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为高等院校通识课教材,是编著者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吸收了历史学、哲学、文学、宗教学、考古学、艺术学等相关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出的简要而深入的阐述。不仅客观叙论了中国传统文化生存环境,还注重对中国文化发展的阶段性归纳,凸显了每一个历史阶段的主流文化;在对中国传统文学、史学、科技、艺术的概论中,注重其基本内容、特色、贡献及影响。本书注重观念层面及其物化形态的叙述,重视彰显中国文化的积极价值和意义,继承与纳新相结合,系统深刻,繁简适当,不仅适宜用作高校教材,也适宜广大普通读者研阅参考。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流派繁多,品类繁富,具有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等品格。其内涵之丰富,历史之悠久,发展之强盛,曾长期居于世界文化的重要位置。
今天,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世界影响力的日益提升,中国传统文化更显示出其他文化无法比拟的价值和生命力,并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因此,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更全面地把握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而且有助于发扬中华文化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人类进步。
序言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流派繁多,品类繁富,具有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等品格。其内涵之丰富,历史之悠久,发展之强盛,曾长期居于世界文化的领先位置,尤其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对之后中国两千多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天下为己任,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尚德重义,仁者爱人的道德情怀;持中贵和,收发自如的处世哲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奋斗精神,等等。历数千年,沉淀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代代相承,使中华民族在不同的历史进程中不断的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景象。上世纪末期,人类已经步入了全球化和地球村时代。今天,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世界影响力的日益提升,中国传统文化更显示出其他文化无法比拟的价值和生命力,并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因此,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更全面地把握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而且有助于发扬中华文化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人类进步。
龚贤,云南曲靖人。现为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后),硕士生导师,校级骨干教师、金牌主讲讲师,江西省文艺学会理事,江西省宗教文化交流协会特聘专家,江西卫视文化类节目谈访嘉宾,江西多家企业中心组学习及员工培训主讲嘉宾。主要从事中国文学思想史、管理思想史研究。近年来在《光明日报》《东南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五十余篇,出版著作十余部,主持各级各类课题十余项,获得省部级奖多项。主讲本科生课程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古代诗词名篇导读等;研究生课程中国传统文化专题、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专题、中国古代戏曲戏剧专题等,以及留学生汉语。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释义 001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013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020
第四节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 026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生存的地理环境 033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045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依托的社会结构 064
第三章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要览
第一节 中国文化发祥 077
第二节 夏商西周文化 085
第三节 春秋战国文化 089
第四节 秦汉文化 094
第五节 六朝文化 098
第六节 隋唐文化 103
第七节 宋元文化 108
第八节 明清文化 116
第四章 中国传统哲学与宗教
第一节 上古原始宗教 127
第二节 先秦诸子 134
第三节 汉代经学 162
第四节 中国道教 167
第五节 魏晋玄学 184
第六节 宋明理学 190
第五章中国传统文学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学的特点 201
第二节 中国古代诗歌 205
第三节 中国古代散文和辞赋 220
第四节 中国古代小说 228
第五节 中国古代戏曲 236
第六章 中国传统史学
第一节 中国古代史学发展述略 244
第二节 史书体裁和史学名著 253
第三节 中国古代史学的地位与传统 263
第六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第一节 中国古代科技的主要成就 272
第二节 中国古代重大发明 293
第三节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和近代落后的原因 305
第八章 中国古代艺术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313
第二节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 320
第三节 中国古代书法艺术 328
第四节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 334
第五节 中国古代乐舞艺术 343
参考文献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释义
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这是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首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文化释义
自古至今,中外学者对“文化”一词的解释和界定从来就没有停息,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对“文化”的定义约有三百种之多。如果对“文化”进行恰当、科学的定义,必须要从词源学的角度和探寻“文化”的原初意义,才能准确把握文化的含义。
“文化”这个概念是今天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词汇,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文章在谈论各种文化,或听到评论某人的文化水平如何,或我们填写的各种表格中会遇到叫“文化程度”的一栏。从不同地域范围上看,如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殷墟文化、龙山文化、玛雅文化;从不同领域上看,如饮食文化、酒文化、服饰文化、企业文化等。“文化”一词汇如此被广泛使用,众说纷纭,是极其正常的。因为,文化是由人类创造的,人类创造的一切皆为文化,文化是一个具有多种含义的概念。
1.中西语系“文化”一词的渊源
从中国语系看,“文化”一词古已有之。“文化”中的“文”本义是指自然的斑纹、花纹、纹理,引申为“文饰”“文采”“文章”等意义。“化”本义指“变化”“转化”,引申为“教化”“培育”的意义。“文”与“化”并用,最早见于《周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段话的意思是,日月往来交错文饰于天,即“天文”,也就是天道自然的规律;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纵横交织的关系,诸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构成复杂的网络,这些复杂的关系能遵从文明礼仪就是“人文”。这样,观察天道自然的规律,可以察觉四季时序的变化;观察人文就可以用文明指导人们行为而成就化导天下。在这里,“人文”与“化成天下”紧密联系,“文明教化”或“人文教化”的思想十分明确。“文”与“化”合成一词始见于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西晋束皙《文选·补亡诗》:“文化内辑,武力外悠。”南朝萧代王融的《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此处的“文化”取其文明、文雅、文治、教化的意义,也是指以文化人用文来教化人。
可见,“文”的内容包括了道德、风尚、习俗、教育等人文形态,文是用来教化人、教育人的手段和工具;“化”成为动词,包含了教育、影响、变化等动态的发展表现。古代中国人由自然之物的纹理,推及天地宇宙、天文、地文,进而扩展到人伦社会、人文规范,虽然与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并不完全相合,但却隐含着一种极为可贵的文化通观。
在西方,“文化”一词英语是 Culture,德语是 Kultur,西方各民族语言系统中的“文化”一词都源于拉丁文 Cultura,其原意指耕种、植物培植、居住、修炼等与物质生活相关的意义。在英语中“农业”(agriculture)和“园艺”(horiticulture)中依然保存着 Culture。从十六世纪开始,英语中的 Culture 在其原有栽培、种植的意义上逐步引申出开拓、教化、培养、修炼、道德、法律等意义,以及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培养等意义;十八纪欧洲启蒙运动兴起,“文化”(culture)一词是专指个体、个人的知识水平。
2.中西语系中“文化”的异同
西方语系中的 Culture 最早表示栽培、种植。由此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这与中国古代“文化”一词的“文治教化”内涵较为接近,都有文化、培养等意。
但是,中西语系中“文化”一词又有所不同,中国的“文化”从开始就是专注于精神领域,是以文化人;而西方语系中的 Culture 却是从物质生产活动中发生,继而才引申到精神领域。其中的一个方面,就是中国与西方对“文化”的解释形成了中国文化是从精神到物质,而西方文化是从物质到精神的两种互为起点和终点的现象。从对“文化”一词起源的不同,埋下了中国与西方文化差异的种子,造就了中西方思想观念、行为等方面的不同。
3.文化的界定
“文化”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概念,中西方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概括,因此对文化的界定也不同。最早给“文化”一词下定义,同时做出最经典论述的是十八世纪末期英国杰出的人类学家,被尊为“人类学之父”的泰勒,他认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在实际社会中,人们对“文化”的理解非常复杂、广泛,如有知识被称为有文化,有修养被称为有文化,有道德被称为有文化,等等,那么到底如何界定“文化”呢?
我国的权威辞书《辞海》中,把文化界定为广义和狭义两种。这是因为长期以来人们使用“文化”这一概念时,其内涵、外延差异很大,所以把文化区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文化又被称为“大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总和。指的是每个民族为了生存和发展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也就是说,凡是人创造的一切都是文化。广义文化,着眼于人类独特的生存方式与发展的本质。它与动物界,与自然界有着本质的区别,文化从一开始就是属于人的,是人类全部创造活动的结果。因此,广义文化涵盖面是非常广泛的。文化哲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都强调:由于文化的出现才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将人类社会和一切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划入“文化”的定义域中。
狭义文化又称为“小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它包括社会伦理道德、政治思想、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科学技术、民情风俗、民族心理、思维方式等。狭义文化,主要是涉及精神领域的文化现象。
总的来说,广义的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总和,它包括了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极其广泛的方面;狭义的文化则是人的全部精神创造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了意识、观念、心理和习俗等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方语义中的“文化”指的是广义文化,而中国语义的“文化”则是指狭义文化。我们主要是从大文化的视野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概述。
学界还有人提出第三种文化,即“深义文化”。深义文化就是在狭义文化的某几个不同领域,或在狭义和广义文化的某些互不相干的领域中,进一步综合、概括、集中、提炼、升华得出一种较为普遍存在于这许多领域中的共同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深义文化。大体是指一个民族文化中最为本质、最具有特征的心理状态、心理素质、生活情趣等东西。这是北京大学周一良教授早在 1987 年提出的观点,其《中外文化交流史》云:“深义文化,亦即一个民族文化中最为本质或最具特征的东西。” b 事实上,被周一良先生称为“深义文化”的内容,可以被看成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的悠久的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足以影响这个民族的社会发展,这种文化现象是一个民族的共同精神、思维方式、心理状态、伦理道德以及价值取向等,实际上,“深义文化”就是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
传统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代代相传的历史遗产,是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宝贵财富,也是一个民族的主导文化与核心文化。它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因为传统文化对现实有着巨大的影响,传统文化在过去、现在和将来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因为传统文化虽然发生、开始于过去,但是却贯通于现代,也必将影响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