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阿城的具体作品为例,分析其知识结构、文学和美术成绩及居美的经验等,将其连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最终归结为一种“气质”。作者对阿城的基本判断是,他是中国当代的作家,其格局、视野、规模,当代作家鲜有能及者。
阿城是“体制外”一位个性独特又深受读者喜爱的作家,其文学创作的量并不大,身份多重,影视绘画都曾涉足。本书作者也非“体制内”的那种专业评论家或学院派研究者,文字风格较接近阿城,以阿城的生平简历、知识结构、师友交往、作品简介为序,轻松写来,对阿城代表作“三王”作了专门论述,并旁述了阿城在影视剧本和绘画领域的成就。全书篇幅不大,较之其他几部“作家论”,读来更有趣味。
前 言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阿城最具传奇色彩。他往往被称为:奇人、杂家、有妖气者、大仙、大神、隐士、高士、天下第一聊天高手等。他的书,未必畅销,但常销。关于他这个人,到处被讲述。关于他的段子,四处流传。①?何以故?盖因阿城作品虽不多,但给人印象深刻;他涉猎广,见识高,凡有讲论,头头是道;人有趣,他的人生就是一部精彩的作品。
阿城是作家,有“三王”为代表作,又有《威尼斯日记》《闲话闲说》《通识与常识》等。他也介入影视,为顾问,做编剧、美术指导等。他画画,曾参与“星星美展”。
阿城还精于厨艺和木工。“我当时下乡了,还想着怎么离开这儿。我就去学烹调,我是有执照的厨子。但是那个时候还是少一根弦。做了厨子之后,没有人要我。因为我出身不好,出身不好的人不能做厨子,怕下毒。学成了之后才想到这个。……我以前跟木匠学手艺。一般师傅开始都要给徒弟个下马威,不然他不老实。为什么说要给师娘端尿盆子,你能端得了师娘的尿盆子,行,你做人可以忍。师傅说,你把这凳子给拆了。我想肯定就是拿斧子往外打呗。结果打不动,才发现里面是榫。这个榫很复杂,你越摇这个椅子越结实。中国的老椅子不怕摇。越摇越结实。”
杨肖,1983年生于北京,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士、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美国西北大学艺术史学博士。在《文艺研究》《美术观察》《南方文坛》《当代文坛》《海国图志》等刊物发表文章,主要研究领域涉及美术史研究、文学、电影、当代艺术评论等。
前 言 /1
第一章 经历
第一节 “电影锣鼓”风波 /2
第二节 插队 /11
第三节 回城 /16
第四节 赴美 /20
第五节 归国 /24
第二章 阿城的知识结构
第一节 旧书店培养出来的知识结构 /26
第二节 阿城所谈之书 /31
第三节 阿城读书法 /39
第三章 阿城师友结构
第一节 所师 /42
第二节 朋友眼中的阿城 /53
第三节 阿城眼中的朋友 /57
第四章 小说
第一节 《遍地风流》 /67
第二节 以笔记体写知青事 /72
第三节 杂与一 /78
第四节 古典故事先锋讲法 /92
第五节 创伤“考古”:论《色相》《噩梦》《炊烟》 /94
第六节 阿城的“访碑” /97
第七节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100
第五章 “三王”
第一节 笔记小说底子,“新文学”形式 /103
第二节 肖疙瘩之死 /111
第三节 王与师之争 /115
第六章 文章
第一节 阿城的“春秋” /120
第二节 祛魅与反思 /127
第三节 “礼下庶人”之恶果 /143
第七章 电影
第一节 阿城对电影的理解 /159
第二节 决绝的态度 /164
第三节 具情色、鬼怪、武侠元素的商业电影 /167
第四节 发乎情止乎礼义 /169
第五节 向高人致敬 /172
第六节 舍国是而重家庭 /175
第八章 美术
第一节 参与“星星美展” /178
第二节 阿城的美术评论 /184
第三节 被赋予过多含义的身体:关于刘小东 /190
第四节 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 /196
阿城年谱 /203
后 记 /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