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下的技术创新》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视角,通过对生产关系、资本与技术创新的互动作用及内在逻辑的分析,研究了国际垄断资本下的技术创新机制,揭示了跨国公司技术垄断及资本主义垄断国家对技术创新的干预引起的国际分工、世界贫富分化与新中心-外围体系的建立,分析了技术创新推动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的演变机制和趋势,并结合中国与其它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分析,探寻了发展中国家实现自主技术创新的路径和集合机制设计。
当前世界,技术创新成为新一轮国家间战略竞争与较量的焦点,谁拥有自主核心技术,谁就将处于竞争优势地位。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爆发使资本主义的经济遭受重创,世界经济进入低速发展与恢复期,且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常态,应对危机,各国寻求走出经济困境的唯一途径就是推动新一轮的技术创新。纵观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史,以蒸汽机、电力以及信息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为标志的“三次技术革命”,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不断飞跃,实现了由机械化到自动化再到信息控制化的过渡。正是这三次大的飞跃,在加速推进资本主义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推进了资本主义的不断演变,分别把资本主义带入了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全球化和垄断资本的全球大扩张,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是以强大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后盾,以跨国公司为主力军,以国际经济和金融组织为主要调节机构,以利用先进技术的垄断追求全球超额垄断利润为目标,向全球渗透和扩张的资本主义。在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跨国公司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跨国公司采取的国际战略联盟以技术联盟为主进行合作,资本主义在推进技术创新实现自身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大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
随着国际垄断资本的发展,处于强势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依靠其在资本和科学技术上的优势,不仅在全球享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而且使其在资源和各种利益的分配中享受更大的利益。掠夺大量的财富,成为这些国家的“自然特权”,顺着巨额资本和大量先进技术这种管道,大量发展中国家的血,源源不断地流入发达国家的机体,加剧了世界范围内强势国家和弱势国家的分化,南北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大。联合国大学世界经济发展研究所在2006年发布的《全球家庭财富分布情况报告》指出,世界上近90%的财富主要分布在北美、欧洲和亚太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世界财富的85%被全球最富有的10%的群体占据着。而瑞信银行所发布的《2014年度全球财富报告》则对这一状况做出了更加细致的表述:从区域分布看,欧洲、北美和亚太国家(不含中国和印度)依次拥有世界总财富的32.8%、31.7%和20%,相比之下,拉丁美洲拥有3.8%,而非洲和印度仅拥有2.5%。拥有世界人口总量58%的发展中国家、最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仅仅拥有全球财富的16%。
发展中国家为了实现经济赶超摆脱贫困就必然要获得先进技术,而从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获取先进技术付出的代价则是在改革的道路上选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它们设计的以新自由主义理论为核心思想的发展模式,而结果是以拉美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不仅没有获得先进技术实现经济赶超,相反是使这些国家的创新体系陷入瘫痪,加剧了本国的贫困。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认清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创新实质,形成自主的技术创新体系,才能获得国家竞争力,这是当前要迫切解决的现实问题。
我国也是发展中国家,回顾我国30年来的改革之路,我们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经济增长取得了长足进步,被世界称为“中国奇迹”,但是,我们的经济增长还没有完全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其根本原因是我国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还不够强,技术依赖性过大,大多数企业仅仅依靠低成本、低价格来开辟市场空间,在由技术决定的新的国际分工中还处于不利的地位,曾经实施的“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也没有让我们真正获得外资的核心技术。当前,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出发,我国提出了建立以增速缓、结构优、动力足为表征的中国经济“新常态”,其中创新驱动是我们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推手,而创新驱动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2014年峰会上阐释的“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说明未来技术创新将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因素。因此,必须对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技术创新有深刻的认识,才能指导我国的技术创新实践。
技术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经济学家们对技术创新问题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假说,也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理论分析框架:一个是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即建立在经济人假设基础上,推崇市场自由,采用静态均衡的分析方法,重逻辑轻历史,重形式轻内容,否认不同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下人们行为的差异,排除技术、制度、政治、文化等因素对经济生活的影响,在他们看来,技术仅仅是一种生产要素。另一个分析框架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即以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为基础,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关系中,历史地、动态地分析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变迁等一切社会现象,在肯定技术创新作为生产力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关注技术创新背后的生产关系,在肯定技术创新对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也分析了技术创新将推动资本主义进一步向未来社会主义演变的趋势。
本书研究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指导下通过对生产关系、资本与技术创新的互动作用的分析,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着重研究国际垄断资本下的技术创新理论问题,力图突破理论界对技术创新理论过多集中于西方经济学分析范式的局限性,利用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范式,从马克思的技术创新理论入手,揭示资本主义推动技术创新的根本原因,分析由资本主义技术垄断引起的国际分化,探寻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创新的路径,为发展中国家政府通过建立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促进本国生产力发展提供深层次的理论基础。同时通过分析生产关系与技术创新的内在演进逻辑,分析技术创新推动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演变的机制和趋势。
本书研究内容是在我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完成的,在我的博士论文及本书的撰写过程中得到了我的导师胡钧教授的悉心指导,并得到了许多宝贵的帮助,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同时也要感谢中国人民大学的张宇教授、邱海平教授、贾根良教授、谢富胜教授及我的博士同学们对本研究提出的宝贵意见,我在本书中都作了相应的修改。还要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编辑们为此书的出版付出的努力。再次感谢所有给予我帮助的人!
最后限于笔者的理论研究水平和认识局限性,书中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这将有助于我对这一问题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在此我也提前深表谢意!
贾利军
2015年2月于英国剑桥
贾利军,1972年12月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兼任中国生态经济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青年政治经济学学者年会执委,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理事,北京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理事、北京生产力学会副理事长等职,曾在剑桥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伦敦大学等做访学研究。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 研究目标
三 研究内容、结构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 技术创新理论的两个分析框架
一 西方经济学家关于技术创新的理论分析
二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技术创新的理论分析
三 生产关系与技术创新的内在逻辑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际垄断资本主导的技术转移与垄断
一 跨国公司与当代技术创新的新特点
二 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
三 竞争与垄断在技术创新中发挥作用的新特征
四 跨国公司并购中的技术垄断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一 国家的经济职能
二 国家与垄断组织
三 国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四 技术垄断引导国际分工的新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际垄断资本控制下的技术中心与外围体系
一 技术的中心-外围体系的形成
二 低碳技术创新下的新中心-外围体系
三 国际垄断资本进一步演进下的技术创新趋势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引进与创新突破
一 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战略
二 中国发展模式与国家技术创新
三 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的路径选择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建立我国创新型国家的技术创新集合机制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技术创新
二 政府与市场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三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技术创新战略
四 我国技术创新的集合机制设计
本章小结
结 论
主要中外文参考文献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