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大纲》是李达在国立北平大学法商学院任教授时所作,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名著。全书由五篇组成,分别是:唯物辩证法;当作科学看的历史唯物论;社会的经济构造;社会的政治建筑;社会的意识形态。*在向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和哲学研究会推荐本书时,称这是中国人自己写的*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名著。
◆*读过十遍的书。
◆被*誉为中国人自己写的*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
◆全书思想深刻,对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变迁中内在的动因,具有指导性意义。
◆已故湖南大学、武汉大学校长,中国哲学学会会长的哲学力作。
◆*阅读过十遍,并作了推荐。
◆中国人自己写的*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
编辑说明
《社会学大纲》是李达在国立北平大学担任教授时的著作,1935年由北平大学法商学院作为讲义印行,1937年由上海笔耕堂书店出版,1948年中原新华书店根据毛泽东的意见重版了此书。新中国成立后,又经多次再版,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全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曾被毛泽东誉为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列主义哲学教科书。据郭沫若回忆,毛泽东在延安的一次小型座谈会上讲过,李达寄给他的《社会学大纲》,他已经读了十遍。
本次出版以1948年新华书店本为底本,尽可能地保留《社会学大纲》的原貌,仅对一些字句做了小幅度的修正,使之贴近当下的汉语习惯。书中的引文与所引的现通行版本略有不同,则未作改动。新华书店翻印时曾将有些术语改为通用译语。为了方便读者对照,特附上新华书店编辑部1948年写的《翻印者的话》。
新华书店翻印者的话
原著者的这本书是抗战以前由笔耕堂书店出版的。现在为了适应解放区读者的需要起见,我们特依照该版本民国二十八年四月四版全部翻印。内容除了把有些术语改为通用译语,如布尔乔亚改为资产阶级;普罗列达里亚改为无产阶级;意底沃罗基改为意识形态;法则改为规律;德谟克拉西改为民主主义; 迂回经验论改为爬行经验论;榨取改为剥削;观念论改为唯心论;阶级冲突改为阶级斗争;现代社会改为资本主义社会;豪农改为富农;狄克推多改为专政,拟制改为伪装等以外,其余一概照旧。惟为了便利阅者起见,分订五册,按照原来分篇,每篇订成一本单行本,即一、唯物辦证法;二、历史唯物论序言;三、社会的经济构造;四、社会的政治建筑;五、社会的意识形态。
新华书店编辑部
一九四八年七月五日
第一版序
本书是前著《现代社会学》绝版以后的新著,内容完全不同了。本书的原稿,是在最近三四年以内逐渐写成的。全书分为六篇,已经写成的,只有前五篇,并且第五篇分量较少,稍欠充实。第六篇未曾着手,而我的研究工作重心,已移到经济学货币学方面,因而预定的第六篇,最近实无暇编写,我无时不在惦记着。
全书虽说尚未完成,而积存的原稿,已达四十余万字。如果照旧把它搁置箱度中,听凭老鼠们咬了去,不免对自己也欠忠实。所以我考虑的结果,决心把它付印了。
关于第六篇中国社会的研究大纲及材料等项,都已有了准备,只是无暇整理。但研究所得的结论,也不妨在这里略提几句 。本书前五篇,是研讨世界社会的一般及特殊发展法则的。至于中国社会,却自有其特殊的形相和固有的特征,决不是一般原理之单纯的例证。我认为中国社会,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也不是封建社会,而是帝国主义殖民地化过程中的社会。现阶段的中国人,必先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就是要使中国从这种过程中解放出来。为要完成这种使命,必须实现民主的统一,发展国民经济,改良农工生活。全国人民,要一致团结起来,集中一切力量,准备民族奋斗,以求得中国之自由平等。这必须是现代全中国人的第一目的 。
关于本书编纂经过,及所用参考书名称,留待跋文中叙述。本书内容,虽没有新的创见,但基于数年的研究,自信还有一些新的收获。至于不充分及欠妥当之处,留待他日补充修改。
李达
一九三七·四·一
第四版序
中国社会已经踏进了伟大的飞跃的时代,我无数同胞都正在壮烈的牺牲着,英勇的斗争着,用自己的血和肉,推动着这个大飞跃的实现,创造着这个大时代的历史。这真是有史以来空前的大奇迹!可是,战士们为要有效的进行斗争的工作,完成民族解放的大业,就必须用科学的宇宙观和历史观,把精神武装起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新生的社会现象,去解决实践中所遭遇的新问题,借以指导我们的实践。这一部《社会学大纲》是确能帮助我们建立科学的宇宙观和历史观,并锻炼知识的和行动的方法的。因此,我特把这书推荐于战士们之前。
李达
民国二十八年四月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字永锡,湖南零陵岚角山镇(今属永州市)人,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卓越的哲学家、经济学家、教育家、法学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北伐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编审委员会主席。曾任中共一大、二大和八大代表,一届中共宣传主任,历任湖南大学、武汉大学校长,中国哲学学会会长。著有《社会学大纲》《实践论解说》《矛盾论解说》,主编《唯物辩证法大纲》等。
第一篇:唯物辩证法
第一章:当作人类认识史的综合看的唯物辩证法
第一节:唯物辩证法的前史
一、原始时代的人类的认识
二、古代自然哲学中的辩证法
三、古代唯心论哲学中的辩证法
四、中世哲学中积极的成分
五、近代初期的唯物论
六、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辩证法
第二节:唯物辩证法的生成及发展
一、唯物辩证法的历史根据
二、费尔巴哈唯物论与黑格尔辩证法之批判的摄取
三、唯物辩证法的生成
四、唯物辩证法的发展
第二章:当作哲学的科学看的唯物辩证法
第一节:辩证唯物论的一般特征
一、哲学的根本问题之解决
二、唯心论的克服与辩证唯物论
三、物质的概念
第二节:唯物辩证法的对象
一、当作世界观与方法的统一看的唯物辩证法
二、辩证法、认识论与论理学的同一性
第三节:世界的发展与世界认识史的概观
一、世界的统一及其发展
二、世界认识史的概观
第三章:唯物辩证法的诸法则
第一节:对立统一的法则
一、对立物的统一及斗争
二、当作辩证法的核心看的对立统一的法则
第二节:由量到质及由质到量的转变的法则
一、质、量、质量
二、由量到质及由质到量的转变
三、飞跃论
第三节:否定之否定的法则
一、否定之否定的法则的意义
二、否定与否定之否定
三、关于这个法则的曲解
第四节: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
一、本质与现象
二、根据与条件
三、内容与形式
第五节:必然性与偶然性、现实性与可能性、法则与因果性
一、必然性与偶然性
二、法则与因果性
三、可能性与现实性
第四章:当作认识论和论理学看的唯物辩证法
第一节:认识过程考察的根据、意识的生成
一、当作反映论看的认识论
二、意识与人类肉体的关系
三、动物的意识的生成过程
四、人类的意识的生成过程
第二节:感觉
一、当作认识的源泉看的感觉
二、感觉与思维
第三节:概念
一、表象
二、概念
第四节:判断与推理、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
一、判断
二、推理
三、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
第五节:形式论理学的批判
一、形式论理学的总批判
二、关于形式论理学的批判的问题
第二篇:当作科学看的历史唯物论
第一章:历史唯物论序说
第一节:历史唯物论的对象
一、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
二、社会的基础
三、社会的上层建筑
四、社会的发展法则
第二节:当作历史观与方法、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看的历史唯物论
一、历史唯物论是社会发展理论与社会认识方法之统一
二、历史唯物论是社会的理论与社会的实践之统一
第二章:资产阶级社会学及历史哲学之批判
第一节:资产阶级社会学之批判
一、资产阶级社会学之先驱
二、资产阶级社会学及其変迁的趋势
第二节:资产阶级历史哲学的批判
一、康德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
第三篇:社会的经济构造
第一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第一节:劳动过程、自然与社会
一、劳动
二、劳动过程的三个要素
三、劳动过程之社会性
四、社会发展法则必须在社会内部去探求
五、各派社会学说对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之谬论及其批判
第二节:生产力
一、当作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着的生产力
二、生产力的社会性
三、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技术与科学的作用
第三节:生产诸关系
一、生产诸关系之形成
二、生产诸关系的物质性与社会性
三、生产关系与生产方法
第四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一、生产力是生产关系运动的内容
二、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形式
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与经济构造的变革
第二章:经济构造之历史的形态
第一节: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各种社会的经济构造
一、先阶级社会的经济构造
二、奴隶制社会的经济构造
三、封建社会的经济构造
第二节: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
一、资本主义的成立及发展的过程
二、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倾向
三、帝国主义
第三节:社会主义的经济体系
一、过渡期经济的特征
二、过渡期经济的发展
三、苏联经济的现阶段
第四篇:社会的政治建筑
第一章:阶级
第一节:科学的阶级观
一、阶级的概念
二、阶级的发生及其发展
第二节:资本主义社会的各阶级
一、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阶级及其历史的发展
二、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过渡阶级
三、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颉颃
第二章:国家
第一节:国家的理论
一、科学的国家观
二、超越的国家观的批判
第二节:国家之起源及其发展
一、国家之起源
二、奴隶制社会的国家与封建国家
第三节:近代国家
一、由绝对主义国家到近代国家的转变过程
二、近代国家构成的原理
三、近代国家机关的构造
四、资产阶级国家的法西斯化
第四节:过渡期的国家
一、过渡期国家的本质无产阶级专政
二、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
三、过渡期国家制度的特征
四、国家死灭的过程
第五篇:社会的意识形态
第一章:意识形态的一般概念
第一节:当作上部构造看的意识形态
一、意识形态的形成
二、社会意识与社会的存在
第二节:意识形态的一般特性
一、意识形态的相对的独立性
二、意识形态的阶级性
第二章:意识形态的发展
第一节:先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
一、原始社会的意识形态
二、奴隶制社会的意识形态
三、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第二节: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
一、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一般特征
二、资本主义社会的诸意识形态
第三节:社会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
一、文化革命
二、新文化的创造与反宗教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