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滦州影戏为研究对象,对滦州影戏所涵盖区域内的影戏进行了总体研究,属于中国影戏的地域性研究。作者通过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考察了滦州影戏的流派划分、历史演变、分布与传播、班社与传承、剧目与剧本、雕刻工艺、操纵与演唱技巧等各个方面,又分析了滦州影的现状,并提出了可供借鉴的保护和发展对策。
中国影戏不但历史悠久、成就突出,而且分布非常广泛,几乎遍布祖国大地的每个角落。历史文献记载与田野调查资料表明,我国北到黑龙江,南达广东,西至新疆,东迄台湾,都曾有影戏流传千年沧桑的时间历程、万里无垠的空间范围,使得龙生九子、同源异流的文化现象得以出现。不同的历史渊源、地缘与风格所铸就的不同影戏流派,让这门古老的光影艺术异彩纷呈,令人如行山阴道上,目不暇接,
后记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学位论文《滦州影戏研究》基础上修改而成的。
在本书出版之际,首先要感谢我的两位恩师徐洪火先牛与康保成先生。他们在我攻读硕士与博士学位期间精心指导我的学业,为培养我成才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与汗水。在求学阶段,谭优学、熊宪光、刘明华、代迅、黄天骥、欧阳光、黄仕忠、宋俊华、钟东、戚世隽、倪彩霞、姜兴发等老师言传身教,他们的道德文章将是激励我不断进取的动力。我就读的西南师范大学(今西南大学)与中山大学都以风景优美、人文荟萃而闻名,能在这两所大学读书,亦为人生一大快事。
师母李树玲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颇多关心,有两年春节我均是在康保成老师家里度过的,康老师与师母辛苦为我们准备丰盛的菜肴,让我们体会到温馨团圆的节日气氛。今后无论我身在何处,在老师家里欢聚过年的情景将令我永远怀想。
评阅学位论文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陈飞教授、河南大学高有鹏教授、中山大学宋俊华教授以及答辩委员会的北京师范大学刘铁梁教授、华南师范大学陈建森教授、广州大学吴晟教授、中山大学黄天骥教授和叶春生教授等均对我的论文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为我进一步修改论文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感谢王晓卫、张顺发、张业性、梁志刚、郑劭荣、李跃忠、李钢、周永忠、张冬菜、卜亚丽、邓琪瑛、李惠、陈燕、刘红娟、彭恒礼、孔美艳、吕珍珍、仝婉澄、孙玉恒、唐家龙、何柯、林斯瑜、杜冰、胡燕、陈刚、梁葆莉、周榆华、胡元鹏、黄小霖、谭敏、张王华、赵平略、罗绂文、王伟、李祖德、唐书明、胡晓军、龚晓康、吕维、谭德兴、魏家文等多年以来的关心,以及在田野调查与书稿写作期间给予的各种帮助。
感谢父母与家人!
衷心感谢所有在田野调查期间给予我们帮助与支持的人们!可以说,没有他们的无私奉献,我的这本小书是难以完成的
佟晶心说过:“调查全国影戏,比勘各地影戏脚本,我都十分同意.自不必再说什么了。只看谁有这运气去做这件事罢了,”(《歌谣》第3卷第6期)佟先生的这种感叹和遗憾,我们现在终于有“运气”去完成,虽然不能凭一己之力走遍中国,但我们在康保成师主持的2005年7-8月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皮影戏田野调查及其后续调查中.可以看到远赴各地的调查者辛勤收集和拍摄的各种资料,也算是有“运气”之人了。
……
收起全部↑
康保成(1952年生),男,河南郑州人。博士学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在日本九州大学文学部任教。现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古代戏曲研究室主任。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戏曲史。近年来侧重从戏剧与民俗、宗教的关系方面入手,探讨古代戏剧形态的演变。[1]出版著作7部,古籍整理6部,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
绪论
一、中国影戏的流派划分与“滦州影”的名称问题
二、前人相关研究综述
三、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滦州影戏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滦州影源于北宋说补证
第二节 明代以前滦州影戏的流传情况
第三节 黄素志发明滦州影戏说考辨
第四节 清代以来滦州影的发展流变
第二章 滦州影戏的分布与传播
第一节 滦州影戏的分布
第二节 滦州影戏的传播路线和途径
第三节 移民与影戏传播的关系
第四节 商业活动与影戏传播的关系
第五节 政府政令对影戏传播的影响
第六节 庙会为影戏传播的重镇
第三章 滦州影戏的班社与传承
第一节 班社数量与组织经营
第二节 著名班社个案分析
第三节 影戏传承方式的分类及作用
第四节 各种传承方式个案举隅
第五节 剧本、雕刻、演唱、操纵等方面的传承特点
第四章 滦州影戏的剧目与剧本
第一节 滦州影剧本的历史溯源
第二节 滦州影戏的作者
第三节 滦州影戏的剧目
第四节 滦州影戏的情节模式与形式特点
第五节 滦州影卷个案分析
第六节 影戏与宣卷关系考论
第五章 滦州影戏的雕刻工艺
第一节 滦州影的造型特点及其与角色的关系
第二节 滦州影戏的雕刻工序与技艺
第三节 杰出雕刻艺人及其成就
第六章 滦州影戏的操纵艺术与演唱技巧
第一节 滦州影戏的操纵艺术
第二节 滦州影戏的演唱技巧
第三节 著名操纵艺人与演唱艺人
第七章 滦州影戏与佛教的关系
第一节 戏神崇拜与佛教的关系
第二节 演出习俗与佛教的关系
第三节 剧本中蕴含的佛教因子
第八章 滦州影戏对戏曲的影响及其在中国影戏史上的地位
第一节 滦州影戏对戏曲的影响
第二节 滦州影戏在中国影戏史上的地位
第九章 滦州影戏的现状及保护对策
第一节 滦州影生存现状分析
第二节 滦州影戏的保护对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第五节 政府政令对影戏传播的影响
政府政令对影戏传播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一些禁止性的措施,直接延缓或破坏影戏的发展。
“守门人”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提出来的。所谓“守门人”,是指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决定什么性质的信息可以被传播多少以及怎样传播的人或机构。总体上讲,影戏的“守门人”也有个人因素,但所起的作用有限.真正影响影戏传播的“守门人”是体现政府意志的组织或机构
佟晶心在《中国影戏考》中提到:“若有插科打诨过于淫亵的时候就有老年人出来干涉,此种老年的人们叫做‘查卷’,言其考察所宣的是何宗卷,正如同北平和尚的风流焰口是必归禁止之例是一样的。”这种所谓“查卷”的老年人,实际上就充当了“守门人”角色,但他们只是从维持道德风化的角度出发进行适当干预,对影戏演出的总体影响不大。汤际亨提出了影戏改良的建议,其中第一条就是:“成立影本审查委员会,以审查不良之影本,禁止其演唱。(闻前滦县曾成立一次,但不久即消灭。)”这也是对影戏的干预.当然其出发点是为了影戏正常发展。青龙县1966年提出建立影目审查制度,以区为单位,在每季活动开始检查一次.能够上演的填在演出证上,对那些坏影目及时取缔。主要目的是让影戏更好地为“文化大革命”现实服务,客观上并不利于传统影戏的延续与发展。
美国学者认为:“国家与地方政府以许多方式影响了艺术。国家资助是艺术作品和艺术机构的一项重要经济来源。也许比较少见的是,政府通过检查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提倡某种风格(如中国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或谴责某些风格,从而直接地影响艺术作品的内容。不同种类的法律限制对文化生产的环境也产生了影响。”政府的限制和支持对影戏的传承和传播影响很大,这些我们可以从官员因戏致祸、悬灯匪事件与“文革”中对影戏的禁止得到印证.
在清中叶以后,清王朝禁止官员私养戏班,有些官员因擅演皮影戏而遭处分。如道光二年(1822年)密云副都统阿隆阿,在官署演皮影戏而被发配乌鲁木齐赎罪。
另外,《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1173. 13页)里也有类似记载:“又谕:前军机大臣会同刑部,审拟吏部侍郎阿肃家乳妇王朱氏谋害伊主幼子一案.供词内有正月初七日二更时,合家俱听影戏之语。朕以是日系斋戒,且值忌辰,阿肃家不应演唱影戏,指m询问,随经军机大臣奏请,将阿肃交都察院严加议处,并白请同刑部堂官并议处等因。本年新正初二三等日,即逢时享致斋之期.朕虽未能亲诣行礼,值斋日内,并不听演音乐。至初五日,方始幸丰泽园筵宴外藩。阿肃身为侍郎,岂不知之!乃竟于斋戒忌辰期内,伊虽在外,任听家中演唱影戏。即据称为娱侍伊母,亦岂不可稍待数日,至元宵会节耶?阿肃乃满洲侍郎,又系翰林出身,何至不知礼制,昏聩若此……阿肃着交都察院严加议处,所有军机大臣及刑部堂官,自请议处之处,着加恩宽免。”这些官员均因违禁演唱影戏而致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对演唱影戏的控制力度,
受白莲教的影响,一些地方影戏艺人被朝廷视为“悬(玄)灯匪”.影戏也因此遭到沉重的打击。据说嘉庆年间,统治者竟公然下令“屉蒸皮影人儿”。官府告示:国有大祸,民无天良,若再演唱,点火烧箱。
江玉祥对嘉庆皇帝禁演皮影戏一说提出了商榷,他认为:“在中国影戏史上.除宋代以外,清朝的影戏达到了又一个高峰。因此,要说清政府如何摧残影戏,使影戏遭到了多么大的浩劫,是值重考虑的。”“尽管清政府不断禁夜戏,城镇乡村悬灯演影戏,一直经久不衰。当然,我们不否认地方官府在镇压白莲教时,混淆黑白,滥杀无辜的皮影艺人的事情存在。我们也不排除白莲教曾利用影戏来宣讲白莲教经卷,或有皮影艺人参加白莲教起义,遭到屠杀的可能性。”虽然与白莲教相关的某些说法可能带有虚夸成分,但这些事件的确给影戏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下面列举的一些事实,也可说明影戏因白莲教罹祸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