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哲学层面研究和厘清文化及其建设,一方面可以丰富哲学理论,另一方面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文化哲学概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为指导,从文化的本质、内涵、特征入手,进而对文化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展示出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与当代社会文化性的实质和要义,努力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张凤江,1958年生,天津市人,198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哲学系,获学士学位,现为天津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教授。有《选择与裂变——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与实践》等专著出版,有文章散见于《齐鲁学刊》《天津社会科学》等杂志。累计文字达百万。长期担任党校一线教学工作,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美学”“领导哲学”等课程。
第一章 文化本体论
第一节 全球化背景及文化要津
第二节 文化与文明解析
第三节 “文化”释义
第四节 文化的性质与特征
第五节 哲学视野中的文化
第六节 文化哲学是对人类生存方式的反思
第二章 文化的内在矛盾性
第一节 文化的主体与客体
第二节 文化主客体具体的历史的统
第三节 文化发展中的矛盾关系
第三章 文化形态与观念文化
第一节 人类文化的历史形态
第二节 观念文化的现实展开
第四章 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变迁
第一节 朝阳下的文化产业
第二节 文化产业兴起的背景与境遇
第三节 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五章 中西文化的历史分野
第一节 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
第二节 中西文化的物化差异
第三节 走向开放、多元与融合的文化
第六章 虚拟社会的现实铺陈
第一节 网络文化:数字化的生存方式
第二节 互联网发展对文化建设的影响及对策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的文化人才
第七章 现代化运动中的文化
第一节 从国外现代化进程看文化发展
第二节 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发展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属性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任务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职能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目标
参考文献
后记
《文化哲学概论》: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职能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思维创新的基础
当前,我国正处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转型期;以冲破计划经济旧体制为主要任务的改革已取得初步、巨大的成功,正走向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阶段的重要时期;处在机遇和挑战并存,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各种矛盾、各种思想观念交织碰撞的社会转型期。因此可以说,我们所做的每一项工作都具有新的意义,都必须以创新思维去对待。沿用旧的套路,只能阻碍改革开放的步伐,将社会主义事业引向歧途。从世界范围来看,新世纪之初,在第四次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动下,正在出现人类文明史上继工业革命后最为广泛、全面、深刻的知识革命,它涵盖经济、科技、社会、文化、思想、生态等各个方面,波及全球各个角落,并将引起人类思维方式、生存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向世人提出了全新的课题和挑战。譬如:知识经济的来到,人类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不仅向以货币资本和财富积累为核心的资本主义制度提出了挑战,而且为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制度展示了崭新的发展前景;传统的以物质财富增长为中心的工业文明的历史局限性,向人类文明发展的传统价值取向提出质疑,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已成为人类文明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新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上,人类文明将由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从而向传统的文化精神提出挑战。高扬以人为根本和中心的精神,将成为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极为重要的文化基础。可以预见,在未来的社会产业中,以知识为核心、以人为目的的产品模式将会成为主流。
所有这一切,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更新、先导功能具有重要的特殊意义:倡导创新思维,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社会变革提供新的精神动力和良好的思想舆论条件和氛围,同时创立一种新的社会发展理论,导引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方向。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创新求变、拨乱反正,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没有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事业。回顾三十多年走过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项改革开放重大举措的出台和实施,都是以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开辟道路的;而每一次大的思想解放、观念更新,都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大发展。很难设想,没有新思路、新知识、新办法的支撑,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能冲破重重艰难险阻,取得今天举世瞩目的业绩。
在社会主义现阶段,文化的更新、先导功能要自觉地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原则方向同创新社会主义的理论模式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正确把握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理想和美好蓝图的科学预测和描绘。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更新、先导功能的客观要求和重要体现。
而要真正解决当下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种种矛盾和困惑,就必须学会创新思维,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具体则应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更新所有制观念,创新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改革。使改革开放事业始终在新思路、新状态、新轨道、新平台上健康发展。在所有制结构问题上,要牢固树立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与积极引导、鼓励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有机统一起来的新观念,树立“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观念,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其次,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更新按劳分配原则的内容,创新多种分配形式,使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事业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要进一步打破平均主义的框框,确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观念,充分认识按劳分配不是简单地按照劳动时间分配,而是主要按劳动的效率和效益进行分配;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创新多种分配形式,把按劳分配和按资金、技术、管理、资源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破除把资金、技术等参与分配视同于剥削的旧观念,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经营先富起来,同时又引导和促使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避免两极分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