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皮影戏的历史与现状”丛书之一,探讨中国皮影戏民俗之间的关系。
皮影的研究价值是多方面的,从大的方面来说,它对研究中国的历史、戏剧、美术、民间文学、民俗以及宗教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从具体的方面来说,它对研究中国的传统建筑、家具与室内陈设、服饰、生活用品、兵器以及交通工具。也提供了非常丰富、形象的资料;作为一门艺术,其文化内涵是相当丰富和深邃的。皮影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肯定,更有待于人们从不同的学科和角度对其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后记
本书是我博士生毕业论文的修改稿。2004年9月,我有幸在中山大学中文系师从康保成教授攻读民俗学博士学位,参加了导师主持的教育部重大课题《我国皮影戏的历史与现状》,并主持了其子项目《中国影戏与民俗研究》的工作。论文的撰写得到了保成师的悉心指导,导师团的黄天骥教授、欧阳光教授也一直关注论文的完成,从选题到开题,从预答辩到答辩,在论文框架构思、观点的提炼、论述等方面倾注了他们的心血。书稿的修改还得到了中山大学的叶春生教授和麻国庆教授、山西师范大学的黄竹三教授、广州大学的刘晓明教授、黑龙江大学的薛瑞兆教授等人的指点。
2004年9月以来,我一直致力于中国影戏与民俗的研究,并以之为个案思考中国戏曲与民俗的关系,迄今已有20多篇相关论文在各种刊物发表。在此,感谢《中华戏曲》、《中国非物质文化》、《民族艺术》、《艺术百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衡阳师范学院学报》、《船山学刊》、《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重庆大学学报》、《重庆工学院学报》、《皖西学院学报》、《渭南师范学院学报》、《中国道教》、《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嘉兴学院学报》等刊物给予了我发表研究心得的阵地。本书出版之前,我已完成了《灯影里舞动的精灵——中国皮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中国民俗丛书:影戏》(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版)两部书稿。
……
世代为农、体弱多病的年迈双亲非常地以我为荣,可我为了“前途”却很少有时间去看望他们、护理照顾他们。父亲在三个月前已离我而去,无缘见到儿子的这本书了。谨以此书献给敬爱的父亲!
李跃忠于湖南科技大学
2008年5月17日
收起全部↑
李跃忠,男,湖南永兴人,200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获法学(民俗学)博士学位,同年评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多年来一直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给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过《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戏曲史》《中国文化概论》《民俗学》等课程;主要研究戏曲与民俗文化,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全国高校古委会资助项目等4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青年项目多项。出版专著《灯影里舞动的精灵——中国皮影》、《中国影戏与民俗》、《财神》等6种,在《中华戏曲》、《民俗曲艺》(台北)等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中国古代博戏文化”等2套丛书,参编《民国间古代文学研究名著导读》等教材2部,曾获山西省教育厅“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
绪言
第一节 中国影戏与民俗关系概说
第二节 中国影戏与民俗研究综述
第三节 几点说明
第一章 中国影戏的请戏习俗(上)
第一节 影戏与民间庙会
第二节 影戏与中国传统节日
第三节 影戏与农业丰产祭祀仪式
第四节 行会戏
第二章 中国影戏的请戏习俗(下)
第一节 影戏与人生礼仪
第二节 其他请戏名目
第三节 影戏的“写戏”
第三章 中国影戏戏台及其相关习俗
第一节 影戏的固定戏台
第二节 临时戏台
第三节 影戏戏台相关习俗
第四章 中国影戏的演出习俗
第一节 演出程序
第二节 影戏的“例戏”
第三节 影戏的散场
第五章 中国影戏的行规
第一节 师承习俗
第二节 戏班习俗
第三节 影戏艺人特殊的交流方式
第六章 中国影戏起源、形成传说的民俗解读
第一节 行业神崇拜
第二节 “观音传说”的民俗解读
第三节 “王宫传说”的民俗解读
第七章 中国影戏与信仰民俗
第一节 佛教与中国影戏的发展
第二节 道教与中国影戏的发展
第八章 中国影戏的民俗文化功能
第一节 巫术功能
第二节 心理调适功能
第三节 教育、教化功能
结束语
第一章中国影戏的请戏习俗(上)
“请戏”,是指某家庭或社区、集体因某一事由而邀请影戏班前去演出。影戏的特殊性不劲体现在其艺术形态,也表现在它的演出目的和功能。民国二十五年(1936)出版的《安达县志》说“影戏亦为民间娱乐之…种,特无端不能演映耳”,即言影戏的演出并不是可以随便进行的,必须要有合理的“理由”方可邀请戏班“影映”。在民间.民众可以找出很多请唱影戏的“理由”,如湖南长沙有土地戏、财神戏、禾苗戏、寿期戏、愿戏、谢火神戏等;浙江海宁有蚕花戏、暖房戏、抓周戏、祝寿戏、还愿戏、敬神戏、庙会戏、禁格戏等;河北宽城县一带有火神影、愿影、会影、喜影等。
上述名目,有的指称很具体,如暖房戏、禁格戏、火神影;但也有的很含混,其外延特宽,如“愿戏”。对于“愿戏”,大到社区的求雨、驱蝗、祈平安活动,小到个人的病痛,甚而家庭琐事许愿后演的戏,都可以这么叫。名目的含混,使得一些本来指称很具体的也出现混乱,使人看了无所适从,如求雨戏及求雨后的谢神戏,本来是个非常具体的请戏名目,但依上面各地的说法,则可称为“神戏”、“愿戏”,也可称为“会影”。
为了便于论述,本文根据请戏主家或组织人请戏的目的,将影戏的请戏习俗分为以下几类:(1)参加民间庙会,主要是神的诞辰或其他纪念日;(2)在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元节等时的演出;(3)活跃于农业的各种丰产祭仪如求雨、驱蝗、祭祀土地神等活动中;(4)行会戏;(5)参加人生礼仪如婚丧嫁娶、寿庆等的祭桤、喜庆演出;(6)其他名目,如“家庭愿戏”、罚戏、新屋戏、功名戏等。
第一节影戏与民间庙会
庙会是一种围绕着神庙而进行的集体活动,其实质在于群体性的祭祀,常通过歌舞、牺牲供奉等礼仪行为来实现人神相通的目的。庙会的生成,与人类的原始信仰密切相关,是原始信仰的表现,是原始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
中国是个多神的国家,上至日月星辰,下至山川河流,大到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小到个人衣食住行,甚而茅房马厩,百姓无不以为冥冥之中有某种超自然力的力量在掌控着它,无不有一个神灵在支配着它。这也就是英国著名的古典人类学家泰勒(EdwardTylor,1832-1917)所说的“万物有灵”。泰勒指出,“万物有灵观构成了处在人类最低阶段的部族的特点”,这些“灵”在原始人看来,是“不死”的,也具有强大的神力,而且“神灵和人是相通的,人的一举一动都可以引起神灵的高兴或不悦”,所以由此而产生了各种信奉、崇拜。泰勒说:
万物有灵观的理论分解为两个主要的信条,它们构成一个完整学说的各部分。其中的第一条,包括着各个生物的灵魂,这灵魂在肉体死亡或消亡之后能够继续存在。另一条则包括这各个精灵本身,上升到威力强大的诸神系列。神灵被认为影响或控制着物质世界的现象和人的今生和来世的生活,并且认为神灵和人是相通的,人的一举一动都可以引起神灵的高兴或不悦,于是对他们存在的信仰就或早或晚自然地甚至可以说不可避免地导致对他们的实际崇拜或希望得到他们的怜悯。这样一来,充分发展起来的万物有灵观就包括了信奉灵魂和未来的生活,信奉主管神和附属神,这些信奉在实践中转为某种实际的崇拜。
由于原始人有着上述思维,在趋吉避害心理的驱使下,人们无不对这些神灵顶礼膜拜,而寺庙就是神灵“精神”或“肉体”的居所。庙会的出现,即与寺庙的兴建有着密切关系,或因寺庙节庆,民庶多往;或因伽蓝斋会,士女多至;或因寺游兴起,伎艺杂陈。
庙会的功能是多元的,但其最初的、首要的功能应当是祀神,随着社会的发展,其经济功能亦渐渐凸显,而且附随着庙会宗教活动的展开,也具有凝聚社区力量、教化教育民众等社会功能。
庙会活动中,歌舞戏剧是娱神的基本手段。《周礼·;大司乐》说“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致鬼、神、示”。明嘉靖十五年(1536)山西阳城县下交村汤王庙《重修乐楼之记》中,亦有一段话非常明确地表达了民俗所以建庙、演剧的缘由,碑文称:“庙所以聚鬼神之精神,而乐所以和神人也。此前人立庙之由,乐楼所建之意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