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续修文山县志》点注是关于云南省文山州原文山县地区(相当于今天文山市及砚山县部分地区)的一部地方综合文献。记事年限上起清道光八年(1828年),下迄民国二十年(1931年)。《民国<续修文山县志>点注》辑录图像、建置、山川、赋役、官制、学校、人物、戎政、风俗、艺文10个方面的资料,共八卷;而现有书稿中大致缺少了山川、人物、戎政等方面的内容,共六卷。虽不完整,但仍保存了清末至民国时期文山县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基本资料。
总目录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第四卷
第五卷(缺失)
第六卷(缺失)
第七卷
第八卷
《民国<续修文山县志>点注》:
丧祭
丧礼。若祖父母、父母之亡故者,子孙亲视含殓棺木与衣物,视家之有无而定。三日设孝堂,亲朋往吊,皆得留宴。开吊之先一日,亲朋赙议亦有定式,亲家则以羊、豕等物往祭。是日,宴宾至有数百席者。次日发引,亲朋送葬,至亲执佛至郊外止,是日,又宴一日。展奠先一日,迎请乡里重望之人题书木,主持以大宾之礼,至斩衰期皆遵常制之,春秋办扫以时食荐享,犹有古训遗意。世风日靡,宴客至有一二百席者,前后至四五日。风俗改良会成立,人死三日,亲朋往吊不设宴,发引准宴一日,不得过十五席,禁用海味,孝服非女、婿不发,祭不得用羊、豕,帐不得用绸缎,合立规定,广布城乡,反奢为俭,胥赖良有司之力以丕变具俗焉。
按:上列婚丧皆指汉族而言,至若夷族以侬人为众,次土僚、猓猡、仆拉、苗子、摆夷等族,习尚各有不同。照《府志》载,余族多散居马关、西畴、靖边等属,文山不常有,即有而族亦微矣。
依族,相传侬智高后裔。文山各乡均有,惟江那镇占人数十之八。性狡好奢,男女勤耕种,喜楼居,无椅凳,席地而坐,脱屐梯下始登楼。男子衣服与汉近,多短装;妇女头缠青布巾,短衣长裙,有时以裙作大结于股际如狮尾,田中曲身栽插时,自谓远望如狮。婚姻通媒,有歌唱爱慕而后通父母,议财礼。迎娶日,女家以十数女伴同新妇到夫家,住宿一宵仍与女友归,迨栽获日方至夫家工作,首胎后方住家。亲死亦棺,素食麻衣、土巫择期安葬,不拘月日,岁终服除。病不服药,惟知祭鬼占卦以定吉凶。近亦知设学教育子女,衣服亦渐与汉化。每年五月三十过小年,六月三十过大年,先期染红饭献祖先。
土僚,有平头、搭头,喜种水田。男与汉人衣服相近,多短装,色尚青。平头僚妇女以方帕笼首,短衣长裙,裙提一角斜挂衣前,后以五色碎锦簇成方补,补下银泡银铃,行路声四方如环佩唱。搭头僚妇女以长布折跌盘旋顶际,衣裙亦如平头提角斜挂,无补。二僚语言微异,婚娶亦媒。喜日,新妇同女伴十数人至夫家,成礼后新妇同女伴在牛厩内宿一宵而回,栽种日年来夫家两次,头产后方住家。丧知棺殓掩埋,亲朋宴会一日。每年旧历二月初一日起禁止工作三日,谓之过小年。病多问卦,宰杀猪鸡不惜。近亦知重教育,各村多有设小学校者。
仆拉,分黑、白二种,语言微异,黑种尚青,白种为白,性朴野,多山居,不事诗书。亲死亦棺殓,聚家为孝子三五日,亲者各以饭一箩,一酒一鸡敬献。发引先一日,将牛宰杀,巫者率家人绕牛数周,行跪拜礼,口诵有词,仍率子进丧房。迨柩行半途,女婿与女路祭,献上糕菜,手执竹帚刷棺,谓之驱蝇。婚凭歌唱,亦产首胎后方住家。
苗族,有白、花、青、红四种,语言稍别,即《府志》载母鸡。性凶猛如黠兽,出入常挟枪弩,半以猎兽为生活,好种山地,二三年即迁徙。婚则幼小即娶,同牧牛,及长,始成夫妇。亲故,择地安埋,不讲堪舆,但手持木棒,仰天默告,向空抛去,落于地下,棒指东葬向东,棒西向西。凡婚丧先占卦,卦吉则行,否则即止。不事诗书。每至春正月有踩山之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