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丛书:中国正面战场》是由著名历史学教授钱乘旦先生主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丛书”里的一种,由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资深历史学教授陈谦平、张连红、张生所著。本书描叙了自九一八事变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以来,到日军代表冈村宁次在投降书上签字止的整个抗日战争史中,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抗日杀敌的史实。全书史料翔实,描写生动,对大型战役如淞沪抗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和长沙会战的具体进程的描写生动感人,对中日两方作战的战略、双方的伤亡情况以及二战的整个局势变化对抗日战争发生的影响都有精彩的分析。可以说,在关于抗日战争的历史书中,本书是一部兼顾学术性和可读性的难得的佳作。本书所属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丛书”已纳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丛书”由著名史学家钱乘旦、庞绍堂主编,由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名校知名学者撰写,全套丛书共分8册,分别为《欧洲战场》、《苏德战场》、《北非战场》、《东南亚战场》、《太平洋战场》、《大西洋战场》、《中国正面战场》和《中国敌后战场》。该套丛书既有磅礴大气的战争场面描写,也有精彩犀利的战略战术分析,更有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反思。每本书并配有精心挑选的图片多幅。该套丛书已入选“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作为“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大半个地球激烈进行,其中一个主战场在中国。但长期以来英美话语控制了战争的诠释权,中国战场成了陪衬甚至消失在记忆中。我们《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丛书:中国正面战场》有意识地纠正了这种偏见,八册中有两册是专写中国战场的,一册写中国正面战场,另一册写中国敌后战场,两册合在一起,全面表现了波澜壮阔的中国抗日战争。二十年前还有人故意回避正面战场,今天我们都知道抗日战争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战争,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丛书:中国正面战场》便是其中一本。
“希望书库”版序言 钱乘旦庞绍堂 第二次世界大战硝烟弭散,到现在已经五十年了。五十年前出生的那些人,如今也已经“知天命”,要年逾半百了。五十年来,尽管世界上狼烟未止,大大小小的战争始终不断,但全球性的大战总算没有打起来,出现了五十年难得的和平时期。五十年中,世界发展很快,物质生产的能力成倍增加,财富之增长居然破天荒第一次使居住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不仅少数特殊人物可以享受优裕的生活,而且数量相当可观的普通人也能够分享其富裕了。许多地区已经习惯于和平与安宁,几代人都不知道战争是什么样;即使曾亲身经历过战争的人,战争也已成为遥远的过去。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人们祈望着和平能世世代代维持下去,永无止境。
人们渴望和平,因为和平与幸福总是连在一起;人们痛恨战争,因为战争与苦难是同义语。很少有人不希望和平,而想要战争的;然而,战争又似乎是人类永远摆脱不掉的命运之阴云,笼罩着由希望之火点燃的历史之光。战争陪伴着人类的历史,乃至在官修的史书上,没有战争似乎就显示不出君王的伟大,没有征伐似乎就表现不了统治的英明。可悲的是,历史似乎也果真如此,还在我们的先民与巨野洪荒作斗争的时代,人类就被战争的梦魇时时纠缠,尽管豺狼虎豹凶狠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但人的不同族群之间却免不了要彼此厮杀,人的同类相斗充满了血腥气。文明降临之后,战争与历史一起进入文明,而且越来越自觉地利用文明的进步所造成的结果,从古希腊的青铜剑,到20世纪的激光导弹,哪一个历史阶段,不见证着武器的发展与完善,人类的多少智慧,被消耗在战争这门艺术上!当后人歌颂帝王的宏业、将军的伟绩时,似乎已经忘记了战争的残酷;有些人说,战争是文明发展的杠杆,没有战争,社会也就停止不前了。对此我们虽然不敢苟同,但同时又不得不承认:社会的发展有时的确需要战争来推动,比如:当新社会需要诞生、旧社会又不肯退去时,战争会帮助消灭旧社会;当邪恶势力张牙舞爪、剥夺千百万无辜人的生命与自由时,战争会帮助伸张正义,消灭邪恶;即使在并无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战争只是不开化人群的相互残杀或贪婪帝王们的争疆夺土时,它也会起到沟通文明、交流文化的作用,因为在工业化以前的时代里,地区间的联系极稀少,人们生活在封闭的地域里,很少有交流的机会,于是,战争作为一种残酷的沟通手段,居然也可以成为文明的载体! 但战争无论如何都是人性中丑陋一面的暴露。不管存在不存在正义的一方,战争都是由邪恶势力造成的。非正义的战争自不消说,它体现着统治者的贪婪、权欲和凶狠残暴;、即使是正义的战争,也必然是在邪恶势力登峰造极、正义的力量不用战争作手段便不可铲除恶势力的前提下发生的。一场战争要么无正义与非正义可言,实际上双方都是非正义;要么一方是正义,另一方是非正义,于是战争首先由非正义一方挑起,正义一方为反抗、为生存,不得不奋起反击,拿起武器,向邪恶势力开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一场典型的用正义战争打败非正义战争的大战,为打赢这场战争,全世界人民付出了五千万人牺牲的代价,战争的财产损失,估计达到四万亿美元。人类作出如此巨大的牺牲,仅仅是为了消灭人类历史上最邪恶的势力之一——法西斯主义。痛定思痛,人们不禁会默然深思:难道一定要在热血和泪水中才能伸张永恒的正义吗?为什么不能在邪恶势力毒苗初露的时候就将它铲除,而一定要等它作恶多端、危害匪浅时才动员更大的人力和物力,去和它作本来可以轻易得多的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留给后人去深思的最深沉的,也许就是这个问题。
人类是不是还需要不断地经受战争的苦难?是不是只有用鲜血和生命才能捍卫真理和正义?也许正是带着这种迷茫,世界才走完了五十年艰难的和平历程。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之际,我们却不可忘记:当上一次大战奠定的世界体系瓦解之后,我们这个世界又变得动荡不安了,两极控制世界的平衡状态已经被打破,新的战争根源有可能在混乱中产生。我们能否阻止新的战争? 我们能否化解各种冲突?能不能在邪恶势力刚刚抬头的时候就遏止它、消灭它?这是摆在全世界人民面前的严峻考验。
我们渴望和平,我们希望永远不再有战争,至少不再有全球性的世界大战。我们希望人类的理智已经成熟到这个程度,即人们将永远清醒地认识到:现代科学已经使人类具备了消灭自己的能力,世界的核武库可以把地球炸翻好几次。然而我们却不得不痛心地承认:战争曾一直与历史同在,我们不能保证人类的私欲永远不再助长邪恶势力的抬头,使之再次成为引发世界战争的根源。但即使如此,我们仍然深信:正义会在战争中凯旋,因为人类在其本性中,天生就追求真理与正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波澜壮阔的,它高奏着振人心弦的英雄乐章,它为作家艺术家储藏了取之不尽的创作灵感,它为一代代后世人留下了长久永存的崇敬与深思,它为历史家提供了永不磨灭的史绩。
然而,我们仍然希望它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大战,铺设在人类脚下的,应该是永远的绿色和平之路。
让我们真诚地祝福和平永存。
1994年10月于南京
陈谦平,南京大学特聘教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社科基金评审委员、中国现代史学会副会长、江苏省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主要从事中华民国史、抗日战争史研究,代表作有《抗战前后之中英西藏交涉(1935-1947)》(2003年)、《民国对外关系史论(1927-1949)》(2013年),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
张连红,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副会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副会长等职。主要从事中华民国史、抗日战争史研究。自工作以来,出版和发表有关民国史和南京大屠杀的著作、史料和论文80余篇部。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曾多次获省部级优秀成果奖。
张生,历史学博士,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南京历史学会副会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副会长。在《历史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上下册)、《华东地区日伪关系研究(1937-1945)》、《南京国民政府的税收(1927-1937)》等著作10余种(含合作)。主持、参与各类学术研究项目10余项。担任《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副主编。
一 “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二 中国准备抗战
三 鲜血抛洒在卢沟桥上
四 血肉长城——从上海到南京
五 “皇军”也吃了败仗
六 “保卫大武汉”
七 全面切断中国补给线
八 日本陷入战争泥淖
九 长沙争夺战
十 中国不再孤立
十一 豫、湘、桂大溃败
十二 来之不易的胜利
中国正面战场大事记
主要参考书目
“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1931年9月18日深夜10点20分左右,万籁俱寂,突然一声轰天巨响,震撼了寂静的沈阳城。紧接着,枪炮声大作,埋伏在南满火车站和旅馆附近的日本炮兵开始向驻守北大营的东北陆军独立第7 旅猛烈轰击,在坦克掩护下的日本步兵亦从西、南、北三面发动进攻。这就是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从此,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将中国人民推人长达14年的战乱苦难之中,日本迈出了战争的第一步,而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日战争也揭开了序幕。
日本对中国领土垂涎已久,明治政府成立伊始,就把矛头指向了地大物博而又赢弱不堪的中国,东北地区则成为日本侵华的首要目标。甲午战争使中国将台湾与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并赔银2亿两,但在俄、德、法三国干涉之下,日本占领辽东半岛的企图却未能实现。1904—1905年,日俄两国在中国领土上进行了长达1年零 7个月的战争,以战胜国自居的日本趁机取代了沙俄在东北的支配地位,将辽东半岛和南满铁路划人其势力范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乘机派兵占领了德国在山东的租借地——胶州湾,并逼迫袁世凯政府接受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战后,由于中国人民反帝民族运动的兴起,加之美国主导下华盛顿体系的约束,日本在华侵略活动表面上有所收敛。
以政友会总裁、陆军大将田中义一为首的军国主义分子不甘于币原的“协调外交”政策,田中于1927年4月就任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后,积极推行公开干涉中国内政的强硬外交政策,把解决中国问题视为内阁的主要使命。他对张作霖的顾问町野武说: 这次我出来组阁,主要是想解决中国问题,亦即处理满洲问题。满洲是日本的生命线,如果保持满洲的现状,国内会有许多意见,我无法应付下去。……不过不得已时,恐怕会发生战争。
同年6月27日至7月7日,田中内阁在东京召开“ 东方会议”,会后发表的《对华政策纲领》宣称,“万一动乱波及满蒙,治安混乱,我国在该地区之特殊地位及权益有受侵害之虞时,不问来自何方,均予以防卫,并有不失时机地采取适当措施的思想准备,保护已成为中外人士安居、发展之地。”“东方会议”的目的,在于阻止中国可能出现的统一局面,利用南北政府的对峙状态,尽快把满蒙从中国分裂出去,并为解决满蒙问题做好战争准备。
为了维护日本在华的既得利益,日本政府策划了一系列挑衅行动: 1927年5月至1928年5月间,数次派军队在山东登陆,并在济南制造了空前的大惨案:肆意炮击、枪杀中国军民 6000余人,其中战地政务委员会外交主任兼山东交涉员蔡公时等17人遭受日军割鼻耳、挖眼舌的酷刑,壮烈殉国。
1928年6月4日,关东军制造了皇姑屯事件,炸死了奉系军阀张作霖。日本最初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杀害张作霖个人,而是想在东北制造群龙无首的混乱局面,挑起大规模的武装冲突,最后由关东军来收拾残局,扶植傀儡政府,策划东北独立。
但由于张学良秘密迅速地返回沈阳,又对张作霖之死秘不发丧,从而稳定了东北政局。张学良子承父位,主持东三省军政。他审时度势,不顾日本的威胁和利诱,摆脱日本的控制和亲日派的掣肘,于同年底毅然服从国民政府,走上了全国统一的道路。东北易帜,是张学良主政东北伊始对中华民族做出的一大贡献,它挫败了日本侵略集团妄图分割东北的阴谋。张学良易帜后,维护国家主权与民族权益,拒绝日本提出的许多无理要求,限制日本势力在东北的扩张,引起了日本的仇视。日驻奉天代理总领事森岛向日本政府报告说:“张学良时代的对日态度,已从排日事件发展为对日攻势,并以铲除日本在满蒙的特殊地位为目标。” 从1929年起,日本开始了武装侵占中国东北的实际行动。关东军由作战参谋石原莞尔制定的《攻取奉天城计划》指出:“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在奉天集中兵力,攻取奉天城”,“ 要闪电般地消灭奉天附近军队,推翻其政权”。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认为: “要根本解决满洲问题,除非加以占领,使之成为日本的领土,别无他途。”于是,经过关东军的精心策划,终于在1931 年春拟定好了在柳条湖策动爆炸、为发动战争制造借口的侵略计划。下面且看日本为发动侵略所作的准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