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文学出版社自一九五一年成立起,就承担起向中国读者介绍优秀外国文学作品的重任。一九五八年,中宣部指示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筹组编委会,组织朱光潜、冯至、戈宝权、叶水夫等三十余位外国文学权威专家,编选三套丛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丛书”“外国古典文艺理论丛书”“外国古典文学名著丛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与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根据“一流的原著、一流的译本、一流的译者”的原则进行翻译和出版工作。一九六四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成立,是中国外国文学的*高研究机构。一九七八年,“外国古典文学名著丛书”更名为“外国文学名著丛书”,至二〇〇〇年完成。这是新中国第一套系统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的大型丛书,是外国文学名著翻译的奠基性工程,其作品之多、质量之精、跨度之大,至今仍是中国外国文学出版史上之*,体现了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界、翻译界和出版界的*高水平。
历经半个多世纪,“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在中国读者中依然以系统性、权威性与普及性著称,但由于时代久远,许多图书在市场上已难见踪影,甚至成为收藏对象,稀缺品种更是一书难求。
“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的封面为网格图案,因而被藏书者称为“网格本”。“网格本”问世几十年来,收到几代读者的喜爱,为外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增进中外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贡献,堪称对新中国读者影响*大的外国文学丛书之一。
在中国读者阅读力持续增强的二十一世纪,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空前频繁的新时代,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人民文学出版社决定再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合作,以“网罗经典、格高意远,本色传承”为出发点,优中选优,推陈出新,出版新版“外国文学名著丛书”。
值此新版“外国文学名著丛书”面世之际,人民文学出版社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谨向为本丛书做出卓越贡献的翻译家们和热爱外国文学名著的广大读者致以崇高敬意!
编委会名单
(以姓氏笔画为序)
1958—1966
卞之琳 戈宝权 叶水夫 包文棣 冯 至 田德望
朱光潜 孙家晋 孙绳武 陈占元 杨季康 杨周翰
杨宪益 李健吾 罗大冈 金克木 郑效洵 季羡林
闻家驷 钱学熙 钱锺书 楼适夷 蒯斯曛 蔡 仪
1978—2001
卞之琳 巴 金 戈宝权 叶水夫 包文棣 卢永福
冯 至 田德望 叶麟鎏 朱光潜 朱 虹 孙家晋
孙绳武 陈占元 张 羽 陈冰夷 杨季康 杨周翰
杨宪益 李健吾 陈 燊 罗大冈 金克木 郑效洵
季羡林 姚 见 骆兆添 闻家驷 赵家璧 秦顺新
钱锺书 绿 原 蒋 路 董衡巽 楼适夷 蒯斯曛
蔡 仪
2019—
王焕生 刘文飞 任吉生 刘 建 许金龙 李永平
陈众议 肖丽媛 吴岳添 陆建德 赵白生 高 兴
秦顺新 聂震宁 臧永清
(节选)
这是一部有质感的厚重的文学书,更是一部有风景的书。它不仅涵盖了历史、民族、乡村、爱情等众多题材,还有着各种各样的人生风景。这里所说的风景既有自然风景的意思,还有情感、思想、伦理、哲学的意义,更有审美诗学的创新。打开这部《布宁中短篇小说选》(以下称《小说选》),社会世相、情感纠葛、生命死亡、人生“暗径”等这些打着这位艺术家和思想家鲜明烙印的主题以及充满哲学、美学、伦理学意蕴的气息就会扑面而来。《小说选》共收入了作家不同时期创作的中短篇小说二十部,它们题材各异,风格不同,有着不一样的诗意,但都是小说精品。书的作者就是诗人、小说家伊凡·阿列克谢耶维奇·布宁。
布宁出生在俄罗斯中部沃罗涅什市叶列茨克县一个古老显赫却日渐破败的小庄园贵族家庭。布宁十九岁时出走他乡,一生在外漂泊,心中装着整个民族和世界。一九二〇年,他移居法国巴黎,永远离开了俄罗斯大地。这些经历既滋润、磨砺了他的人生,也使他的精神追求格外令人注目:他推崇过民粹主义、托尔斯泰主义,亦在基督教和佛教学说中寻求生命的奥秘和存在的意义。丰厚的庄园文化积淀,动荡、漂泊的人生,自由、独立的精神人格,丰盈宏大的情感世界,成为布宁创作厚重的文学生命基因。他敏锐精细的观察力,丰富深刻的想象力以及令人惊叹的文学创作的整体感与穿透力,亦强化了他对艺术卓越性的追求和一种高雅、纯净的品质,造就了其沉静、隽永、精致的写作风格。
布宁创作中体量最大、最有成就的文体类型是中短篇小说,也是他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因由所在。长达六十六年的文学生涯奇巧地分成了俄罗斯时期和巴黎时期的各三十三年。无论在俄罗斯,还是在法国,布宁从来生活在历史中,回望与记忆是其小说创作最重要的题材和思想资源。早已成为历史的人生过往对他有着强大的魔力,一直深陷在个人经验之中的布宁,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他的人生经验当作一种书写模式不断地重复,他不断咀嚼人生经验的沉重与苦难,反复记录在人生跋涉和追寻中的不同思索,真诚书写他的历史思考、生命认知、情感体验与精神追求。《小说选》里的作品大体涉及了三个题材:乡土文化、爱情生活、生命存在。以题材作区分并不是要提示大家布宁都写了些什么,而是为了告诉读者,作家是如何通过这些题材介入现实并抵达生活和生命的纵深和隐蔽之处并表达他的审美判断的。
布宁在乡村出生,青少年时期一直在乡村生活,那是他的生命和文学扎根的地方。作家深切地认识到,若没有对乡村人文景观的探察,没有对乡村和农民文化根性的认知,便难能真切、深刻地了解俄罗斯人的生活习性和精神状态,无法认知俄罗斯社会的本质和俄罗斯的民族性格。乡村文化、贵族与农民、民族与历史,构成了布宁乡土小说叙事话语的重要内容。他的乡土小说是为渐趋衰颓的俄国贵族文化“绿洲”献上的一首首凄婉的“情歌”。“情歌”既是他乡土小说的表意策略,也是一种话语建构,既提供了认知方式,又呈现了价值判断。
爱情是《小说选》中另一个重要题材。两性之间的情事始终是文学写不尽的审美资源,究其因,绕不过“这世间情为何物”的永恒追问。布宁爱情小说的叙事支点不在曲折动人的故事上,而恰恰是在情感上,情感是他最为珍视、最为用力的地方。情与欲的纠缠,情与理的碰撞,情与梦的交织,在小说中演绎出无尽的两性生命风景,展现出诡异、芜杂、错位甚至悲怆的人性。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欧洲畅行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生活在巴黎的布宁并不陌生。他不仅接受了泛性论观念,还以对人的性心理探求的文学尝试彻底瓦解了俄罗斯“黄金世纪”文学对爱情书写的历史社会学、伦理学传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成了他冲破俄罗斯文学精神传统的一个思想武器,也许我们可以说,《米佳的爱情》是俄罗斯第一部遵从这一学说的爱情言说。布宁对人类个体情感、理智、生命、存在、死亡等的文化人类学思考,开启了俄罗斯文学的历史性变革进程。布宁笔下的爱情唯美唯情,我们似乎很难读到类似忠贞、献身、崇高之类有关爱的品质的书写,读者更多看到的是一种没有缘由、源自生命本源的两性之恋。小说的叙述层面定格于日常生活,旨在呈现爱情中男女的生存状态。小说中陈述性的语言似显平淡,全然没有激动人心的情节,没有好看的细节,更没有大肆渲染的文字。沉浸于个人回顾的叙述格调以一种静观的姿态娓娓道来,既不同于理想主义的咏赞,也有异于义愤填膺式的批判,那是对社会历史话语解构的一种方式。
布宁的中短篇小说生活质地丰满,细节缜密,精神坚实,情感充沛,读起来让人觉得醇厚绵长。他的小说中有着丰满的生活血肉,有着对生活细节的高度关注。一篇哪怕是很短的小说也都写得细密鲜活,生机盎然。通过细节的堆积来构筑情节、塑造人物并弥漫一种意蕴。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拥有耐人寻味的意旨,蕴藏着各种智慧的机趣,饱含着巧妙的审美韵致。无论视角的选择,叙述节奏的控制,内在结构的安排,叙事张力的铺设,人物关系的处理都精细、巧妙、得体。小说承载的精神意蕴更是让人辗转不已,玩味再三。他的小说能激活我们内在的心智并让我们产生思想交锋的欲望。布宁把文学的叙述、语言、感觉和个人独特的情感体验推到了极致,以表现现实生活中那些陌生化的、不确定的、多变的情感和心理经验。布宁走的是一条与众不同的,却又汲取众长的现实主义之路,在小说叙事的艺术形式上有了更深入的探索,或者说更纯粹的探索。
布宁的每一篇小说中几乎都有非常重要的、富有诗意的风景描写,人物的生命状态、心理情感、行为思想的描叙都有不可或缺的“风景塑形”的支撑,呈现出深沉、高雅的审美品质。作家将大自然转化成一种审美资源,转化成诗,将爱与美的色彩浸染其中,时而清逸浪漫,时而欢快灿烂,时而灰色阴沉,时而抑郁伤感,色彩斑斓,情感丰富。
随着岁月的流逝,布宁小说创作的价值和意义日益闪烁出特殊的价值和光芒,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史因为布宁的存在才有了格外厚重的分量。作家以一个多甲子的小说人生为读者铸造了堪称理想的审美坐标:为了民族和人类未来的伟大的文学。一个充满生命大爱和人生大智慧的作家是永远的作家,俄罗斯出类拔萃的作家有很多,但布宁只有一个。我们喜爱和尊重布宁,也是喜爱和尊重思想深邃、品格崇高、审美精致的文学,也是喜爱和尊重超越时代的伟大的俄罗斯文学的历史。
——张建华
作者:伊凡·阿列克谢耶维奇·布宁(1870—1953),以诗人的身份登上文坛,并多次获得“普希金奖”,主要文学成就在小说领域。俄罗斯皇家科学院十二位名誉院士之一,俄罗斯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33)。
译者:陈馥:新华社高级翻译,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译有《俄罗斯民间故事选》、《奥勃洛莫夫》《大堂神父》等作品,最重要的译著是四卷本的《布宁文集》,教会学校的经历使其更精准地把握了布宁小说中的宗教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