆相关。正是在回忆中,我们才有了一句一句的话 要表达出来,然后还是在回忆中,又会觉得表达得不恰当,于是有了反 复的修改和论证。这都是一个自己与自己对话的过程:一个是当下 的自己,另一个就是过去的、只存在于回忆中的自己。 是不是年岁越大,可回忆的东西就越多呢?那可真不一定。因为 回忆不是一个量上的概念。回忆的深度,或者说挖掘的深度,这里主 要指的是逻辑上的追根溯源,并不受年龄所限。 所以近十来年,我是常常想起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要康德,还 是要黑格尔”之争的。差不多我们这代从事西方哲学研究的人都还记 得这场争论。我那时是一个坚定的要康德派,讲主体性,讲个体意识, 讲道德绝对命令,当然也讲人类永久和平。后来,特别到新世纪后,更 多呈现在我脑海中的还是黑格尔。仔细想想,大约与自己思想上越来 越趋于想维护住什么,而不是要争取到什么这样一种心态有关。相应 地,把“道德”转化为“伦理”,把“意识”转换为“精神”,把“主体性”转换 为“客观性”也就顺理成章了。古代希腊的“城邦制”也就在某种意义 上可以取代现在所说的“民主制”。因为“城邦”本身是一个整体,在秩 序的维护上,除了法律,还有一种“伦理精神”。而黑格尔心目中的历 史,无非讲的就是这种“伦理精神”的实现。它显然要比康德在“实践 理性”中所讲的“道德”,甚至也比《共产党宣言》中特别诱人的那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要好。尽管马克思在 《资本论》的第二版“跋”中一再强调“因此,我要公开承认我是这位大 思想家的学生,并且在关于价值理论的一章中,有些地方我甚至卖弄 起黑格尔特有的表达方式”,但我还是要说,从黑格尔到青年黑格尔或 左派黑格尔(除了马克思,还有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我们在看到他 们的思想(也许“精神”这个词更恰当)比黑格尔“多出了”一些什么的 同时,还要看到同时“失去了”一些什么。对某些人,在某种情况下, “失去”的也许比“多出”的更可宝贵。个体的成长是这样,人类的历史 也似乎是这样。至少,这是一种看问题的角度,或者理解为“问题 意识”。所以我的好几位博士生的博士论文都写的是黑格尔,特别是黑格 尔的《法哲学原理》,比如汪希的《论黑格尔法权哲学》、刘心舟的《市民 社会:从〈精神现象学〉到〈法哲学原理〉》等。我认为都是很好的博士 论文,如能出成一套,则不胜乐哉。 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张胜利的这部专著无疑会更加深人们对青年 时代的黑格尔是如何理解自由、人格、尊严、承认这些引起当代哲学家 们极大关注的哲学问题的。 这几个概念贯穿了黑格尔哲学的全部;为什么要偏偏想到“青年 黑格尔的思想研究”?这大约也就是张胜利的“问题意识”吧。 是为序。
引言 …………………………………………………………………… 1
第一章黑格尔之前西方尊严思想的演变 ………………………… 8
一、古希腊———城邦和理性下的尊严/10
二、中世纪———上帝光照下的尊严/16 三、近代———自己给自己立法的尊严/26
第二章 康德的难题和青年黑格尔的继承与批判 ……………… 36
一、康德的难题/36
二、青年黑格尔对康德实践理性的继承与批判/50
(一)伯尔尼时期———康德实践理性对黑格尔的影响/51
(二)法兰克福时期———黑格尔与康德实践理性的决裂/58
(三)耶拿伊始———黑格尔的绝对伦理和个人伦理/65
第三章 尊严的主体———耶拿精神哲学中的自我 ……………… 78
一、“人,是这黑夜”/79
(一)对费希特“自我”的批判/80
(二)黑格尔的“自我”/85
二、人是精神的存在/88
(一)智识———理论自我的确立/90
(二)意志———实践自我/98
第四章 黑格尔的承认与尊严 …………………………………… 106
一、承认的三个维度/106
(一)爱与家庭/106
(二)法与市民社会/119
(三)团结与国家/126
二、尊严的基础———相互承认中的自由/134
(一)以赛亚·伯林的两种自由/134
(二)黑格尔的社会自由/138
三、黑格尔的人格、承认与尊严/142
(一)黑格尔之前人格概念的演变/143
(二)黑格尔的人格与人的尊严实现的三个阶段/146
(三)人的尊严的维护/158
四、如何看待耶拿精神哲学“相互承认中的尊严问题”/165
第五章 黑格尔之后 ……………………………………………… 168
一、“劳动异化”与马克思的尊严观/168
二、克尔凯郭尔的“选择自我”与尼采的“超人”/178
三、保护和尊重人的尊严/191
结语 ………………………………………………………………… 206
附录 《实在哲学Ⅱ》“依其概念的精神”部分的译文 …………… 208
依照其概念的精神/208
意志/216
参考文献 …………………………………………………………… 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