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著作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本书的主要结构;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论述了数学素养内涵的发展过程、主要的测评方式,这也是目前国内比较全面介绍国内外数学素养的部分。在第四章主要介绍了PISA的数学素养,包括内涵、测评,以及近几次测量的结果分析,并对台湾和上海两地的PISA测试结果进行了比较。是目前国内比较全面介绍PISA数学素养的内容。第五章从数学课程改革的角度探讨数学素养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影响。第六章从数学教学的视角探讨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并从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分析如何构建基于数学素养发展的数学课堂教学。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一直以来,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但是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对人才的要求标准是不一样的。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在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农耕社会和工业社会中,数学大多扮演着工具性的角色。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不但各个领域都直接或者间接用到数学知识,而且它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不仅出行、消费、理财、保险都需要用到数学,各类数量、图表和几何信息也充斥着报纸、电视和网络等新旧媒体,如果不能读懂这些信息将会是现代社会意义上的“文盲”。这种现象下,仅仅把数学视为一种工具是不够的,社会的发展对人才所需要的数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掌握一定的数学技能,还要有灵活而严密的数学思维,能用数学眼光看待问题,用数学思想形成问题,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这些就是个人的数学素养。可以说,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个人的日常生活中,现代社会都需要公民具备一定的数学素养。
提倡数学素养,这不仅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教育体系的内部发展也需要推行数学素养教育。很多学者的研究都已经表明了,考试是目前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动力来源。但是,随着教育的普及化,很多时候学生都不需要靠考试成绩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在这种教育背景下,吸引学生学习数学的只能是数学本身。为此,需要在数学教育中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的价值,让他们了解到数学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数学在日常生活的作用,数学对社会发展的价值,这样才能促使他们自发地学习数学。而这就需要推行数学素养教育,让学生在学校的数学学习中,学到真正有价值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和数学思想。而且,随着义务教育的深入开展,未来可能推行十二年义务教育,那么在没有升学考试的情况下,各学校的数学教育质量将会与学生的数学素养监测结果相挂钩。因此,无论是社会的外部还是教育的内部,都需要在学校的数学教育中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黄友初,男,1978年生,浙江苍南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温州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台湾勤益科技大学客座副教授,主要从事数学教育研究。曾荣获博士国家奖学金、浙江省优秀科技特派员、温州大学教坛新秀等荣誉。近年来,先后主持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等10多项科研项目的研究。已在《比较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教师教育研究》、《全球教育展望》、《中国教育学刊》、《数学教育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已出版专著1部,译著1部。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1
1.1研究背景1
1.1.1数学素养的价值1
1.1.2数学素养的缺失3
1.2研究问题和意义5
1.2.1研究问题5
1.2.2研究意义6
1.3本书的框架结构8
第2章 我国的数学素养研究9
2.1我国数学素养的发展过程9
2.1.1政策的引导过程9
2.1.2研究文献的特点13
2.1.3教育实施的过程17
2.2文献中的数学素养内涵18
2.2.1无直接阐述时期18
2.2.2内涵的组合说和发展说时期19
2.2.3内涵阐述的多元化时期20
2.3大陆数学素养的测评与发展研究26
2.3.1理论探讨26
2.3.2实证研究28
2.4台湾数学素养的测评与发展研究31
2.4.1数学素养的测评32
2.4.2数学素养的发展44
2.5数学素养研究趋势分析52
2.5.1数学素养内涵的研究趋势53
2.5.2数学素养研究发展趋势分析54
2.6本章小结56
第3章 国外的数学素养研究 58
3.1数学素养术语的发展58
3.1.1《克劳瑟报告》和《考克罗夫特报告》中的数学素养58
3.1.2欧美其他文献中的数学素养60
3.2不同术语数学素养的各自内涵62
3.2.1 Numeracy的内涵62
3.2.2 Quantitative Literacy的内涵65
3.2.3 Mathematical Literacy的内涵69
3.2.4 Mathematical Proficiency的内涵74
3.2.5Matheracy的内涵79
3.2.6数学素养内涵的归类80
3.3数学素养的测评与发展研究85
3.3.1数学素养与个人发展研究85
3.3.2个体数学素养测评研究86
3.3.3数学素养的发展研究90
3.4本章小结92
第4章 PISA的数学素养 94
4.1 PISA简介94
4.1.1 PISA的测评对象和方式94
4.1.2 PISA的测评科目和目标98
4.1.3 PISA的学生抽样和问卷设计101
4.2 PISA的数学素养内涵106
4.2.1 DeSeCo的核心能力研究106
4.2.2 PISA的数学素养定义109
4.2.3 PISA数学素养的能力表现“115
4.3 PISA的数学素养测评119
4.3.1试题的编制119
4.3.2测评结果的处理123
4.3.3试题的类型和分析133
4.4我国学生在PISA数学素养测评中的表现141
4.4.1上海学生在PISA数学素养测评中的表现141
4.4.2台湾学生在PISA数学素养测评中的表现144
4.4.3 PISA2012中数学素养与学生、学校、家庭的关系149
4.5本章小结157
第5章 数学素养与数学课程158
5.1国外数学课程中的数学素养158
5.1.1欧美重视数学素养教育的背景158
5.1.2国外对数学素养教育的研究160
5.1.3主要国家课程标准中的数学素养162
5.2我国数学课程中的数学素养178
5.2.1我国数学课程的改革历程179
5.2.2数学素养对数学课程改革的影响184
5.3基于数学素养的数学课程标准187
5.3.1数学课程标准的若干不足187
5.3.2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的若干建议191
5.4本章小结197
第6章 数学素养与数学教学198
6.1扎实全面的数学教学知识198
6.1.1数学教学知识的内涵198
6.1.2基于教学知识的数学素养教学 203
6.2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206
6.2.1智情结合的教学设计 206
6.2.2灵活多变的教学过程211
6.3教学案例展示214
6.3.1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展示 215
6.3.2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展示 220
6.3.3高中数学教学案例展示 226
6.4研究总结与展望232
6.4.1研究结论与启示 233
6.4.2研究局限与展望 238
参考文献240
《数学素养的内涵、测评与发展研究》:
为了提高考试成绩,一些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采用了大运动量的“题型+解法”的解题训练,学生被逐步训练成了反应灵敏的“解题机器”。在这种背景下,学生的数学智能被降低为解题技能,甚至沦为了一种本能,学生仅能对熟悉的题型产生本能的反应,而对陌生的题型束手无策,无法灵活运用已有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虽然说这种应试教育也不自觉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它培养出的综合素质是不全面的,也是不系统的(郑正亚和石循忠,2001)。邹云志和王宝富(2004)指出,目前的数学教育,在内容上缺乏时代感,教学手段仍没有脱离应试、解题的模式,学生参与少,难以唤起学生积极性,而且教学的评估还比较落后。
由此可看出,数学素养在我国的数学教育中还是缺失的。虽然,新课程改革将数学素养上升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但是很多后续的配套措施和研究都还没有跟上。无论是在理论阐述上,还是在教师培训方面,都未能清晰地阐明数学素养的内涵,以及说明基于数学素养的数学教育理念应该为何。这也导致了很多一线教师对数学素养的理解不清晰,要么将其理解为降低知识难度的活动和推行讨论式的课堂教学,乱贴数学素养教育的标签;要么还是坚持原来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很多学者(肖绍菊,2006;刘和景,2006;全光淑,2014)的调查都表明了,一线数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和新课程的要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而出现这种现象,与我国对数学素养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也是不无关系的,尤其是对数学素养内涵、测评和发展的研究。
2.数学素养在教育研究中的缺失
研究数学素养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能认清数学素养的本质特征,把握关键要素,从而实施更为合理的数学教育,通过学校的课堂教学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在这个过程中,数学素养的内涵是基础,只有厘清数学素养的内部生成过程和外部表现,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数学教育;但是数学素养发展的效果如何需要通过测评才能检验,也只有通过测评才能找出哪些环节比较薄弱,在这种反馈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因此,可以认为数学素养的内涵、测评和发展是研究数学素养的三个关键要素。但是,目前国内对这三个要素的研究还是比较缺乏的。
虽然,有关数学素养的研究论文数量众多,但是这其中有很多文献都是探讨数学素养的价值,说明推行数学素养教育的意义,缺乏深入分析数学素养的内涵。黄秦安(2001)指出,虽然从研究现状看,作为整个教育思想,素质教育的各种研究已是硕果累累,然而各门学科的素质教育研究却显得比较薄弱,已有的一些研究成果也存在就事论事、缺乏理论高度等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