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北京》是“京名片”丛书的第一部,是介绍北京历史文化的概要性读物。全书共有6篇专题,涉及北京建城、建都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文化演变过程;皇家园林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坛庙文化的礼制特征;北京四合院的结构布局以及象征意味;有代表性的京味文化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分析。各专题自成体系,又互相联系,多方面,多角度地展示了北京历史文化特征。
《初识北京》从宏观角度介绍了北京建城、建都的历史发展轨迹;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的北京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生特征;诠释了北京人文景观的政治意义和文化蕴含;通过都城文化、建筑文化和语言文化等,揭示北京城的中华文化交融意义。
《初识北京》每个专题既有宏观概览,又有微观分析。每个专题都从缘起、特征、变迁、功用、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侧重对历史和文化两方面意义的挖掘和阐释。全面描绘了作为儒家文化、皇权文化、京师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文化综合体的都城形象。
题为《京名片》的系列丛书,是北京化工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推出的北京历史文化教育书籍。这套丛书由《初识北京》《古都北京》《博物北京》《山水北京》一《院落北京》等5部书籍组成,从古都的时代性和历史性、“没有围墙的北京博物馆”的大博物馆性、作为五朝古都的山水形胜之要的历史地理性以及古都北京城市立体布局的儒家礼制文化性等多个角度切入,深入反映北京历史的人文性和文化精神,反映北京历史文化的融合性和包容性特征,诠释北京历史文化的核心价值。
从北京看中华。北京历史文化的融合与包容特征是中华文化内涵的根本性和凝练性反映;中华文化的本质是融合与包容。北京在作为五朝古都的漫长历史中,每一时段,都记载下多民族之间的文化冲突、冲撞、沟通、交流直至融解、融合的过程,记载下沿两河流域(黄河与长江流域)形成的中华文化精神在民族文化对立过程中的化解冲突和对立的“仁”“义”精神与智慧。融合与包容需要“仁”与“义”的支持,需要这种具有强大儒家思想力的濡养。“仁”与“义”的本质与核心价值是“为民”;自古以来,儒家倡导“为民”思想,站在庶民的立场上,以关爱天下苍生的情怀推己及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将民之大义视为崇高精神和崇高价值观。“崇德广业”;崇高而具大智慧;融合与包容则利民族团结、天下安宁、息养苍生。中华民族在其5000年民族发展史中,蓄积了以“为民”大义为要的融合与包容的文化精神内核。
认识北京历史应当有正确的历史观。北京是五朝古都,北京的历史写满了帝王统治的历史。对当代人来说,我们想在这部都城历史中,发现儒家的“为民”思想与封建帝王政治的关系,发现封建帝王统治与庶民生存的关系。自古王为民之主,故“伊尹相汤,以王于天下”。但王有圣王和霸王之别,孟子作“王霸”辩说时,就劝说君王要做关心天下民生的圣王而不做屠戮民众的霸主。王者往也。《谷梁传》日:“王者,仁义归往日王,以其身有仁术,众所归往日王。”做统治天下、爱护人民的圣王,是孔子儒家对统治者赋予的政治理想。理想终归是理想,在五朝古都的文化反映中,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礼制秩序的正统思想。一方面,儒家思想影响和制约了帝王政治,另一方面,也被统治者用作维护统治利益的工具。
古都北京城的中心是紫禁宫城。依照周礼制度,王城建造以宫城为核心:城市中一切城池车轨、宅邸街巷、园圃观庙等建制均以礼制规定为准。作为时代和历史的标志.古都的遗迹保留下来,宫城和帝都的城墙,城市的道路和桥梁,皇家林苑和庙宇道观,以牌楼为区划标志的巷道、街市,王朝行政的治府以及各类人居住的宅院。一座都城以它的城市功能承载着统治者的政治统治、政治抱负及其政治活动。历史上的王者,有与民为善者,也有与民对立者,其抱负不一,政治活动也大相径庭。但遗迹就是遗迹。从一座遗城的断壁残垣、废池乔木以及绵延涌流的泉渠来看,在北京古都的统治关系中,书写的不是庶民的历史,而是庶民作为被统治对象的历史。
北京历史文化概论
定都北京
北京的皇家园林
北京的坛庙
北京的四合院
老舍与北京现代文化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