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31到1945年,十四年抗战期间,陕西民众众志成城,抗日救亡。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武装斗争开展得如火如荼,人民群众为抗战胜利抛头颅、洒热血,在血与火的战场上谱写出壮烈的英雄凯歌。
《抗战中的陕西民众/陕西抗战记忆丛书》站在历史的高度尊重客观史实,描述了陕西的抗战团体,如民先队、陕西省抗敌后援会、陕西省青年救国联合会等组织;抗日战争中的陕西进步新闻媒体,包括各进步组织及其进步刊物;陕西范围内各个组织的抗日游击队;人民群众组织的抗战请愿活动及为抗日做出的巨大贡献。
抗战时期陕西人民的抗日救亡活动,包括陕西国统区的抗战团体、陕甘宁边区的抗战团体,陕西新闻和文艺界的抗战活动,陕西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尤其突出介绍了陕西妇女和学生的抗日活动。抗战除了打仗和生产,当然也要生活。书中最后加上了抗战时期陕西民众的日常生活,也是为了让读者增加了解真实的战争年代的社会生活。
抗战精神永放光芒
姚文琦
陕西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而且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伟大的全民族抗日战争中,陕西的爱国军民无论在陕甘宁边区还是在国民党统治区,一直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英勇杀敌,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有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业绩永载史册,民族精神将世代相传。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地处西北的三泰儿女和全国人民一样,被日军的疯狂侵略所激怒,迅速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9月20日,中共陕西省委发表了《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出兵占领东三省的决议》,要求各级党组织在群众中开展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宣传,在学生中成立反帝大同盟组织,将反帝特别是反日斗争和日常斗争、拥护苏维埃运动结合起来。
九一八事变后,从苏区到国民党统治区,在中国共产党的宣传、领导下,抗日救亡团体纷纷成立,而且组织了抗日武装力量。他们矢志抗日,誓言宁愿战死,不做亡国奴。强烈要求开赴抗日前线,与日寇决一死战,收回国土,以雪国耻。
1935年12月,北平学生发起“一二·九”运动的消息传到陕西,省城西安的学生冲破国民党高压政策的压制,走上街头,声援北平学生的爱国壮举,勇敢地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后,西安成为举世瞩目的中心。张学良、杨虎城果断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使陕西政治气象焕然一新,陕西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民主空气最为活跃的地区。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迫使蒋介石结束了反共内战,对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中国革命由国内革命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1937年1月17日,中共中央进入延安。从此,延安成为中共中央所在地,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总后方,全国进步青年向往的革命圣地。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共陕西省委适时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上。在国民党统治区,中共陕西省委广泛发动群众,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活动,同消极抗日的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不懈的斗争。开展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直接参加或配合友军奔赴抗日前线,与日军血战。三秦子弟以血肉之躯,阻止了日军西进步伐。
全面抗日战争时期,陕西分为两个不同的区域,一个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一个是陕甘宁边区以外的国民党统治区(陕南、关中及陕北部分地区)。抗战中,陕西军民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指导下,坚持国共两党团结抗日,为民族解放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
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全民族抗战的政治指导中心,是八路军、新四军和全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的战略总后方。在这里,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制定了一系列指导抗日战争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进行了伟大的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培育了光芒四射的延安精神,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在这里,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出师抗日,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配合正面战场,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在这里驻守边区的八路军留守兵团,在府谷至宜川的千里河防上,阻击日军,保卫了边区;在这里,培养造就了大批干部,他们成为后来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骨干。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直接领导和指导下,陕甘宁边区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中国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示范区,模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
陕西国民党统治区既是抗战的大后方,又是抗战的前线。全面抗战爆发后,大部分由三秦儿女组成的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八军、第九十六军、第二十二军、第十七军、第九十八军在人民群众的支援下,出师华北,英勇杀敌,保家卫国;驻守在绥蒙陕边界、宜川、韩城、合阳、大荔、朝邑、潼关黄河沿岸的陕军各部,形成铜墙铁壁,阻击日军,使日军无法西进,保卫了西北、西南的安全;在国民革命军其他部队的三秦儿女奋战在大江南北,奋勇杀敌,立下了赫赫战功。由于陕西在抗战中的战略地位,日军对陕西国统区及陕甘宁边区进行了无差别的轰炸,使陕西军民生命财产受到极大损失,但是陕西军民不畏强暴,为保卫陕西,保卫黄河,保卫国家,积极参军参战,在民族解放战争中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将永载史册。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有3万多青年参加八路军,民众缴纳爱国公粮100多万石,支前154万多人次,组织150多万头牲畜运送物资,做军鞋20多万双。抗战时期的陕西国统区约有937万人,其中训练壮丁160万人以上。按当时陕西总人口计算,不到9人就有1人应征入伍,占总人口的12%。其中1942年到1945年直接送往中国远征军的兵员为63589人。
抗战中,陕西由于特殊的政治、地理因素,成为日军攻击和飞机轰炸的重点。日军空袭陕西的飞机大多是从运城、临汾、太原、武汉、包头等机场起飞。轰炸的范围遍及陕西55个市县镇,西安、延安、宝鸡、潼关、安康等地为重点。从1937年11月7日日军轰炸潼关始,到1945年1月4日日军最后一次轰炸安康,其间日机共轰炸陕西560余次,投弹1.36万枚,炸死百姓9047人,炸伤7015人,炸毁房屋43825间,民众财产直接损失982.5亿元。其中一次死伤在百人以上的城市有西安、延安、宝鸡、安康等。遭受轰炸最为严重的为西安市,日机轰炸147次,死亡2719人,伤1228人,炸毁房屋7972间。
日军对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也进行了轰炸,据1946年3月10日延安《解放日报》文章披露,1938年11月20日,日机第一次轰炸延安,到1941年10月最后一次轰炸,据统计日机共轰炸17次,投弹1690枚,炸死214人,伤184人,炸毁公共房产1176间(不合教堂的169间和礼拜堂一座),民房14452间,毁坏粮食34.4万斤,其他间接损失合边币28.21亿元,按1945年时值约合法币1.5799亿元。
抗战时期,主要由陕籍青年组成的国民革命军之孙蔚如统领的第三十八军(军长赵寿山)、九十六军(军长李兴中),高桂滋第十七军,高双成第二十二军以及冯钦哉第二十七路军。武士敏统领的第九十八军,王劲哉率领的一二八师等三秦子弟组成的几支部队,东渡黄河,置身华北、中原等抗日前线,或与八路军配合,或独立作战,奋勇杀敌,抗击了大量的日军、伪军。抗战中,牺牲的陕籍军民达数十万人,涌现出无数动人的英勇事迹,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乐章。
《陕西抗战记忆》丛书包括《陕西抗战将领》《陕西抗战遗存》《抗战中的陕西民众》和《陕西抗战事件》,太白文艺出版社策划出版这套丛书,就是为了纪念那段难忘的岁月,再现中国人民保家卫国的抗战精神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告慰在抗战中牺牲的千千万万英烈。
抗战英烈,永垂不朽!
抗战精神,永放光芒!
x第一章 陕甘宁边区群众抗战团体
第一节 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
第二节 西北战地服务团
第三节 延安华侨救国联合会
第四节 陕北省总工会
第五节 中华全国总工会西北执行局
第六节 陕甘宁边区总工会
第七节 陕甘宁边区各界妇女联合会
第八节 中国回教救国协会陕甘宁边区分会
第九节 陕甘宁边区民众抗敌后援会
第十节 陕甘宁边区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
第十一节 陕甘宁边区青年救国联合会
第十二节 陕甘宁边区学生救国联合会
第二章 陕西国统区群众抗战团体
第一节 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陕西组织
第二节 陕西省各界抗敌后援会
第三节 西北各界救国联合会
第四节 陕西省妇女慰劳会
第五节 西北青年抗敌协会
第六节 西北青年抗敌先锋团
第七节 西北青年抗日前线救护队
第八节 陕西省抗敌后援会西安学生分会
第九节 陕西青年救国联合会
第十节 中国回教救国协会陕西省分会
第十一节 反帝大同盟
第十二节 革命互济会
第十三节 前卫社
第十四节 红军之友社
第十五节 西安学生救国联合会
第十六节 陕西省学生救国联合会
第十七节 西北民主青年社
第十八节 陕西省学生抗日救国会
第十九节 陇海铁路车上服务团
第三章 陕西新闻和文艺界抗战团体与活动
第一节 新文字促进会
第二节 西北文艺青年协会
第三节 平津同学会
第四节 西北民众抗战剧社
第五节 中华全国抗敌漫画木刻家协会西安分会
第六节 陕西易俗社
第七节 《老百姓报》
第八节 《秦风日报》
第九节 《学生呼声》
第十节 《西北联大校刊》
第十一节 《西北文化日报》
第十二节 《西北晨报》
第十三节 《文化周报》
第十四节 《解放日报》(西安)
第十五节 《解放日报》(延安)
第十六节 《解放》周刊
第十七节 《八路军军政杂志》
第十八节 《共产党人》
第十九节 《新中华报》
第二十节 《边区群众报》
第二十一节 《关中报》
第二十二节 《中国青年》
第二十三节 《西北周刊》
第二十四节 《西北妇女》
第四章 陕西民众抗日武装力量
第一节 陕甘宁边区抗日自卫军
第二节 渭南地区的抗日武装
第三节 陕南抗日游击队
第四节 抗日少年先锋队
第五节 陕西平民县游击队
第六节 陕西国民兵团的组建
第五章 陕西民众的抗日活动
第一节 陕西民众的抗日救亡宣传
第二节 陕西妇女的抗日活动
第三节 陕西学生的抗日活动
第四节 西北工合运动
第五节 延安青年的抗日活动
第六节 陕西人民的抗战贡献
第六章 抗战时期陕西民众生活
第一节 抗战时期的陕西移民
第二节 战时陕甘宁边区民众日常生活
第三节 战时陕西国统区民众日常生活
后记
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