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第二版)按照本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与技术型人才。本书对物理化学概念的深度要求不高,但有广度。
全书除绪论外共10章,其中第1至第5章为热力学部分,包括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化学平衡、相平衡;第6章电化学中既有热力学部分,也有动力学部分;第7章化学动力学基础则为典型动力学部分;第8至第10章分别为表面现象、溶胶和大分子溶液,主要是应用化学热力学来解决实际系统的问题,属于化学热力学的应用。
本书可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化学专业及相关专业学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化工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这是应用型本科化学课程联编教材,经过多年使用,综合使用单位意见进行修订,更加突出应用型本科化学教学特色。
随着中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教材的改革、更新也层出不穷,但在教材的使用上也常常会出现一些困难。有的教材编写的理论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篇幅大,涉及内容多;有的教材因学时少,内容也相对较少。大部分教材都是以讲解理论为主,而物理化学除了有很强的理论性外,也有很强的实用性,如果两者都兼顾,势必会使得教材编写的内容太多。但如果只注重实用性,编写内容虽然可大大减少,却又会使学生只看到了问题的表象,而看不到问题的本质,无法发挥其创造性。
这次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组织编写的这套教材则是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编写的新思路。这套教材定位为应用型本科的培养层次,突出实用、适用、够用和创新的“三用一新”的特点。它虽不同于普通高校的本科教材,但又不偏离本科教学的基本要求,淡化学术研究成分,在编排上要求先易后难,既要低起点,又要有坡度、上水平,更要进一步强化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增加案例教学。
本着上述思路,本教材在内容上作了一些调整,前几章的理论性强,编写时力求适用、够用,避开一些深奥的推理过程,注重结果的使用;后几章编写时结合生产实际,结合应用,增加案例。
这次编写的教材,参编的老师来自不同专业,大家都曾面对过不同生源的学生,了解学生的需求,本着以上述基本思想为指导,结合本专业特点,共同融合,终得此书。
本教材由南京中医药大学徐飞任主编,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雷雪峰、南京中医药大学邵江娟、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吕京美、湖北中医药大学陈振江、聊城大学东昌学院陈桂芳任副主编。教材编写的分工情况如下:其他参与教材编写的老师还有武汉工商学院何武强、南京中医药大学吕翔、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张洪江、河南中医学院苑娟、宿江学院王晴、辽宁科技学院吕晓姝、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赖艳等。同时对《物理化学》第一版教材编写付出辛勤劳动的老师表示忠心的感谢。
当然,书中难免有一些不到之处,有些设想还没有全部体现在教材中,希望通过今后的教学实践,找出不足,加以完善。也希望各位同行在参看了本书后,提出宝贵意见,我们编写组一定会虚心接受,并对此衷心地表示感谢。
徐飞,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主持国*级部省级等项目5项,企业攻关项目2项,主要参与国*级等项目15项,发表论文4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授权专利及软件著作权3项。主编、副主编国家规划教材4部,参编行业规划教材16部。获教育部教指委及校级教学类奖项8项,入选“江苏省双创计划”“科技副总”项目,入选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获市级创新创业大赛奖项1项,指导本科生及研究生获省级、校级创新创业类奖项9项
第0章绪论(1)
0.1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目的和内容(1)
0.2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2)
0.3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方法(3)
0.4气体的性质(4)
0.4.1理想气体(4)
0.4.2摩尔气体常数(5)
0.4.3混合理想气体(6)
0.4.4真实气体与范德华状态方程(7)
0.5物理化学在生产上的作用(11)
第1章热力学第一定律(12)
1.1热力学概论(12)
1.1.1热力学的基本内容(12)
1.1.2热力学的方法和局限性(12)
1.2热力学基本概念(12)
1.2.1系统与环境(12)
1.2.2系统的性质(13)
1.2.3热力学平衡态(13)
1.2.4状态与状态函数(13)
1.2.5过程与途径(14)
1.2.6热与功(15)
1.3可逆过程(16)
1.3.1功与过程(16)
1.3.2准静态过程(18)
1.3.3可逆过程的定义与特征(19)
1.4热力学第一定律(19)
1.4.1热力学能(19)
1.4.2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达式(20)
1.5焓(20)
1.5.1等容热(20)
1.5.2等压热(21)
1.6热容(22)
1.6.1热容的概念(22)
1.6.2等容热容(22)
1.6.3等压热容(22)
1.6.4热容与温度的关系(23)
1.7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的应用(23)
1.7.1焦耳汤姆逊实验(23)
1.7.2理想气体的Cp与CV的关系(24)
1.7.3理想气体的等温过程(25)
1.7.4理想气体的绝热过程(26)
1.8相变焓(28)
1.8.1相变焓的概念(28)
1.8.2相变焓与温度的关系(29)
1.9反应焓(30)
1.9.1等容反应热与等压反应热(30)
1.9.2热化学方程式(31)
1.9.3盖斯定律(31)
1.10几种热效应(32)
1.10.1生成焓(32)
1.10.2燃烧焓(33)
1.10.3溶解焓和稀释焓(34)
1.11反应焓与温度的关系——基尔霍夫定律(35)
1.12节流膨胀——实际气体的热力学能和焓(36)
1.12.1节流膨胀概述(36)
1.12.2焦耳汤姆逊系数与实际气体的热力学能和焓(37)
本章小结(37)
思考题(38)
习题(39)
第2章热力学第二定律(42)
2.1自发过程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经验叙述(42)
2.1.1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42)
2.1.2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经验叙述(43)
2.2卡诺循环与卡诺定理(44)
2.2.1热机效率(44)
2.2.2卡诺循环(44)
2.2.3卡诺定理(45)
2.3熵的概念——熵与熵增原理(47)
2.3.1可逆循环过程与可逆过程的热温商(47)
2.3.2不可逆循环过程与不可逆过程的热温商(48)
2.3.3熵增原理(49)
2.4熵变的计算(50)
2.4.1理想气体单纯pVT变化过程(50)
2.4.2理想气体混合过程(52)
2.4.3实际气体、液体或固体单纯pVT变化过程(53)
2.4.4相变过程(53)
2.5热力学第三定律(54)
2.5.1热力学第三定律的叙述(54)
2.5.2规定摩尔熵和标准摩尔熵(55)
2.5.3化学反应过程的熵变(55)
2.5.4熵的物理意义(56)
2.6亥姆霍兹自由能与吉布斯自由能(57)
2.6.1亥姆霍兹自由能(58)
2.6.2吉布斯自由能(59)
2.6.3吉布斯自由能变的计算(59)
2.7热力学状态函数之间的关系(62)
2.7.1热力学基本方程(62)
2.7.2麦克斯韦关系式(63)
本章小结(64)
思考题(64)
习题(65)
第3章多组分系统热力学(68)
3.1偏摩尔量(68)
3.1.1偏摩尔量的定义(68)
3.1.2偏摩尔量的集合公式(69)
3.1.3吉布斯杜亥姆公式(69)
3.2化学势(70)
3.2.1化学势的定义(70)
3.2.2化学势判据(71)
3.3气体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化学势(72)
3.3.1理想气体的化学势(72)
3.3.2非理想气体混合物的化学势——逸度的概念(72)
3.4稀溶液中的两个经验定律(73)
3.5理想液态混合物(73)
3.6理想稀溶液中各组分的化学势(74)
3.6.1理想稀溶液的定义(74)
3.6.2理想稀溶液中任一组分的化学势(75)
3.7实际溶液中各组分的化学势(75)
3.8化学势的应用——稀溶液的依数性(76)
3.8.1蒸气压下降(76)
3.8.2沸点升高(76)
3.8.3凝固点降低(77)
3.8.4渗透压(78)
本章小结(79)
思考题(79)
习题(80)
第4章化学平衡(82)
4.1化学反应的方向和平衡条件(82)
4.1.1化学反应的平衡条件(82)
4.1.2化学反应的亲合势(83)
4.2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83)
4.2.1气相反应的平衡常数(83)
4.2.2液相反应的平衡常数(86)
4.3化学反应的等温方程(86)
4.3.1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吉布斯自由能(86)
4.3.2化学反应的等温方程(87)
4.3.3ΔrGm的计算(88)
4.4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90)
4.4.1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90)
4.4.2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92)
4.4.3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93)
本章小结(94)
思考题(94)
习题(95)
第5章相平衡(100)
5.1基本概念(100)
5.1.1相(100)
5.1.2组分数(100)
5.1.3自由度数(102)
5.1.4相律(102)
5.2单组分系统相图(103)
5.2.1水的相图(104)
5.2.2硫的相图(106)
5.2.3克拉贝龙克劳修斯方程概述(106)
5.2.4超临界流体萃取(108)
5.3二组分气液平衡系统(109)
5.3.1理想溶液压力组成图(109)
5.3.2理想溶液温度组成图(111)
5.3.3非理想溶液的px图和Tx图(112)
5.3.4精馏原理(114)
5.3.5完全不互溶液体系统——水蒸气蒸馏(115)
5.4二组分液液平衡系统(116)
5.5二组分液固平衡系统(118)
5.5.1生成简单低共熔混合物相图(118)
5.5.2形成化合物的二组分系统相图(122)
5.5.3二组分部分互溶的系统相图(124)
5.6三组分系统(125)
5.6.1三组分系统的组成表示法(125)
5.6.2部分互溶三液体系统(127)
5.7分配定律及其应用(128)
5.7.1分配定律(128)
5.7.2分配定律的应用——萃取(129)
本章小结(130)
思考题(130)
习题(130)
第6章电化学(133)
61电化学体系及法拉第定律(133)
611电化学体系(133)
612法拉第定律(134)
62离子的电迁移和迁移数(135)
621离子的电迁移现象(135)
622离子的迁移数(137)
63电解质溶液的电导(139)
631电导、电导率与摩尔电导率的概念(139)
632电解质溶液的电导测定(140)
633电导率、摩尔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141)
634离子独立移动定律和离子的摩尔电导率(142)
64电导测定的应用(143)
641检测水的纯度(143)
642弱电解质的解离度及解离常数的测定(143)
643难溶盐的溶解度(或溶度积)的测定(144)
644电导滴定(144)
65电解质溶液的活度、活度系数及德拜休克尔极限公式(选学内容)(145)
651平均离子活度和平均离子活度系数(145)
652离子强度(147)
653德拜休克尔极限公式(148)
66可逆电池与惠斯通标准电池(149)
661原电池(149)
662可逆电池(149)
663惠斯通标准电池(150)
67原电池热力学(151)
671由可逆电动势计算电池反应的摩尔吉布斯自由能变(151)
672由原电池电动势的温度系数计算电池反应的摩尔熵变(151)
673电池反应摩尔反应焓的计算(151)
674原电池可逆放电反应过程的可逆热(151)
675能斯特方程(152)
68电极电势和电池的电动势(153)
681标准氢电极(153)
682电极电势(154)
683原电池电动势的计算(156)
6.9极化作用和电极反应(157)
6.9.1极化作用与极化曲线(157)
6.9.2去极化作用(158)
本章小结(159)
思考题(159)
习题(159)
第7章化学动力学基础(162)
71基本概念(162)
711化学反应速率(162)
712化学反应机理(163)
713质量作用定律(164)
72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165)
721反应级数(165)
722零级反应的动力学方程及其特征(165)
723一级反应的动力学方程及其特征(166)
724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及其特征(168)
725反应级数的确定(169)
73几种典型的复杂反应(171)
731对峙反应(可逆反应)(171)
732平行反应(173)
733连串反应(连续反应)(174)
74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175)
741范特霍夫经验规则(176)
742阿仑尼乌斯公式(176)
743活化能(176)
75复合反应的速率方程(178)
751复合反应速率的近似处理方法(178)
752链反应(180)
76反应速率理论概述(182)
761碰撞理论(182)
762过渡状态理论(183)
77溶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186)
78催化作用(187)
781催化作用的基本特征(187)
782单相催化反应(188)
783多相催化反应(189)
79光化反应(189)
本章小结(190)
思考题(191)
习题(191)
第8章表面现象(194)
81表面现象概述(194)
811比表面吉布斯自由能与表面张力(194)
812表面张力的影响因素(195)
813研究表面现象的热力学准则(196)
82润湿与铺展(197)
821润湿作用(197)
822液体的铺展(198)
83高分散度对物理性质的影响(198)
831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拉普拉斯方程(198)
832高分散度对蒸气压的影响(200)
833高分散度对溶解度的影响(201)
834高分散度对熔点的影响(201)
835亚稳态现象(201)
84溶液表面的吸附(202)
841溶液表面的吸附现象(202)
842吉布斯吸附等温式及其应用(202)
85表面活性剂(203)
851表面活性剂的分类(203)
852亲水亲油平衡值(203)
853表面活性剂的作用(205)
86气固表面上的吸附(208)
861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208)
862气固表面吸附等温线(209)
863弗罗因德立希经验式(209)
864单分子层吸附理论——朗格缪尔吸附等温式(210)
865多分子层吸附理论——BET吸附等温式(211)
87固液界面上的吸附(212)
871分子吸附(212)
872离子吸附(213)
873固体吸附剂(213)
88粉体的性质(214)
881粉体的比表面积(214)
882粉体的微粒数(215)
883粉体的密度(215)
884粉体的空隙率(215)
885粉体的吸湿性(215)
886粉体的流动性(216)
阅读材料(216)
本章小结(218)
思考题(218)
习题(219)
第9章溶胶(220)
91胶体化学概述(220)
92分散系统的分类及其特征(221)
921分散系统的分类(221)
922溶胶的基本特征(222)
93溶胶的制备与净化(222)
931制备溶胶的途径与必要条件(222)
932分散法制备溶胶(222)
933凝聚法制备溶胶(223)
934均匀溶胶的制备(224)
935溶胶的净化(224)
94溶胶的光学性质(225)
941光的吸收、散射与反射(225)
942瑞利公式(225)
943溶胶的颜色(226)
944比浊分析法的基本原理(226)
945超显微镜法测定胶体粒子的大小(227)
95溶胶的动力学性质(227)
951布朗运动(227)
952扩散(228)
953沉降(228)
954沉降平衡(229)
955溶胶的渗透压(229)
96溶胶的电学性质(229)
961电动现象(229)
962溶胶粒子的带电原因(231)
963扩散双电层和溶胶的稳定性(231)
964胶团的结构(232)
965电泳的计算和测定(233)
97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234)
971溶胶的动力学稳定性和聚结不稳定性(234)
972电解质对溶胶的聚沉作用(235)
973其他因素对溶胶聚沉的影响(236)
本章小结(236)
思考题(237)
习题(237)
第10章大分子溶液(239)
101大分子化合物的结构(239)
1011大分子化合物的结构特点(239)
1012大分子化合物的平均摩尔质量(240)
102大分子溶液概述(241)
1021大分子溶液的基本性质(241)
1022大分子溶液对溶胶的作用(242)
103大分子电解质溶液(243)
1031大分子电解质概述(243)
1032大分子电解质溶液的电学性质(244)
1033大分子电解质溶液的稳定性(246)
1034大分子电解质溶液的相互作用(246)
104大分子溶液的渗透压(246)
1041大分子溶液的反常渗透压(246)
1042渗透压测定大分子的平均摩尔质量(247)
1043唐南膜平衡(247)
105大分子溶液的黏度(249)
1051黏度的定义和表示方法(249)
1052大分子溶液黏度概述(250)
1053大分子电解质溶液的黏度(252)
1054流变性简介(252)
106凝胶(254)
1061凝胶的分类(254)
1062凝胶的结构(254)
1063胶凝作用和影响因素(255)
1064干胶的溶胀和影响因素(255)
1065离浆和触变(256)
本章小结(256)
思考题(257)
习题(257)
附录(258)
附录A国际单位制(SI)(258)
附录B一些物质的摩尔定压热容与温度的关系(101 325 Pa)(260)
附录C一些有机化合物的标准摩尔燃烧焓(298 K)(260)
附录D一些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自由能、标准摩尔熵
及标准摩尔定压热容(298 K)(261)
参考文献(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