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特色:
一,结构合理,体系规范。本书针对高等院校经济类和非外贸类专业课程的特点,将内容庞杂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基础知识系统性地呈现出来,力求做到理论知识必需、够用,体系科学规范,内容简明实用,帮助学生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二,内容求新,应用性强。本书从高等教育的教学规律出发,与实际接轨,介绍了新的理论知识和案例,在注重国际贸易必要理论的同时,强调国际贸易实务基本技能的应用;主要引导学生“学中做”和“做中学”,一边学理论,一边将理论知识加以应用,实现理论和实训一体化。
三,栏目丰富,形式生动。本书栏目形式丰富多样,每个项目设有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质目标、教学目标、项目引例、视野拓展、案例应用、应知考核、应会考核、项目实训等栏目,丰富了教材内容与知识体系,也为教师教学和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供了首尾呼应、层层递进的可操作性方法。
四,课程资源,配套上网。为了配合课堂教学,我们设计制作了教师课件、参考答案、课程教学大纲、配套习题、模拟试卷等并实现网上运行,充分发挥网络课程资源的作用,探索课堂教学和网络教育有机结合的新途径。
前言
上篇 国际贸易理论
项目一 国际贸易导论
任务一 国际贸易概述
任务二 国际贸易的研究对象、范围和方法
任务三 国际贸易的分类
任务四 国际贸易的相关概念
应知考核
应会考核
项目实训
项目二 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任务一 国际分工
任务二 世界市场
任务三 国际价值和国际价格
应知考核
应会考核
项目实训
项目三 国际贸易理论
任务一 自由贸易理论
任务二 保护贸易理论
任务三 国际贸易新理论
应知考核
应会考核
项目实训
项目四 国际贸易政策和措施
任务一 国际贸易政策概述
任务二 关税措施
任务三 非关税措施
任务四 鼓励出口措施
任务五 出口管制措施
应知考核
应会考核
项目实训
项目五 国际贸易体制
任务一 贸易条约与协定
任务二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任务三 世界贸易组织
任务四 区域经济一体化,
应知考核
应会考核
项目实训
下篇 国际贸易实务
项目六 国际货物交易条件(一)
任务一 货物的名称和品质条件
任务二 货物的数量条件
任务三 货物的包装条件
任务四 货物的价格条件
任务五 佣金和折扣的应用
任务六 合同中的价格条款
任务七 贸易术语价格换算与出口商品成本核算
应知考核
应会考核
项目实训
项目七 国际货物交易条件(二)
任务一 国际货物运输条件
任务二 国际货物运输保险
任务三 国际货物交易货款收付条件
应知考核
应会考核
项目实训
项目八 国际货物交易条件(三)
任务一 货物的检验
任务二 索赔
任务三 不可抗力
任务四 仲裁
任务五 世贸组织成员间贸易争端解决机制
应知考核
应会考核
项目实训
项目九 国际货物交易的一般工作程序(一)
任务一 国际货物交易前的准备工作
任务二 国际货物交易的洽商
任务三 国际货物贸易合同的签订
应知考核
应会考核
项目实训
项目十 国际货物交易的一般工作程序(二)
任务一 国际货物出口合同的履行
任务二 国际货物进口合同的履行
应知考核
应会考核
项目实训
项目十一 国际贸易方式
任务一 经销、代理与寄售
任务二 招标与投标、拍卖
任务三 对销贸易
任务四 对外加工装配贸易
任务五 商品期货交易
应知考核
应会考核
项目实训
参考文献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任务二 世界市场
一、世界市场的概念
世界市场(World Market)是由国际货物、服务和知识产权交易而把各国国内市场联系起来的世界范围的交换领域。从世界市场与国际分工的关系来说,世界市场是国际分工的表现,国际分工是世界市场的基础。国际分工的发展决定世界市场的发展,而世界市场的发展又影响国际分工的发展。
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完全与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相适应的。当资本主义交换方式越出国家界限,在世界范围得到发展,在各国国内市场之间建立起经常而普遍的商品联系时,各国国内市场就连接成为世界市场。
二、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一)“地理大发现”促进了近代国际分工的萌芽
在资本主义以前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生产很不发达。虽然当时也存在着一些国际贸易,但总的来说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分工。
15世纪末至16世纪上半期的“地理大发现”,促使欧洲一些国家的手工业生产向工场手工业生产过渡,同时也为近代国际分工提供了地理条件并准备了国际市场。当时的欧洲殖民主义者用暴力手段在他们所能到达的美洲、非洲和亚洲进行掠夺和贸易,在殖民地发展了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面对国外市场的专业化生产,建立种植棉花、烟草、甘蔗等农作物的庄园,开发矿山,生产金银,并把生产出来的农作物和金银运回本国,出现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最初的分工形式。但是,由于当时产业革命尚未发生,自然经济在各国仍占统治地位,当时的那种国际分工和交换与整个社会生产相比并不具有决定性影响,而且明显带有地域分工的性质。因此,我们可以把“地理大发现”后出现的那种国际专业化生产看作是近代国际分工的萌芽。
(二)18世纪产业革命使近代国际分工形成
18世纪后半叶从英国开始的产业革命,使人类的生产力获得空前的发展。蒸汽机、纺纱机、织布机等的发明和应用,使工场手工业发展到了机器大工业,于是以小生产为基础的自然经济开始崩溃。机器大工业使社会生产的规模不断扩大,原先自然经济条件下的民族孤立性开始消失,各国开始被纳入到国际分工的轨道。
大机器工业巨大的生产能力产生了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大量生产出来的商品很快使国内市场饱和,因此迅速扩大的生产能力需要不断扩大的销售市场与之相匹配;另一方面,大机器工业又引起了对生产原料的大量需求,要求开辟新的廉价的原料来源。大机器工业生产出来的价廉物美的商品、高效率的新的运输工具,成为资产阶级征服外国市场的有力武器。它打破了一切落后国家闭关锁国的企图,打开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国外销售市场,建立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国外原料来源地。由于英国最早完成了产业革命,当时英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国际分工是最具代表性的。当时的印度已成为向英国提供棉花、羊毛、亚麻、黄麻、兰靛的地方,而澳大利亚则成为专门为英国生产羊毛的殖民地。英国生产的棉纱、棉布、毛呢则行销世界各地。原来在一国范围内的城市与农村的分工、工业部门与农业部门之间的分工,现在逐渐变成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的分离与对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