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中国手工艺”丛书之一种。作者用通俗流畅的语言向读者讲述了中国传统工艺营造技艺的高超精湛,同时配以丰富精美的图片来展示之,相信读者从中不仅可以感受我国传统营造技艺的精妙,也会体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书为“中国手工艺”丛书之一种。作者用通俗流畅的语言向读者讲述了中国传统工艺营造技艺的高超精湛,同时配以丰富精美的图片来展示之,相信读者从中不仅可以感受我国传统营造技艺的精妙,也会体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本书得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传统工艺分会支持。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一起了解了中国传统建筑中城市的严整、宫殿的辉煌、民居的亲切、寺庙的庄严、园林的委婉以及能工巧匠的鬼斧神工。中国传统营造技艺正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现代技术的发展而逐渐消亡。从某种角度来说,这种消亡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因为用现代的技术和工艺确实能够大幅提高效率。然而,历史的必然是否只能被消极地接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就像人类的灭亡也是历史的必然,但所有的人都不会坐以待毙,仍在运用人类的智慧创造属于人类光辉的未来一样,仍然有很多人致力于保护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不是为了让读者依据本书内容去亲手实践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也不仅仅是为了激发民族自豪感,而是为了保持文化多样性。
2005年10月第3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通过的《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中,“文化多样性”被定义为各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形式。这些表现形式在他们内部及其间传承。文化多样性不仅体现在人类文化遗产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形式来表达、弘扬和传承的多种方式,也体现在借助各种方式和技术进行的艺术创造、生产、传播、销售和消费的多种方式。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众多文化形态之一,依赖无数文化载体才能存在。
营造技艺只是无数文化载体中的一个。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研究生王春、黎扬琴同学为收集资料进行了大量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第一章 中国传统建筑概览/
. 对院落空间的纯熟运用/
. 木结构为主/
. 中国古建筑的灵魂——斗拱/
.“墙倒屋不塌”之妙/
. 等级制度/
. 世界领先水平的建筑控制体系/
. 注重风水/
第二章 城市规制和营建/
. 隋大兴城(唐长安城)/
. 北宋东京/
. 元大都/
. 明清北京城/
第三章 民居/
. 合院式民居/
. 江南民居/
. 徽州民居/
. 井干式民居/
. 窑洞/
. 蒙古包(毡包)/
. 干栏式建筑/
. 侗寨/
. 藏族碉楼/
. 客家土楼/
. 广东开平碉楼/
. 上海石库门/
第四章 宫殿建筑/
. 大明宫/
. 北京紫禁城/
第五章 宗教建筑/
.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
.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
. 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
. 独乐寺观音阁及山门/
. 塔幢/
第六章 祭祀建筑/
. 明堂/
. 北京天坛/
第七章 园林建筑/
. 清代皇家园林/
. 文人园林/
第八章 桥梁/
. 木拱桥/
. 廊桥/
. 石桥/
. 铁索桥/
第九章 木结构建筑及其营造技术/
. 传统木构建筑的结构形制/
. 传统木构建筑的屋顶/
. 大木作与小木作的构件/
. 木构架的制作/
. 传统建筑大木作工艺/
. 斗拱/
第十章 传统建筑的瓦作技术与工艺/
. 瓦屋的诞生/
. 瓦当/
. 流光溢彩的琉璃瓦/
. 制瓦/
. 瓦屋顶的几种形式/
. 砖的发展概说/
. 砖砌施工的主要内容/
. 瓦作工具/
第十一章 石作 /
. 概述/
. 传统建筑的石作工艺/
. 石料种类及挑选方法/
. 石料的加工与安装/
. 石料加工的常用工具/
第十二章 土作/
. 概述/
. 从“无模夯土”到“绳索悬版”/
. 灰土及其做法/
. 土墙/
. 土作常用工具/
. 土作中的特殊手法/
第十三章 建筑物的装修/
. 概述/
. 门/
. 隔扇/
. 窗/
. 栏杆、楣子/
. 天花、藻井、卷棚/
第十四章 建筑物的装饰/
. 彩画/
. 油饰/
. 雕刻/
. 中国传统家具制作工艺/
第十五章 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 侗族木构建筑/
. 客家土楼营造技艺/
. 苏州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 建筑世家样式雷/
.《鲁班经》与中国传统木工厌胜/
结语/
参考文献/
“风水”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古代建筑文化现象,从两汉到明清曾长期流行于南北各地。
风水说源自中国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认为世间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有一种传说,周武王伐纣,当仗打到商朝的国都时,士兵很高兴,他们欢呼道:“孜孜无怠,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生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这段传说把水、火、金、木、土这五种物质元素看成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而构成这五种元素的基本物质是一种叫作“气”的东西,由于“气”
以不同的方式聚集在一起,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元素,进而构成世间万物。a为了维持或者增加各种有利的物质和非物质,比如财富、健康、福运等,就必须积聚构成这些物质的“气”。而“气”具有“遇水则止,遇风则散”的特性,因此,风水说的主要职责是选择和排布地形地貌以营造一个好的“气场”,让“气”能够聚而不散。所以,这种学问被称为“风水”,从事这种职业的人被称为“风水先生”。风水说中掺以大量禁忌、厌禳、命卦、星象等内容,逐渐变得庞大繁杂并日趋神秘,渗透进中国传统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建筑活动尤甚。
人们在建筑的选址、规划、建造、装修、家具的布置等各方面都要听从风水先生的指点,以趋利避害。在营建坟墓的过程中更看重风水先生的意见,因为人们相信坟墓的风水好坏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福祉。风水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广泛而又深入的影响。
我们今天研究风水,不是为了复活风水术,让它继续为今天的建筑活动提供指导。那种把风水说和今天的种种学科相对应,试图阐述那些学科在中国早已有之,甚至认为风水说可以取而代之的做法是非常可笑的。风水说以及风水术只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只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存在。虽然科学有其局限性,但是须知科学的思维方式是迄今为止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众多方法中最有效的。现在研究风水,是把它当作一个历史现象去研究,目的是通过风水理解古代的人们的所思所想,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先民,从而加深对自己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