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学界和满学界对荆州驻防学术研究,核心史料主要是《荆州驻防八旗志》和光绪朝《荆州府志》以及《八旗通志初集》、《钦定八旗通志》等极为有限的地方志与官书。但是,在清朝军机处录附、朱批奏折、刑科题本、户科题本等档案中,保留大量关于荆州驻防的史料,由于资料分散和档案馆开放程度等原因,这些极为丰富的史料,史学界对其利用率是极低
本书依据新近的文物普查及考古资料,对唐代东部天山廊道的军城逐一进行考证,将唐代军城精确定位,真实还原唐代东部天山廊道的军城分布格局。东部天山地区在唐朝为伊州、西州、庭州(北庭都护府)所在地,是新疆地区最早实行中原王朝州县制的地方。在中原军政体制的长期影响下,该地区与中原地区一体化趋势相当明显,文献记载东部天山廊道的大量
本书稿详细介绍了1802年至1911年百余年间广东团练活动发展历程,及其团练组织的兴办、发展与转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当时广东社会的发展变化。具体包括清代广东团练使的历史流变、组织类型、组织规模与建制形式、组织人员与经费、办理模式与职能,以及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年间广东团练史活动。同时,通过与其他省份团练情
怒涛卷霜雪/杭州优秀传统文化丛书
本书以地理环境为切入点,以军镇烽戍遗存调查整理为线索,对不同局势下,整个天山廊道军防体系在唐朝经略西域的进程中所发挥的具体战略作用进行了探讨。对道路交通,尤其是天山内部廊道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唐朝诸多保障吐鲁番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安全的战争,都是借助于天山内、外部廊道,与周边游牧部落等的合作进行的。全书以
本书是河南平顶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勇博士的一部学术专著,书稿以权威翔实的史料,以原武汉军区领导下的中原民兵为切入点,选择1973—1985年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变革期,从中原民兵的政治生活,战备训练、组织、武器装备,经济建设,社会功能等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全面展现这一渐进的历史过程。在结论部分,将重点从经济体制转变、
《清代辽宁全史(军事卷)》力图全面展示清代奉天的自然战略优势,详细叙述其武备的具体内容,深入阐析军事布防的客观背景和主观需求,真实再现明清战争的恢宏场面,深刻反省清末奉天致乱之由。
中国民兵史
本书是关于中国古代边疆社会的研究,以唐至辽代雁门关以北之长城地带为着眼点,以大同军为线索。大同军是七世纪八十年代至十一世纪中叶,唐、后唐及辽朝在雁门关以北地区设置的边防军镇。大同军视野下的雁北社会历经唐代的北疆、沙陀的根据地及契丹的桥头堡等三个时段的变迁,聚集了突厥、回纥、吐谷浑、粟特、沙陀、契丹等多个民族;
本书时间上限根据所存资料尽可能上溯,下限截至公元2015年。除卷首的概述、大事记、专题记述和卷末的附录、索引、后记外,分为全州民兵、黑水民兵、各县(市)民兵及人物共四章,具体内容包括:反击廓尔喀入侵西藏、远征宁波抗英、黑水民兵搜寻失事直升机、地方武装、领导体制、人物传略、民兵烈士名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