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引论彩图馆》是弗洛伊德为20世纪的心理学叙写的华美的、无人能企及的篇章。他用富有诱惑及令人叹为观止的思想体系,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超现实主义的、不为人知的玄妙心灵世界,通过人类的梦境探索人类的无意识,运用催眠的方法治愈人们的压抑和焦虑,用“冰山原理”比喻潜意识,以及创立了“木材”即“女性”的奇特的性比喻等理论。我们该如何发掘自身的巨大潜能?又该如何破译我们独有的生命密码?《精神分析引论彩图馆》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让我们一起跟随弗洛伊德见证他的伟大发现。
适读人群 :大众读者
1.精神分析对人类学、医学、心理学,甚至于史学、文学艺术和哲学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2.运用插图和图解的形式,用更为形象化的画面,全方位、立体式阐述弗洛伊德思想的精髓,引导着人类更加彻底地了解了自己,同时对此所涉及的人文领域都留下了难以复制的影响。
在19世纪之前,心理学是属于哲学范畴的。在19世纪中期,自然科学的发展对早期心理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个时候心理学的研究也逐渐开始重视实验方法的使用。德国的费希纳在1860年开创了心理物理学,德国的艾宾浩斯开创记忆的实验研究。冯特于1879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这也是心理学实验方法的运用使这一学科成为科学的转折点。之后的100多年,随着心理学派的增加和发展,也使得这一学科的体系不断完善。
弗洛伊德在1900年出版的《梦的解析》一书标志着现代心理学的建立。他的另一部巨著《精神分析引论》则比较系统地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精神分析的一般理论。精神分析是一种治疗神经病的方法,也是一种研究心理功能的技术,后来便成为一种心理学的理论,也是现代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学派。精神分析对人类学、医学、心理学,甚至于史学、文学艺术和哲学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精神分析体系是以自我或超我与潜意识欲望的矛盾为基础的。他在文中提到的过失心理学以及神经病症的解释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
弗洛伊德在此书中提出了关于“性”的话题,人们误以为他是性生活的自由主义者。但事实上,他却不是这样的人。舒尔茨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弗洛伊德虽然这样热烈地强调‘性’在我们情绪生活中的作用,但他个人对于‘性’却始终坚持一种极端否定的态度。他时常会提醒告知‘性’的危险,甚至对非神经病者来说也是这样,他告知人们必须努力克服一般动物的需要。他说,过于频繁的性行为是会使人堕落的,会污损精神和肉体的。他本人在41岁时,便已完全没有性行为了。”
所以,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弗洛伊德,他“不是改良派,而只是观察派”,或仅仅只是治疗神经病的医生而已。他在治疗病人时,发现病人的本能欲望不能很好地发泄出来而压抑成病。因此,他认为人世间的道德法律要求人对于“性”的牺牲,往往超出了人们所能负担的程度,所以,他将“性”强调到了一个不适当的程度,以致造成了理论上的乖谬。
弗洛伊德的影响力在心理学家中是极为罕见的。他对心理学的主要贡献是关于人类动机的研究,就如波林所说,“动力心理学的重要来源当然是弗洛伊德”。人们都知道,冯特及其学生的实验心理学,继承了联想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的传统,从事感知觉的研究,重视意识的内省分析,对于人的行为及其动力或动机的分析是比较忽视的。但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对却对传统的实验心理学起了很好的补充作用。所以,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欢迎。
美国《图书》杂志曾经这样评价弗洛伊德:“世界上如果没有弗洛伊德,20世纪可能会大不相同,我们不会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有如此深的了解,而且这个时代也会少许多优秀的艺术家。”
美国学者欧内斯特·琼斯曾这样评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已经由弗洛伊德这位最合适的作者填补了,我们临床的医生甚至是整个心理医学界都应该感谢他所付出的努力。以后在研究相关问题时,我们可以毫不迟疑地说:‘这是一本开始研究精神分析的好书。’”
尽管人们对弗洛伊德的学说存在着质疑,但他本人还是以极大的勇气和评判精神大胆地为我们揭示了人类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
《精神分析引论》是学习精神分析学的标准入门教材,此书完成于1915~1917年,是由弗洛伊德在维也纳大学讲授精神分析学说的演讲稿组成的。全书总共有3卷:过失心理学、梦和神经病通论,共分28章。此书用通俗、简洁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讲述了精神分析学说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而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运用插图和图解的形式,用更为形象化的画面,全方位、立体式阐述弗洛伊德思想的精髓。弗洛伊德对梦境及生命中潜意识的透视,引导着人类更加彻底地了解了自己,同时对此所涉及的人文领域都留下了难以复制的影响。
本书有近300多幅插图,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大脑,将人类不凡的思想表现得更为灵活、生动,形式的多变,使得原著的精要思想更加凸显,同时也规避了晦涩难懂的表述方式,是每一代学人都值得收藏的心灵书籍。
当然由于人类对精神分析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再加上精神分析学的理论深度以及编者自身水平的限制,我们在出版这本书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和纰漏,我们在此诚恳地希望读者朋友提出宝贵的建议,以便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和更正。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奧籍犹太人,生于捷克,后随父母迁居至奥地利,于维也纳学医和行医,其后为逃避纳粹的统治而迁居英国。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现代心理学的奠基者,在人格理论、潜意识、梦的解析、性的本能、生/死本能、焦虑与自我防卫等方面,都有重大的贡献。他的观点对精神病医学领域影响深远,而且在社会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政治学、美学以及文学艺术创作等方面受到广泛应用,他被誉为20世纪西方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弗洛伊德一生著作甚丰,多收录于德文的《弗洛伊德全集》,之后翻译为多种语言版本。
第一卷 过失心理学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过失心理学
第三章 过失心理学(续)
第四章 过失心理学(续完)
第二卷 梦
第五章 初步的研究及其困难
第六章 初步的假说与释梦的技术
第七章 显意和隐意
第八章 儿童的梦
第九章 梦的检查作用
第十章 梦的象征作用
第十一章 梦的工作
第十二章 梦的举例及其分析
第十三章 梦的原始的与幼稚的特点
第十四章 欲望的满足
第十五章 几点疑问与批判的观察
第三卷 神经病通论
第十六章 精神分析法与精神病学
第十七章 症候的意义
第十八章 创伤的执着——潜意识
第十九章 抗拒与压抑
第二十章 人们的性生活
第二十一章 里比多的发展与性的组织
第二十二章 发展与退化的各方面、病原学
第二十三章 症候形成的过程
第二十四章 一般的神经过敏
第二十五章 焦虑
第二十六章 里比多说:自恋
第二十七章 移情作用
第二十八章 分析疗法
诸位可能从平日的读书或者看新闻中或多或少知道一些有关精神分析方面的知识,但是我并不清楚你们对此了解多少。鉴于我的题目是“精神分析引论”,顾名思义,所以我只好假设你们对于这一领域一无所知,需要我从头讲给你们听。
也许大家对精神分析了解不够,不过有一件事我觉得你们应该是知道的,那就是:精神分析是治疗神经错乱症的一种方法。这个方法与其他治疗方法是截然不同的。一般来说,医生想要患者接受一种新的治疗时,都会对这一治疗的便利和疗效夸大其辞,以使患者相信自己能被治愈。以我的观点,这种方法也不错,患者安然接受治疗,疗效通常会有所增加。不过若是运用精神分析法来治疗神经病患者,那我们采用的手段可就大不一样了。我们会告诉患者,这种治疗方法使用起来十分困难,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他本人也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和牺牲;而对于疗效,我们也并不确定,如果他希望痊愈,就要自己去了解、适应这种治疗方法,不仅要努力,还要学会忍耐。
为什么我们要采取这种迥异于常规的治疗态度?这当然有其合理的原因了,这些原因接下来我会慢慢告诉各位。可能你们会觉得我在演讲时,就像对待神经病患者一样对待你们,如果你们觉得不适的话,那么我奉劝你们不用来听我的下一次演讲。我现在为大家讲述的,只是一些关于精神分析的并不完整的知识,当然这些知识也不足以使你们对精神分析形成一种清晰的认识。你们所接受的教育,你们的思维惯性,都会使你们不自觉地对精神分析产生排斥,如果你们希望能真正了解我说的话,恐怕你们必须努力克服这种本能的抵抗。我不能断定,我这次的讲演到底会让你们对于精神分析有多少理解,不过有一点我想我很明白,那就是你们在听完我的演讲后,绝不会学会如何去研究精神分析,更不会运用精神分析做治疗。还有一点,我想诸位当中会有人不满足浅尝辄止,希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精神分析,不过我必须对那位仁兄说,我不会鼓励你,反之,我要警告你,你的想法是非常危险的。根据目前的社会现实,选择了精神分析这一行业,他不会有在学术上成功的机会,如果他开始营业,他就会发现所有人都在以怀疑的眼光看着他,他会遭遇误解和敌视,甚至会受到一些不理智的人的迫害。现在整个欧洲都陷入了战争旋涡,到处民怨沸腾,你可以猜到他需要应付的麻烦绝对是无法估量的。
不过,一门新的学科总会吸引到一些人不顾一切地来了解和接受。各位当中如果有人就算是被严重警告,仍然坚持来听第二次演讲,那我绝对十分欢迎。然而我必须在你们入门之前告诉你们精神分析领域所存在的困难。
首先是精神分析的教学和阐述问题。在你们进行医学研究时,习惯用眼睛观察,比如说观察人体解剖的标本、观察试管中的沉淀物、观察神经受刺激后肌肉的收缩等;当你们从业时,你们就会接触患者,你们会用眼睛观察患者的症状、分析发病的原因、了解病理作用的效果;若是你们从事外科,你们可以看到手术的实施,甚至自己去尝试;而我们常见的神经病治疗,一般都是通过对患者的症状、怪异的表现、日常的言行等方面的观察,使我们的脑海中产生了一系列直观的印象,然后我们再对这些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所以说,医学院的老师们在教学生时通常都是在说明和指导,他们就像是博物馆的导游,引导着你们去直接接触所观察的对象,只有你们亲身经历过了,才会相信存在着这些事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