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川隆自幼酷爱中国书法,长期从事汉字艺术、刀笔合一的实践和基础理论研究,在大理石上由传统刻字换新为留墨石刻技艺,先后创立乐帮龙华留墨刻石社、上海刻道书画院,《解放日报》报道曾赞誉留墨石刻充分体现了上海科技文化发达的特征,曾获上海市优秀发明奖。留墨石刻于2007年列入徐汇区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书收录作者关于非遗项目留墨石刻、书法、传拓等研究文章和相关媒体报道,并配有数十幅非遗留墨石刻作品,是作者在留墨石刻方面研究成果和报道的一次汇集。
★非遗项目留墨石刻传承人胡川隆先生
多年思考、实践成果与报道结集
★新时代汉字艺术演变发展的一次探索
★龙华宝地,孕育刻道新说;上海非遗,见证留墨石刻
前 言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在位于龙华的上海大理石厂学习时,发现在大理石上可以恰到好处地表现书法、刻字的自然墨色之美,这无疑预示着中国汉字发展史上继甲骨、青铜、竹简、木简、碑石、花乳石等不同汉字载体转换演变之后的又一次创造性转化。1995年,我从上海金山农民画院陶艺研究所的本地陶版材料上获得启发,开拓了集自书、自刻、自拓于一体的上海陶版彩拓系列新品种。1997年,因上海大理石厂濒临倒闭,我成立了乐帮龙华留墨刻石社,以大理石为载体,融合传统书刻,杂交培育出了新一代留墨石刻、刻道、字道。因我于2009年退休,2010年,乐帮龙华留墨刻石社转为上海刻道书画院。通过刀笔合一、书刻同道的不断实践,我反复论证了书刻相对论,从而打开了汉字艺术与汉字科学相互交融发展的大门。
简而言之,留墨石刻是传统书刻文化在改革开放新时代中发展出来的新成果;书刻相对论的提出,为科学构建完整的汉字艺术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上海刻道书画院
徐汇区非遗项目留墨石刻传承人 胡川隆
2021年6月12日于龙华社区
胡川隆,1949年生于上海,自幼酷爱中国书法,长期从事汉字艺术,刀笔合一的实践和基础理论研究,在大理石上由传统刻字换新为留墨石刻技艺,先后创立乐帮龙华留墨刻石社、上海刻道书画院,留墨石刻于2007年列入徐汇区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曾获上海市优秀发明奖。
目 录
前言
胡川隆留墨石刻简历
书刻相对论刻道与书法的辩证统一
字道论殷墟甲骨文字、刻道、书法三者关系之我见
千年龙华汉字刻道三景
留墨石刻
留墨石刻浦江两岸轨迹
文房第五宝胡川隆和他的留墨刻镇纸
留墨石刻 留下佳话
载体以木为主,是中国刻字艺术发展的方向吗
龙华刻道十二钱图
刀笔合一,书刻同道
书法留墨石刻作品
一刀一笔走江湖,一心一意传古意探访非遗项目留墨石刻传承人胡川隆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