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个暮春午后,看到了陈达老师桌子上那个指纹钮印章,那么通透灵光的石材长着那么尖锐的一个钮头,刻什么别的都不合适,就好像天然是为了留下陈达老师两个那么细腻动人的指纹。面对一个奇妙得仿佛灵光一闪的雕刻,你会觉得语言那么苍白。
做口述史,为我提供了一个极其难得的机会,走出书斋,走到那些每天只喜动手、不好动口、基本不动笔的手艺人工作室里,去体验一段并不流畅,但满是地气的另一种充实的生活,那里面艰辛与欣喜始终共行。如果不是靠着一点脚勤口勤,我很难想象还有像他们那样的生活世界。哪怕是面对面的交流,石雕艺人在口述自己的历史时,我仍然会觉得他们那里有太多信息还没来得及甚或从来没有细梳保存就已经不在了。他们的早年作品与生活大多也只剩一个轮廓,他们也大多没有保存的意识。如果不是我们这些多少有点鲁莽的外来访问者,生硬地闯进他们的生活,用极其有限的文字,保存一点点即将消逝的记忆和信息,恐怕他们中的很多人很多事就要自然消散于风中了。如果这个粗陋的口述史,还能够有一点参考价值,甚至还能够幸运地激起个别后来者参与记录的热情,那算得上是幸甚至哉了。
本书仅仅载录了十六位艺人的口述史,只是沧海一粟。在开篇之前,容我交待一点相关背景。
相对于福建而言,台湾的文化开发和发展较滞后。从元代开始,在行政管辖上台湾就直接划入福建,所设澎湖巡检司隶属泉州路。清代康熙帝统一台湾后直接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的发展过程其实不妨可看作是一段不断移民的历史。目前台湾有二千三百多万人口,其中17世纪之前就居住在台湾的反而变成了占人口比例很小的少数民族,仅占百分之二的人口比例。在移民中,福建移民又是主体。如果仅从生活习俗的基本状况来看,福建与台湾的关系用密切已经不足以形容。可以这样说,两岸的民间信仰与物质文化传统基本没有什么区别,这从两岸工艺美术的文化主体可以看得出来。作为一个闽南人,我到过台湾几次,从语言表达到生活习惯,一点都没有觉得是到了异乡,跟回老家的感觉基本上不存在差别。这次做了一个初步的石雕口述史,更是加深了我的基本印象和认识。
福建的石雕主要有两个大体上相互独立的系统。一个是以惠安石雕为代表的以建筑石刻为主的大型石雕,主要以坚硬的花岗石、大理石、青石、砂石为基本雕刻材料。另一个是以福州寿山石雕为代表的以赏玩工艺为主的小型石雕,主要以软彩石如福州的寿山石为基本雕刻材料。因为雕刻的材质、内容、功用与服务对象的差异,这两个系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惠安石雕更多考虑应用性功能,而寿山石雕对艺术性相对考量更多一些。因此,寿山石雕的创作风格比较多样,流派名家纷呈,发展的历程也会比较多姿多态一点。清末民初寿山石雕有东门派西门派之分,当代更是有学院派的气象万千。寿山石雕由于有大量文化人的参与,不论收藏、鉴赏,还是评论,也都有一定的规模,因此也留下了比较丰富的资料与历史。
目前,福州有大大小小的寿山石雕集市几十个,同时还是世界软彩石的重要集散地,寿山石雕也是目前福州最突出的一个文化产业、一张文化名片。因此,我在做口述史时也就明显给予倾斜,把主要的篇幅放在寿山石雕艺人的访谈上。而惠安石雕则只选择了四位艺人。很长一段时间,石雕是惠安县重要的支柱产业,虽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个行业在惠安全县所占经济比重有所下降,但从就业人口的规模以及文化影响来看,它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长远的发展意义不容小觑。惠安县崇武镇五峰村被誉为中国南派石雕第一村,是南派石雕的发源地,也是惠安首富村,村工业区被原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全国乡镇企业示范区,它不仅是国内的重要石雕重镇,也是世界闻名的石雕之乡。张建奎是改革开放后五峰村经济腾飞时期的一位重要领导人,担任了十三年的村干部,做了两届的村主任和村支书。他是数代家传的石雕艺人,也是惠安石雕红色题材的重要开创者。王向荣是至少第五代的家族传承石雕艺人,也是致力于石雕产业文化升级的代表性人物,创建并主持设计了中国首个独立的石雕艺术馆鼎立艺术馆,举办过有相当影响力的国际石雕交流展。孔武战则是来自河南已落户崇武三十年的石雕艺人,是一位风格独特、勇于探索的代表性人物。蒋清兰是五峰村蒋氏族群有数代家传的一位女雕刻师,她是在影雕上有影响力的后起之秀。
台湾石雕口述史只做了小型石雕一位,大型石雕一位,分别是寿山石雕的宋岗,以及跟从惠安艺人学过艺的李明龙。台湾的工艺石雕不论是大的还是小的,其文化主要来源就是惠安石雕和福州石雕。惠安石雕传到台湾比较早,一直是台湾建筑石雕的主体,而寿山石雕真正出现专业艺人则是1949年之后的事了。目前来看,整体上以惠安石雕为主体的台湾建筑工艺石雕这个行业,基本不再有新的艺人加入,而原来从事这个行业的也基本只做经营管理,手艺大多交给惠安石雕艺人来做。估计除了专业艺术院校作为雕塑艺术门类而保留了少数纯艺术创作外,传统石雕手艺将来可能会在台湾消失。同样,台湾寿山石雕也只有很少的人参与,2017年才开始有专门的印钮雕刻比赛。在宋岗先生看来,这样的比赛,参加者都还不够全力以赴,以至于即使自己已经做好了参赛的作品,仍然会打消再次参赛的愿望。基于这些情况,台湾艺人的口述史相应就做得比较少了。
相较于福建,无论台湾的石雕工艺如何地不发达,但有一点值得福建石雕界永远尊重与纪念:福州、惠安的石雕工艺,有今天这么好的发展水平与市场规模,离不开台湾的推动。1992年福建与台湾小三通以来,台湾市场绝对是最重要的推手,为这两个地方的石雕行业插上了经济腾飞的翅膀。
徐东树
前 言···················································1
第一章 寿山石雕艺术·······································3
第一节 寿山石雕艺术概述···································5
第二节 寿山石雕艺术口述史·································8
一、林亨云:没有决心、耐心和信心做不出好作品。············8
二、陈达:普通的石头也可以开出美丽的花。·················19
三、林飞:最重要的是整体。·······························27
四、黄丽娟:最美的题材就在你面前。·······················38
五、潘惊石:找自己喜欢的东西来刻。·······················48
六、郑幼林:用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60
七、王一帆:一辈子用心做减法。···························71
八、刘爱珠:迈步在探寻美的漫漫路上。·····················82
九、何马:一世开风气,三生结玉缘。·······················93
十、陈为新:不再追求刻意的新和奇。······················104
第二章 惠安石雕艺术·····································117
第一节 惠安石雕艺术概述·································119
第二节 惠安石雕艺术口述史·······························121
十一、张建奎:小我当随大时代。··························121
十二、王向荣:学习力,就应该跟吃饭一样。················132
十三、孔武战: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143
十四、蒋清兰:我是一个简单做事的人。····················153
第三章 台湾石雕艺术·····································165
第一节 台湾石雕艺术概述·································167
第二节 台湾石雕艺术口述史·······························169
十五、李明龙:手头的功夫和心里的功夫联系在一起才能算创作。·························································169
十六、宋岗:将寿山石由工艺品变成艺术品。················179
参考文献·················································190
后 记·················································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