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先对高职生的心理特点及其相应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对策进行研究,具体包括高职生的自我同一性与疏离感、自尊与自我妨碍、学习心理、情绪心理、意志品质、人际关系、社会支持、生活希望感和生活满意度等内容。其次,基于高职生的心理特点,对高职院校如何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取代传统的病例诊断式消极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系统研究,具体包括高职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目标、内容、途径与效果评估等。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目录
序: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1
前言Xi
上篇 高职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
第一章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3
第一节 积极心理学4
一、积极心理与消极心理的阴阳颉颃4
二、有界自我:消极心理的社会文化根源5
三、关系自我:积极心理产生的社会文化条件9
第二节 社会建构论10
一、心理学:从反映论到建构论11
二、心理是长期复杂的社会过程的产物12
三、消解心理危机与冲突的有效方式13
思考题14
第二章 高职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15
第一节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日标概述16
一、对消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超越16
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17
第二节 积极的心理过程17
一、积极的认知18
二、积极的体验19
三、积极的意志行动20
第三节 积极的人格特质21
一、人格的构成要素与结构21
二、积极的人格特质22
第四节 积极的团体环境23
一、积极的家庭环境23
二、积极的学校环境24
三、积极的社会环境26
思考题26
第三章 高职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27
第一节 心理过程教育28
一、积极认知:学习沉浸体验与认知风格28
二、积极体验:自尊、生活满意度与希望感32
三、积极行动:情绪调节、心理韧性与自我妨碍35
第二节 积极人格教育37
一、高职生的自我同一性38
二、高职生的角色社会化38
第三节 积极心理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建构41
一、高职生的人际关系42
二、高职生的社会支持43
三、认识环境、适应环境与改造环境44
思考题46
第四章 高职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47
第一节 高职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多种形式48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48
二、校园活动50
三、团体辅导52
四、心理健康教育讲座53
五、个体心理干预54
第二节 高职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55
一、集体教育55
二、个体教育55
第三节 高职生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机制56
一、组织与人员保障56
二、制度与经费保障58
三、环境与氛围保障58
思考题59
第五章 高职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绩效评估60
第一节 由结果性评估到综合性评估61
一、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评估的内涵61
二、结果性评估与过程性评估相结合62
第二节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原则与内容63
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原则63
二、评估的维度、内容与方式 64
第三节 评估过程及对结果的分析与反馈66
一、系统评估的组织与开展66
二、对评估结果的分析与反馈68
思考题68
下篇 高职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
第六章 高职生的学习沉浸度71
第一节 沉浸体验研究概述72
一、沉浸体验与沉浸度72
二、沉浸体验产生的条件与特征73
三、有关沉浸体验的理论模型75
四、学习过程中的沉浸体验78
第二节 高职生学习沉浸度的特点79
一、学习沉浸度总体高于本科生80
二、挑战与技能的匹配度较高 82
二、学习目标相对明确具体 82
四、对外在评价的敏感度较低83
五、任务专注力较弱84
第三节 高职生学习沉浸度的提高 84
一、在挑战任务与学生能力之间寻找平衡84
二、设置具有结构性特征的学习任务85
三、培养自向性人格86
四、帮助学生提高对学习任务的专注86
思考题87
第七章高职生的自尊体验88
第一节 自尊心理研究概述89
一、自尊的概念与分类89
二、自尊的结构模型91
三、自尊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93
四、自尊的功能与作用95
第二节 高职生自尊的特点97
一、高职生的自尊水平总体低于本科生97
二、对高职生自尊的性别差异研究98
三、高职生自尊发展的年级曲线98
第三节 如何提升高职生的自尊99
一、提供机会帮助高职生实现自我价值100
二、以赏识教育帮助高职生摆脱消极自我101
三、通过归因训练促进心理成长102
思考题103
第八章 高职生的生活满意度104
第一节 生活满意度研究概述105
一、生活满意度的概念与分类105
二、生活满意度的理论模型106
三、生活满意度的测量与评估107
四、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109
第二节 高职生生活满意度1'6J特点1 10
一、高职生的生活满意度总体比本科生高111
二、高职生对经济状况的满意度低112
三、高职生生活满意度的性别差异112
四、高职生生活满意度的年级发展曲线1 13
第三节 高职生生活满意体验的强化115
一、多种途径缓解高职生的经济压力115
二、考试形式的改革与人际沟通训练115
三、针对年级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116
思考题116
第九章 高职生的希望感117
第一节 希望感研究概述118
一、希望感的概念与分类118
二、希望感的理论模型与测量评估119
三、希望感的作用和影响121
第二节 高职生希望感的特点122
一、高职生的希望感低于本科生122
二、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希望感的比较123
三、不同生源地高职生的希望感比较124
四、高职生希望感的年级差异124
第二节 高职生希望感的激发125
一、激发高职生希望感的可行性125
二、培养积极的认知方式和解释风格125
三、加强对重点人群希望感的干预126
思考题127
第十章 高职生的情绪调节128
第一节 情绪调节研究概述129
一、情绪调节的概念与分类129
二、情绪理论与情绪调节130
三、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132
四、情绪调节的个体差异133
第二节 高职生情绪调节的特点134
一、高职生情绪调节的年龄特点134
二、高职生情绪智力的发展特点136
三、高职生情绪调节的自我效能感137
第三节 高职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140
一、基于年龄特点的情绪健康教育140
二、高职生情绪智力的培养141
三、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提升142
思考题143
第十一章 高职生的心理韧性144
第一节 心理韧性研究概述145
一、心理韧性的概念145
二、心理韧性发展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146
三、心理韧性的理论模型148
四、心理韧性的测量评估150
第二节 高职生心理韧性的特点l52
一、高职生与本科生心理韧性的比较152
二、高职生心理韧性的性别差异153
三、高职生心理韧性的年级差异154
第二节 高职生心理韧性的保护与培养155
一、对压力和挫折的早期心理免疫156
二、加强对处境危险儿童的心理保护156
三、通过应对考式和拓展训练提高自我效能感157
四、人生重要转折阶段的心理支持157
思考题158
第十二章 高职生的自我妨碍159
第一节 自我妨碍研究概述160
一、自我妨碍的概念与分类160
二、自我妨碍的动机161
三、自我妨碍的影响因素162
四、自我妨碍的后果165
第二节 高职生自我妨碍的特点166
一、高职生的自我妨碍多于本科生167
二、高职男生的行为式自我妨碍多于女生167
三、行为式自我妨碍随年级增长而递减168
四、学习成绩与自我妨碍存在负相关169
第三节 高职生自我妨碍的教育对策170
一、认识自我妨碍的危害性170
二、提升自尊以减少自我妨碍171
三、改变消极防御型的归因模式172
思考题172
第十三章 高职生的自我同一性173
第一节 白我同一性研究概述174
一、自我同一性的概念174
二、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与危机176
三、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178
四、自我同一性的测量评估l79
第二节 高职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特点182
一、高职生的自我同一性危机在同辈群体中处于中等水平182
二、高职生的自我同一性状态不容乐观183
三、高职女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领先于男生184
四、高职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具有波动性特点186
第三节 如何促进高职生白我同一性的发展187
一、理性看待过去的危机188
二、树立合理的人生目标188
三、乐观面对未来的挑战189
思考题190
第十四章 高职生的人际关系191
第一节 人际关系研究概述192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192
二、人际关系的分类192
三、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193
四、高职生最重要的人际关系194
第二节 高职生人际关系的特点198
一、高职生师生关系的特点199
二、高职生亲子关系的特点201
三、高职生同伴关系的特点203
四、高职生人际关系的系统性与迁延性204
第三节 高职生的人际关系教育206
一、高职生人际关系的系统性与教师责任206
二、关注高职男生的人际冲突问题206
三、促进高职生人际关系的亲密和融洽207
思考题 208
第十五章 高职生的社会支持209
第一节 社会支持研究概述 210
一、社会支持的概念 210
二、社会支持的分类 211
三、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 212
第二节 高职生社会支持的特点 214
一、高职生获得的支持显著低于本科生 215
二、家庭是高职生第一位的支持源216
三、教师支持相对乏力 217
四、高职生社会支持平衡度的特点 217
第三节 高职生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教育 219
一、授化教师对高职生的社会支持219
二、认识提供支持与获得支持的双重意义 220
三、重构支持者与受助者的关系 221
思考题222
参考文献 223
后记239