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既是人与自然、社会相交通的媒介,又是人类跨越其生物的存在而进入人的存在的手段。作者牢牢抓住历史、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和经济生产论等重要的意识形态活动,提纲挈领地将繁复多样的文化现象作一梳理,从而使读者对近现代西方文明有一整体印象,高屋建瓴,理路清晰。
另外,《现代思潮:西方文化研究之通路》又简要地介绍了近代以来的主要流派、著作,因而,这是一部研究西方近现代文明演进的极好的入门书。
1 文化的通路主要展现在历史、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经济生产论的领域中。历史学的变迁由实证史学、年鉴史学到新史学、系谱史学,说明了人对“整体”的认识,由少数上层权贵到中产阶级再到普罗大众的意义。本书融汇中西,为初入此门径者指一方向。
2 后现代主义学者认为,过去只是一串有趣的风格、类型和表意法,历史存在的只是记号。尽管这种历史为人诟病,但却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历史方法,因此它可以被称为“促进民主的知识”的批判方法。本书作者不拘于一门一派,尤其注意广泛吸收了西方20世纪的思想成果,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推荐序
卷首语
自序
上篇 文化研究的通路
第1章 从历史发展探讨文化
第一节 史学
第二节 历史变迁
第2章 从宗教探讨文化
第一节 犹太教
一、犹太教经典
二、犹太人生活习俗
三、犹太人的节日
第二节 基督教
一、源起
二、教义
三、基督教传播
四、教会组织
五、教会之分裂
第3章 从哲学探讨文化
第一节 哲学方法
第二节 哲学对象
第4章 从社会学探讨文化
第一节 实证社会学、诠释社会学
第二节 多元时期
第三节 综合时期
第5章 从人类学探讨文化
第一节 古典进化论
第二节 功能学派、心理学派、社会学派
第三节 功能派、新进化论、结构人类学
第四节 象征人类学、诠释人类学、结构马克思主义、
政治经济学派
第6章 从心理学探讨文化
第一节 分析心理学
一、弗洛伊德
二、荣格
三、阿德诺
四、弗罗姆
第二节 行为心理学
第7章 从经济生产探讨文化
第一节 马克思
第二节 新马克思学派学者
下篇 当代文化的研究
第1章 当代文化研究的起源
第2章 文本与论述
第一节 德国
一、法兰克福学派(Frankfort School)
二、西梅尔(Georg Simmel,1858-1918)
三、马库色(Herbert Marcuse,1893-1979)
四、哈伯马斯(Jurgen Habermas,1929-)
五、本亚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
六、当代德国学术思想
第二节 英国“当代文化研究”学派
一、艾略特(T. S. Eliot,1888-1965)
二、利维斯(Frank R. Leavis,1895-1978)
三、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1921-1988)
四、汤普森(E. P. Thompson,1924-1993)
五、霍加特(Richart Hoggart,1918-)
六、霍尔(Stuart Hall,1932-)
第三节 法国文化
一、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
二、布尔迪厄(P. Bourdieu,1930-)
三、博德里亚(Jean Baudrilliart,1929-)
四、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
五、利奥塔(Jean-Francois Lyotard,1924-1998)
六、福科(Michel Foucault,1926-1984)
第四节 美国当代文化
一、实用主义
二、贝尔(Daniel Bell,1919-)
三、里斯曼(David Riesman,1909-2002)
四、詹明信(Fredric Jameson,1924-)
第3章 当代文化的论题
第一节 大众文化
第二节 消费文化
第三节 学生次文化
第四节 女性文化
第五节 网络文化
第4章 结论
附录
年鉴派史学
一、年鉴学派崛起的历史背景
二、年鉴学派的发展
三、年鉴学派的主要思想
四、结论:对年鉴派史学的反思
结构主义
一、何为结构主义?
二、结构主义学说
三、结构主义与历史
四、结语
“意识形态”的历史地位
引言
一、“意识形态”观念的形成
二、意识形态的发展
三、意识形态终结
四、意识形态支配时期的社会中坚:中产阶级
五、结论
现象学与存在主义
一、什么是现象学?
二、现象学的代表人物
三、存在主义及代表人物
对“后现代”概念的反思
一、后现代名词由来
二、后现代的历史地位
三、后现代的理论架构
四、后现代是一种新生活
结论
大众文化的左派:文化工业与文化再生产
一、文化的结构与意识形态观
二、现代文化:大众文化的形构
三、对大众文化的批判理论:文化工业与文化再生产
四、对文化工业与文化再生产的反思
五、结论
消费文化的反思
一、消费与消费文化概念的探讨
二、消费文化是西方社会的产物
三、消费文化源起说
四、对消费文化的反思
五、结论
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